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针# #育儿有方法#
用不了10年,"二胎"和"独生"的家庭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太现实了
从事儿童心理行为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说:
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时,父母就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可能一提起二胎和独生,大多数人觉得差距最大的是以后的养老问题,毕竟人多,相互之间也可以依靠,不像独生子女,什么都要自己一个人来。
但是其实,随着孩子长大,二胎和独生家庭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的不一样。那到底要不要再生一个呢?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非常的纠结,自从开放二胎政策之后,生不生二胎的纠结成为很多独生家庭的"饭后商讨"。
有的家长会认为生二胎经济上负担会太大,体力也会跟不少,还有些家长认为生二胎可以让孩子不那么寂寞,互相之间有个照应,以后也能一起赡养自己。
其实这些担心也都是很常见的,,独生家庭的孩子,随着年龄逐渐长大之后,父母白天在外工作,只要晚上才能回家,孩子放学回来也只能自己玩,有时候孩子想跟家长玩会,但是家长白天又很辛苦,晚上就没有太多精力了。
这样孩子长期的独处,内心也会感到寂寞和孤单,跟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会慢慢的疏远,等到长大了,有了照顾自己的能力之后,很有可能就会发生电视剧中因为缺乏亲情而造成不愿意赡养父母的情况出现。
不过其实,不管是选择哪一个,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一些问题都会慢慢浮现,用不了10年,"独生"和"二胎"家庭差距会越发明显,现实太扎心。
独生子的家庭全部的爱都会给一个孩子,因此也不会存在什么偏心的情况,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能更加上心,不管是情商还是智商,都会很重视培养。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也不会造成分配的爱不平均,一个过于骄纵、一个自卑敏感的情况发生。
但是二胎的情况可能就会多一点了,家里的孩子多了一个,父母的爱和精力都会被分散,总有疏忽的地方,也就不能全方位的照顾好两个孩子。
最重要的就是可能会偏心,很容易就造成其中一个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严重的还会影响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教育方面需要操心很多,经济上的压力更加不用说了。可能孩子小的时候差距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一旦到了孩子要上大学了,花费就会变大。
独生家庭不用太大的压力就能供一个孩子上学,不用拼死拼活的赚钱,生活的会相对安逸一点,而二胎的家庭,一旦家庭条件不说特别好,两个孩子的开销就会压得父母喘不上气,要承受现实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生活的担子也会加重,不会太轻松。
不管是生不生二胎,家长还是最好先把问题都考虑清楚,不能想法依赖就生下来,要对家庭和孩子负责。如果能够承受二胎带来的压力,保证不会顾此失彼,生二胎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不能,还是要慎重考虑。
假使宝妈生了二胎,也不要忽略了对老大的关爱,要"雨露均沾"。家长要让老大感觉到父母依然爱他,也可以让老大参与照顾弟弟妹妹。等到老二逐渐长大,可以让老大带着玩耍,教他玩游戏等等。两个孩子和平相处,家庭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和不解决,要知道,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说:注重孩子早期教育与陪伴,是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投资!
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
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我在小的时候总听母亲给我讲故事,这也驱使我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
所以,我准备“沿袭”这个行为!
孩子看绘本时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将自己带入到绘本中的角色之中,这也正是孩子为什么看绘本学东西快的原因。
一个优秀的孩子,必然有一对优秀的父母。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岁半-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推荐的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就很不错,一套共有10册。中英双语绘本,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在3岁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做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做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这套绘本共有10本,分别是《我能保护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随便发脾气》、《我们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礼貌》、《分享是我快乐》,《妈妈我能行》、《养成好习惯》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教会孩子学会表达。
如果我们总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为何不陪他们看看故事书,谈谈心得体会呢?这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和羁绊。绘本里印刷的字体很清晰,纸张也很不错,方便孩子健康阅读。孩子从绘本里学到的道理,却可以记得一辈子,爸爸妈妈们何乐不为呢?
有需要购买的家长朋友们,点击以下商品卡即可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