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真的是能说上三天三夜,从古到今,家长们都为了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操碎了心。现在有的家长担心宠溺孩子太过,孩子长大后不成器;但是又担心对于孩子太过于严厉,孩子的压力太大,反而起了反作用。
其实不光是我们有这样的苦恼,古人也是一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上歪路,就为自己的儿女留下了很多训诫的言语,被称为《诫子书》,也就是父亲写给孩子的信,借此教导自己的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对于生活的态度。
而这些古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算是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吧!
王修育儿:学会示弱,动之以情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作为长辈,家长一直觉得自己有义务教育孩子,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但是孩子的世界却很简单,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自己所做的最辛苦的事情了,他们理解不了家长所承受的压力。
两方面都觉得自己委屈,就更加难以沟通。但是如果家长能够适当示弱,也许会得到自己想不到的效果。
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王修,就曾经在自己的《诫子书》中这样开头: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
他说的意思就是对自己的孩子说:“自从你走了以后,我就一直有些闷闷不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确实是老了,所依靠的的人就只剩下就是你们了,但是你们都不在我的跟前,一个人待着就让我惶恐不安。”
在先讲述了自己的脆弱之后,他才开始对孩子们说出自己对他们的期望。
“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这也就是教导孩子宽容待人,做事要深思熟虑,切勿急躁的道理。
在最后,他还真心实意的感叹一句:“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也就是说,父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变得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可以付出。
王修对于自己儿子的舔犊之情可见一斑,也许当初他的儿子收到这封来自远方的家书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洒当场,而父亲所讲述的道理,也会被他铭记在心中,这就是家长适当示弱来教育孩子的道理了。
范仲淹引导孩子多读书:以身作则法
对于我国古代的文人来说,他们都认同一个观点:他们死后,留给孩子的金钱和财富都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些是总有一天会被子孙花完的,但是如果他们可以给子孙留下文人的风骨,或者面对生活的理念,那么不管他们死后多久,他们的家族都会长盛不衰,即使是会逐渐败落,但是早晚有再起之时。
但是古代的书籍又非常贵,这也就是许为什么许多大才子在死后,家里一贫如洗却又有万贯书籍原因。
比如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蔡邕,当年就把自己所有的薪水都用来成了书卷,在他当年被处死的时候,家里头仍旧剩余了万卷藏书,这在当时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是蔡邕只有一个女儿,他的家训并没有流传下来。
真正将“多读书”记入家训的人是范仲淹,他在《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交代后辈说:“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这完全就是他自身的写照,他曾经在山东邹平长白山醴泉寺求学,当时他住在山洞中,只是靠着稀饭过活,从不出门闲逛,三年间读遍了寺院中的所有书籍。后来,他也是用自己读书时候的故事来教导自己孩子的。
他认为只有自己当初做到的事情,我们才能拿来教导孩子,这才名正言顺。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永远不要站在上位者角度去批判孩子的正确与否,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反省自身,不要随便要求孩子去做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对于孩子和父母都是一种折磨。
张汤父母育儿: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正确引导
张汤,是西汉时期官员,在《史记》中被描述为一位酷吏,司马迁说他:
“虽惨酷,斯称其位矣”。
但是纵观他的一生,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父母对于他的影响。张汤的父亲是一位小官,他童年时候就不喜欢和其他的男孩一起出门捣乱,对于长辈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省心的孩子。
有一天他的父亲出门,放心的将看家的任务交给了他,本以为没有任何意外,但是没想到的是在他父亲回家之后,发现柜子里的肉少了。他的父亲自然觉得是他偷吃了,因此打了他一顿。
而张汤并不像是其他孩子一样大声哭闹宣泄自己的委屈,而是将墙角挖开,把吃肉的老鼠捉了出来,并且端出了老鼠吃剩的肉,像模像样的在阶下审问,之后判罚老鼠有罪,将老鼠开膛破腹了。
其他的父母觉得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太过于古怪,甚至会训斥这个孩子,但是张汤的父亲却感觉这个孩子在法律方面很有天赋,对于他多加培养,让他多看法规相关的条文。
也许这个孩子确实很有天赋,他在进入官场后平步青云,很快坐到了仅次于丞相的位置,他不畏强权,善解上意,在汉武帝之前红极一时,管倾朝野。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孩子做出什么在我们看来“怪异”的行为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思考孩子这个行为的意义,挖掘出孩子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至于浪费孩子的天赋。
张汤的性格也有一部分来自他的母亲的影响,张汤在政治生涯的最后得罪了很多大臣,最后被他们联手送进监狱,最后死在了狱中。
作为家中的骄傲却落得这个下场,张汤的兄弟们就想给他办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但是却被张汤的母亲阻止了。这位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最后只是用了牛车和简陋的棺材埋葬了他。
汉武帝听到这这件事,感叹道:“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之后将诬陷张汤的三位官员处死,宰相也因此自杀,张汤大仇得报。
这种做法也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孩子在外受到委屈的时候,也许立刻为孩子打抱不平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不但办不成事,还有可能给孩子留下错误的榜样,不妨适当示弱,也许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张之洞教育不成器的儿子:张弛有度,循循善诱
张之洞是著名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他一生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了多所现代化学校和工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属于他的辉煌一笔,但是对于自己不成器的孩子,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父亲罢了。
他曾经给自己出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中写到:
“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学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也就是批评他儿子说,我就知道你不是科举考试的材料,所以再难也想办法送你进学校,果然除了体操外,没有一点进步。我少年时代就科举高中,自负是个清流,你却这样的表现,真让我生气羞愧要死。
这样的说教可以说是严厉至极,但是接下来,张之洞的口吻又变得循循善诱:
“汝今既如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也就是说,你现在既然去了,应该努力上进,彻底掌握。不怕吃苦,不自恃娇贵,要勇敢刚强,务必培养成合格的军人。
这种送孩子去留学的方法,和现在担心孩子无法上大学的父母何其相似!不愧是被孙中山评价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的张之洞。
虽然每个父母对于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孩子的成长却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并不会一帆风顺。作为父母,在发现自己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严厉的责骂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于孩子一味批评。张弛有度,循循善诱,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结语
我们经常说要“以史为镜”,对于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古人优秀的教育理念什么时候都是不过时的,他们对于孩子的态度也同样对我们今天很有帮助。
但是我们依旧要记得,有很多封建思想在今天是不适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古人的长处,避开那些影响亲子关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史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