首页 > 育儿 > “别人有的我也要”,孩子的攀比心,家长可以这么克服

“别人有的我也要”,孩子的攀比心,家长可以这么克服

一个小故事,带你了解更多育儿常识,假如您喜欢这样的故事,欢迎关注转发点赞

任何一个人都有攀比心,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甘于落后他人甚至要超越他人,适度的攀比心有利于促进自身进步,但是如果过度,处处想着比别人好、比别人强,则会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很多时候孩子的攀比心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父母经常性的与他人进行比较,对方买了多少套房,买了几辆车,衣食住行分别用的是什么牌子,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会开始攀比这些表面的东西。

攀比心理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教育上不小心造成的错误心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摆正自身行为,弱化环境的影响,避免孩子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学有的东西你们都要给我买”,宝妈面对孩子的一番话陷入沉思

张露是一位全职妈妈,她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女儿就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里负责女儿的饮食起居。因为张露的家庭条件不错,同时也觉得女儿应该富养,所以平日里给孩子买的衣服都是名牌。

女儿萱萱在念一年级之后,开始主动向张露要求买各种东西,今天是同桌的一个发夹,明天是隔壁同学的好看的笔记本。

张露一开始对这些小东西都会满足女儿的要求,慢慢的,女儿萱萱要求的东西越来越离谱。经常是哪一个同学说家里人给买了一个新的平板电脑,她也要爸妈买一个给她,哪一个同学家里新买了别墅,她就会回家告诉妈妈要换房子。

有一天张露开车接女儿放学的时候,萱萱坐上车便对妈妈说要换新车,家里那么破的车不要再开来接她放学了。

张露面对女儿越来越夸张的要求,开始有点力不从心。当她告诉女儿没办法满足她这些要求的时候,孩子来了一句“同学有的东西你们都要给我买,不然我就不去上学,太丢人了”,说着说着就大哭起来,张露心疼女儿,只能抱在怀里哄。张露面对孩子的一番话陷入了沉思,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上是否出现了问题。

面对孩子的攀比心,家长要如何应对呢?

1、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情况,有正确三观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与其他人进行攀比,也不要时常把各种名牌和奢侈品挂在嘴边,这样子孩子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需求了。

2、家长要给孩子制定规矩。

现在各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家长们也会给孩子更多的零用钱可以让他们自由使用。但是如果从小家庭教育没有教导孩子正确的金钱观,那么很容易会滋生攀比的心理。

父母应该给孩子阐述自家的经济条件,并告知孩子如果要求是合情合理并且必要的情况下,能够适当满足他的要求,但是并不会一味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

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自行规划零用钱的具体支出。可以与孩子沟通对零用钱的需求是多少,具体需要多少就给多少,不够的时候自己去想办法,让孩子具有正确的金钱观。

3、找到正确的沟通方式。

当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他们会对金钱没有具体的概念。有时候花钱大手大脚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责骂,这样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而是需要趁这个机会与孩子进行一个有效的沟通,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合理的进行消费。家长能够通过一些有偿劳动让孩子自己明白赚钱的不容易,能够更加珍惜现有的存款。

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有攀比行为和嫉妒的心理,平日里是否给孩子传达了一个不正确的金钱观。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用身体力行教会孩子要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能随波逐流,不能人云亦云,坚守自己的信念。

另外,可以让孩子的攀比心理转化为正当的竞争意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证明自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通过培养孩子拥有更多技能,促使孩子主动乐观去解决问题。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会更好地摆脱“同伴压力”,才会更加自信。

想了解更多育儿常识,欢迎关注我们,您的关注点赞转发,将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万分感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61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