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
“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凡是可以给孩子接触的物质和人都是他们的环境,环境对儿童影响非常大。环境是幼儿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幼儿的生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01 平时沉闷不语的孩子,为何这次一鸣惊人?
“爸爸、妈妈,如果我做完这件事情,你们能给我多少钱啊?”前几天,同事家的孩子小如在答应将地板上的小纸片放到垃圾桶里过后,提出了这样的请求。
对此,那位同事和他的爱人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平日里小如很少多讲话,更不会讲“讨价还价”之类的话。于是,他们不由地在极力搜索其背后形成的原因,经过反复回顾与推断,终于有了答案。
原来,同事家孩子小如最近经常在看一部动漫影片,其中里面的一个情节就反复出现过这样的话语,恰巧被小如听到,便被模仿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了。
那位同事和他的爱人在恍然大悟之时,对自己在孩子教育引导方面的失责而感到惭愧,也更为孩子日后再看诸多诸类良莠混杂的动漫影片,对其个人身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而倍感担忧。
一般而言,孩子在8个月以后模仿能力便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强,在两岁以后,宝宝对于外在环境所看到的一切,特别对与他朝夕相伴的父母的言行更加乐于模仿,近似于看到什么便学着做什么,听到什么便学着说什么。
显然,那位同事家里孩子小如出现的情况,就相当于跳进了外界环境不良信息所构设的“陷阱”当中。
既然,从环境模仿当中形成自己的言行举止是每位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那么,模仿什么、如何模仿、产生哪些利弊,家长必须对孩子给予必要而又及时的干预,进行正确而又有效地引导,为他们打造正确的“行为模式”,从而避开或跳出不良环境所带来的“陷阱”,远离歧途,使得孩子健康成长。
02 "行为模式",孩子成长的“隐形坐标”
所谓的“行为模式”,始见于20世纪,那时候,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对探索人类行为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致力于人类行为研究,试图揭示隐藏在复杂行为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尤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的研究成果最为令人瞩目。在大量分析试验的基础上,卢因提出了著名的行为模式(Lewin metal of behavior)。如下所示:
B=F(P——P1,P2,…,Pn,E——E1,E2,…,En)
其中,B(behavior)代表个人的行为;P(personal)代表个人的内在条件和内在特征,P1,P2,…,Pn表示构成内在条件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生理需要、生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态度等;E(environment)表示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E1,E2,…,En表示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该模式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同时,该模式还进一步表明,人类的行为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类基本因素,而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因素。
面对全新的世界,孩子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时时刻刻都在从环境当中吸收学习与模仿而得来的水分,这一学习模仿的途径就是“吸收性心智”。
所谓的“吸收性心智”,在《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写到:“吸收性心智是儿童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是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以形成人格的能力。”这种心智在精神上是从无到有的,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天赋潜能。
孩子通过感官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潜移默化进行“吸收”,使自身的心智和行为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向环境中所有事物进行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无论好坏他都会照单全收(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好与坏,好与坏只是成人意识中的界定)。
那么,如果说孩子是种子,环境就是土壤、水、空气。种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吸收土壤、水、空气中的营养成分得以成长,但不适宜的环境对一颗种子的成长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大家可想而知。
许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是由电视、电影、他人等环境所模仿而来,像孩子出口成“脏”、讲大人话、做大人的动作等等,都与他们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外在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并加以模仿有关。
由此可见,环境对种子的成长影响何其重要。我们常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实际生活当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父母爱读书,孩子也会跟着捧着书来读,而父母热衷于打麻将,那么,家里的孩子可能会对赌博略通一二。
怎样保证让孩子这块干燥的海绵,源源不断地从外界充分吸收干净而又纯正的水,滤掉含有杂质、污染的水,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前行就成为构建行为模式的关键所在。
03 环境“陷阱”处处有,引导孩子构建正确的“行为模式”,父母义不容辞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邻里友睦和谐、书香氛围浓厚的“土壤”中成长的孩子,不仅能耳濡目染中华和谐美好的传统美德,也更有利于文化修养及优良质素的习得,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但是力量却是巨大的。与之相反,当将孩子置身于声色嘈杂、乌烟瘴气的“僻壤”当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而且这种情况往往都是常态化、多元化的存在。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将来”。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未来。这里面的父母对孩子日后的发挥有着原始启蒙、初始认知的作用。
可以说,孩子刚开始说的第一句话,做的第一个动作都是父母所教、所赋予的。所以,构建正确的“行为模式”,是身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举一个例子,有些孩子生病了,非常惧怕打针,刚刚走进门诊部就大哭大闹。不少家长都以为是孩子怕痛,实则不然,孩子哭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对现状的恐惧与无助。
见过两位母亲在两位都是3岁左右的孩子同样面对打针时,一位将孩子抱在怀里,找机会让医生给孩子打针。打针的过程中,孩子没有哭,只是紧紧地搂住母亲的脖子,因为,他的母亲告诉他:“你是小男子汉了,不怕。再说,有妈妈在你身边。”
而另一母亲的孩子哭起来没完,特别是当母亲帮助医生按着他打针的时候,孩子眼中露出惊恐的光芒,不安地挣扎着,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起来。那位孩子也从头至尾没有得到来自母亲鼓励的话,唯一的就是简单的一句:“没事儿,过会儿就好了。”
打针全程,那位小孩除了来自医生与他母亲的恐惧之外。自始至终也没能得到应对这种事情的正确方式方法,哪怕是让自己的妈妈待在身边。那么,当那位孩子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看到别的孩子哭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也就跟着哭了起来。
从两组正反对比的例子能够看出,孩子在未知领域所接收到的信息,如何应对,近似于一张白纸,做为父母不告诉如何应对,孩子要么真是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就是不加辨别,胡乱模仿。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可见,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和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和翻版。为使孩子远离因不良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做为父母,除自身应做出表率外,还必须要及时给涉世未深,甚至一无所知的孩子,提供正确有效的参照样式,让他们知道哪些可以模仿、哪些必须远离,从中感知内在的道理,进而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
04 实用4招构建正确的“行为模式”,帮助孩子从容避开环境模仿“陷阱”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脚力如何,而能走多久,则取决于脚法是否合适。及时构建正确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既不走弯路,也不走岐路,而是一直走正路,阳光向上、快乐前行。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坚持陪伴,给孩子一个参照样板。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钱,更不是物,而是与孩子一起共享的快乐时光。孩子从中除了可以分享来自家庭的温暖,还可以得到身临其境而又潜移默化的亲子教育。
首先,要做到共情。即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同理心去与孩子沟通,去指正。让孩子从心底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防止胡乱模仿。比如,像文章开头出现的同事家孩子小如从某动漫片学到的话术。作为孩子家长,惊讶之余,更应该让孩子知道,想得到肯定、兑现价值没有错,但向父母索取报酬是不应该的,是缺乏感恩的表现,不能胡乱模仿。
再次,要共同参与。做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让他们可以自律的规则,例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学习的时候不能玩游戏看电视等等,当孩子自身具有一定的定力之后,就会较少地受到其他不良情形的影响。
有一次,我自己在看书的时候随意地刷了一会儿朋友圈,没想到,被女儿发现后,直接“质问”我:“爸爸,你不是说与我一起制定了看书不能看手机的约定吗?怎么还看手机?”当时自己真的感觉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只好向女儿承诺下不为例。
总之,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日常行为的养成将起到初始引导乃至最终“定型”的作用,很多时候,孩子出错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2、主动启发,给孩子一个“优势顿悟”。
《发现孩子的优势》作者詹妮弗.福克斯说到:你每次剥掉孩子某种偏好或喜爱的一层外壳,就离某种优势的核心越近了一点,这叫“优势追随”。
同时,书中又提到一个有趣的概念叫“优势顿悟”。也就是说通过分析、追寻、综合并最终改变对优势的看法,以这种思考方式得出某个与孩子优势有关的新观点或新认识,就叫“优势顿悟”。
当我们创造条件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真正优势所在,那么,他的精力便会随之更多地投到这方面的事情当中去,不断地加以学习模仿,而其他可能产生不良模仿的因素便会被降低直至消失。
比如孩子喜欢看书,你觉得他有阅读上的优势。然而通过观察和分析,你发现他喜欢读科幻类的书,而正是这点,让他的对自己的优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得孩子在精力投向上会更多的阅读书籍,乃至科幻类的书籍,如此一来,孩子便不容易受外在的不良环境所带来的干扰。
发现孩子的优势,需要孩子的参与,但不能只靠孩子自己。正如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写到: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却不能给他们你的思,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让孩子踏上自我探索的征程吧,总有一天这种思维习惯的培养将为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注入新的意义。
3、强化习惯,给孩子一个固定“路数”。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日复一日的生活来不断培养孩子各种恰当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孩子“行为模式”的不断改善。
拿吃饭为例,我们每次吃完饭之后都鼓励孩子自己去把碗筷放到洗碗池,并且把桌子擦干净,那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较好的行为模型,即,“吃完饭之后一定要收拾好并且擦干净桌子”。
有的家长说你这整的太玄乎了,不就是擦个桌子吗,有这么复杂吗,慢慢教就肯定能学会擦桌子。但有一点家长要明白,孩子会擦桌子但每次都需要我们命令他去擦他才会去擦和孩子吃完饭后主动去擦桌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
当后者这种吃完饭主动去擦桌子的“行为模式”被建立起来之后,就意味着这位孩子已经形成了主动规避意识,往后很难会掉到因外界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现象所设置的“陷阱”当中去。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孩子主动避开环境模仿“陷阱”,就要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也就是说,先将好习惯建立起来,主动防御,固化“行为模式”。
4、降低节奏,给孩子一个“缓冲空间”。无论是从不良的环境模仿中跳出来,还是培养新的“行为模式”,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例如,当看到孩子周末又在像以往疯狂地玩着手游时,作为家长,你会怎样反应?你可能暴跳如雷,说出类似“我早告诉过你…”"你总是这样不知进取"之类的话,传递的信息是:你总是那么差劲。当然你也可启发他思考,“怎样才能利用好周末时间”等等。
当看到孩子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只知道玩游戏,我们可以为自己屡次提醒不起作用而恼火、大发雷霆,这样做,也许解决了这次游戏事件,但是对孩子变得更好没有任何帮助,并且还伤害了亲子关系。 其实,我们也可以暂停一下,“慢反应”,思考一下,是什么阻碍了孩子养成及时去写作业的习惯,是有哪些诱因给孩子提供了便利?当我们从分析出原因,比如是兴趣的问题、陪伴的问题还是强度过大的问题等等,再对症下药,效果则会好很多。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孩子从不小心掉进不良的环境模仿“陷阱”,到逐渐摆脱出来,既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孩子的主动认知,等不得却也急不得。
05 结语
好的环境给孩子成长助力加油,差的环境给孩子成长添堵设障。如何让孩子立足自身,形成摆脱不良环境“陷阱”的免疫力?作为家长需要给孩子打好构建正确“行为模式”这支疫苗,具体来讲,可以这样做:
1、坚持陪伴,给孩子一个参照样板。有陪伴才不会让孩子孤军奋战,进而迷途知返;
2、主动启发,给孩子一个“优势顿悟”。正向的吸引足够强大,负面的吸引自然云消雾散;
3、强化习惯,给孩子一个固定“路数”。让好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坏影响就很难趁虚而入;
4、保持节奏,给孩子一个“缓冲空间”。凡事不必着急,让好事慢慢发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