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默。
读书的好处很多人都知道,比如能够开拓视野,提高认知,提高气质等等。但是,对于阅读的方法,却很少有人用心去研究。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一个小时读完一本书”,“每个月读50本书”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样读书,有质量吗?
事实上,一个会阅读的人,真的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抓取书中的精华,并为己所用;而不会读书的人,常常是从头到尾看一本书,看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的内容,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过去3个月中,我一边学习高效阅读的方法,一边在头条号做实践,至今为止共读了53本书,输出了26篇文章和2篇视觉读书笔记。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高效阅读的方法,让你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从此进入知识的海洋遨游~
方法超简单,实操性特强,按照以下四个步骤,一步步操作,你就能在阅读这件事情上跑赢大多数人。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啦~
动心
什么意思?
动心,就是指在读书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有意识地记忆。
在电视节目中有这样一种游戏:先是播放一个视频,比如城市的宣传片,然后向参赛嘉宾提问,这个视频中提到了多少座城市?
如果在游戏开始之前,参赛嘉宾没有接收到任何信息,他们是毫无目的地观看视频,那么就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在游戏开始之前,主持人给出了“与城市有关”的提示,那么他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留意与城市相关的信息,并且得出答案。
读书也是一样。
不带任何目的的阅读,最终结果就是,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而带有目的的阅读,则会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与自己的目的相关联,在脑海中留下有用的信息。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找到一本书,它可能是别人推荐的,也可能是你自己在书店遇到的。
下面以《人工智能》这本书为例。
然后,我们阅读书的标题、简介、作者信息和推荐语,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简介:“当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必然,《人工智能》一书告诉我们: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业应该如何升级,才能在新的商业变局到来前抓住先机?我们无需担忧和惧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尽早认清AI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变革的规律,更好地拥抱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创立创新工场,曾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苹果交互式多媒体部门副总裁。
最后,回答一个问题,“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快速浏览全书,并且根据自己的目的来筛选书中有用的章节。
我想要知道人工智能对我的工作是不是会有影响,需要着重阅读的是以下这几章内容:
第一章,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
第三章,人机大战:AI真的会挑战人类?
第四章,AI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
动心,是阅读的第一步。
动眼
跟动心比起来,动眼更好理解一点,就是要认真地看。
读书的时候,有人提倡“一目十行”,有人建议“逐字逐句地阅读”,在我看来,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在这里不作过多的讨论。
比起看书速度,我更在意的是看书的认真程度。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书店或者咖啡厅读书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在认真看书,你也会提起精神,坐得正直;而在家里看书的时候,喜欢躺在床上,看不到5分钟,就开始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读书,都是跟“动眼”被打断有关:
比如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读书;
碎片化信息太多,无法专注地读书;
工作繁忙,没有精力读书;
有趣的解读版书籍很多,不想自己看书等等。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更加认真地读书?
1.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很多人虽然知道读书的好处,也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但一旦工作忙碌起来,我们的精力十分有限,读书就会被中断。买回来的书,常常是只看了封面和前几页,就放在书柜上面积灰了。
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一书中,作者赤羽雄二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读书的优先顺序提前”: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告诉自己若想要生存、工作、不断成长,就必须要坚持读书。
比起睡前阅读,更好的时间是早上起来立刻阅读;
比起买到的书先放着,等有空再看,更好的方法的买到书立刻就阅读;
比起把书放在书柜上,不如放在每天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些看似细小的调整,都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惰性,翻开书本。
2.创造读书时间:对于时间,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时间就像海绵一样,挤挤就有了。”
时间记录和金钱收支记录一样,凡事做过记录的人,都会刷新自己对时间和金钱的支配观念:原来我的时间都花在这里了!
我居然每天用那么长时间看抖音?
怎么上下班花了这么多时间?
当一件事情被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件事。
所以,想要创造读书时间,我们可以通过记录时间来了解自己的使用习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支出,把它们更多地用在阅读上。
3.放下手机和电子设备:只要消息提示,我们就会忍不住点开来看。
在阅读的时候,尽量放下手机和电子设备,让自己投入到阅读中去,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享受阅读的乐趣。
动眼,是阅读的第二步。
动手
经过了动心(提问+略读)和动眼(专注+精读),我们已经把一本书看完了。很多人做到这里,就觉得大功告成。
对于真正的阅读者而言,把书看完,阅读只完成了一半。接下来,还有阅读的另一半:动手和动口。
先来说说动手,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推荐几种比较常见和好用的。
1. 摘抄:初级笔记,即把书中好的故事和句子摘抄下来。
2. 思维导图:中级读书笔记,给全书的框架做一个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教育学佳东尼·博赞发明。他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不是表格的,而是放射性的:从一点出发,烟花式绽放。他提出了“放射性思维”的概念,和基于概念的思考工具:思维导图。
运用思维导图有以下三个建议:
①先从目标开始:把你阅读的目的放在正中心;
②把想法写下来:在一开始不熟练的时候,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对目标进行解答,逐级延伸;熟练使用以后,要尝试不看书本,用自己阅读后的想法来填充内容。
③善用工具:以前很多人是在白纸上面画思维导图,现在可以用一些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比如XMind,幕布等。
3.思考笔记:高级读书笔记,能够就书中的知识延伸出自己的思考,举一反三。
动手,是阅读的第三步。
动口
阅读的最后一步,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内容说出来。
这一步骤,是用来检验一本书看完之后,我们到底记住了多少关键步骤。
关于学习,有个著名的“费曼技巧”。
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
如果我们在经历了动心、动眼、动手之后,关上书本,却发现自己无法将书中的内容复述给另一个人听,或者是别人听不懂,那么,你就需要再次翻看这本书,重新理解,再复述。
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但它却是读书四大步骤中最重要的一步。你可能会觉得,要你对着别人说书,会感到尴尬,或者很难找到愿意听你说书的人。
其实,动口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1.在心中复述: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开口读书,但是心里也会出现一个默念的声音。复述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要开口说话,只需要在心里默念,就能完成这个过程。
2.输出读书笔记:说话没人听,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会有人看。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复述的过程。在写作时,我们是在和读者对话,怎么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就是我们需要不断练习的技巧。
总结:
读书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的方法,一个能够高效阅读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学习的高手。
在《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我们的大脑天性懒惰,但是人类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克服天性,通过学习来获得更好的生存之道。
知名作者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每一个持续学习的人,时间都会给予他丰厚的回报。让我们从读书开始,学习正确学习的方法,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