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客观地讲,各种攀比现象在目前很多家庭、个体身上还是表现很明显的。虽然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精神层面的提升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可能这种攀比心理的普遍存在还会持续很长很长时间。
我们也清楚的知道,虽然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想让更多的个体特别是父母群体能够走上自我成长、自我教育之路,但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做到完美,都能摒弃所有的人性弱点,所以在尽可能包容、理解的范围内希望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即可,要求过于苛刻反而会适得其反。
那么对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直存在的攀比心,我们也同样能够理解,并不要求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回自己、坚持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而不去兼顾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这种过于脱俗的要求也是非常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想说的是,即使我们能够接纳人性中的攀比心理,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人生,为了家庭或家族可以健康地延续,还是需要做到一种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平衡,即使攀比,也要对准基准点,遵守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遵守科学的教育理论,而不只是简单地站在父母们个人角度出现的攀比和好恶。因为我们一旦以个人的意识认知为孩子的教育评判标准,势必会让孩子走入更为狭窄的教育死胡同,没有任何一位父母是敢保证自己在将近20年的家庭教育中不犯错误,不出教育事故的。
现实生活中,父母过度的攀比心带给不同年龄段孩子教育成长的危害
① 对于学龄前期的孩子(0-6岁)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们相互攀比较多的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这些精神层面以及物质生活满足层面,比如孩子是几岁开始说话的,几岁就可以独立进食了,几岁可以拼玩乐高了,我家孩子一直喝的是哪个牌子的奶粉,用的是谁家的尿不湿,买的是哪个牌子的公仔,穿的是谁家定制的裙子,上的是一年多少万的国际幼儿园等等。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特别优越的家庭,无论给孩子投入多少钱都上不了家庭主要开支的项目,这自是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因为无论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补足。但对于大部分非富豪家庭,就很容易在普通的圈子里相互比较,彼此效仿,互通有无。毕竟现在的父母至少需要承担孩子近20多年的教育支出,那么在不断升级的比较效仿中,很多父母都无法克制从而停止攀比,只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从家庭的经济收入看,也并非所有的家庭能够保证家庭收入是逐年稳步上升而不会出现危机的。那么一旦中途出现较为严重的赤字,同时孩子也未在之前的家庭教育中接受相应的挫折训练,那么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我们知道对于6岁前的孩子,任何方面的教育成长都是对于个体一生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石。如果这个阶段父母不能把付出的重心放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发展任务上,而是只停留在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物质资料层面以及父母对于孩子身心发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焦虑情绪上,那么我们非常担心孩子一生的大厦基石是无法达到要求标准的,就连6岁开始紧接着需要进入学龄阶段进行系统学习都是很难能保证其各项能力达标的。
比如父母们给孩子买再多的公仔玩偶玩具,但孩子缺少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和无条件的爱,同样孩子的安全感、认知能力、情感模式、动手能力等是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的;比如父母们给孩子买再贵的衣服,但如果孩子不被带往团体中活动玩耍,仍然像个金娃娃一样被锁在家里独自玩耍,那么孩子的社交能力、规则意识、语言能力、自我意识等也是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的;比如父母们省吃俭用想尽办法把孩子塞进了贵族学校,但接下来需要家庭配合的很多教育项目父母们是否具备能力帮其完成呢?
如果父母们在提供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满足的基础上无法关注到孩子全方面的教育内容,也不能肩负作为父母应该负起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孩子一样只会成长为一个徒有其表,内里空空的山间竹笋;如果父母们只是想方设法争夺那些远远脱离自己家庭实际的教育资源,不管不顾地把孩子扔进所谓的贵族圈层,而父母自身却缺乏真正的贵族精神和贵族思维,那么也很难能够作为孩子坚强的精神后盾和自信来源使其顺利快乐地在团体中学习成长,反而会处处碰壁、处处自卑、处处受限。如果在6岁之前孩子因为父母一厢情愿的安排而发生任何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事件,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可能父母们无法接受。
② 对于学龄期特别是青春期阶段的孩子(7-18岁)
当孩子开始进入到体制内进行系统学习,父母们彼此攀比的内容又会转化到诸如孩子的学习成绩、所就读的学校、孩子在哪里上的特长班、获得了哪些证书奖励等,当然对于物质满足的攀比同样继续着,只是转到了孩子的学习用品、所使用的电子产品、假期是否有国际游、国内游等休闲娱乐项目等。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所需要的教育支出和生活开支也会成为很多家庭的主要支出。
同样如果父母们脱离了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也无法客观认知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和实际能力水平,而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或者同样扔进所谓的尖子班、竞赛班,却唯独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想法和心理承受能力,更独断地忽略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那么孩子会出现成绩下滑、厌学、逃学、甚至是离家出走混迹于各种不良的社会群体中,面对这些糟糕的结果家庭是否有能力可以很好地应对解决呢?
特别是当孩子同时又处于青春期阶段时,伴随体内和心理上的双重成长压力,无论是在身体巨变和激素的刺激下产生的各种适应问题,还是在强烈的自主独立意识的驱使下被迫产生的各种极端的行为思想,都将会使孩子们在自我认知、外来压力、竞争环境、高强度学习任务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压抑、越来越缺乏自信和成长动力,越来越想远离父母的管束。
如果父母们在这个阶段不能保证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和思想意识上的正确引导是大大超过对于孩子学业成绩和所获奖励的要求时,那么孩子在健康成长、是否顺利度过叛逆期以及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等很多方面都会遭受暴风雨的洗礼甚至是大洗牌。
有些父母也认识到孩子是需要经受挫折教育的,是需要受一定打击和磨练才能有出息的。但说实话,没有多少父母是可以做到准确拿捏其中的分寸的,既可以锻炼到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同时也可以保证孩子是完好无损、积极健康向上的。这需要父母高超的教育能力和人生智慧,不是简单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
③ 对于青年期的孩子(19-35岁)
当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离开家离开父母的视线了,但父母们仍然会把之前的攀比心理继续深化下去。这个阶段大多会集中在孩子上的是几类学校,研究生跟的是哪位导师,在什么实验室或机构实习,工作职位薪资如何,找的男女朋友家世如何等等。
虽然也能理解父母们因为孩子远离自己出现的各种心理不适应,但无论从生理年龄上还是学识能力上,孩子们已经不是那个什么都愿意听父母什么都依赖父母的小孩子了,正所谓“翅膀硬了就会飞走”,更何况他们有了更宽泛的视野、更专业系统的知识背景、更高标准的能力和人际圈层,他们对于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是绝对不会认同父母们的这种与人比较,以自己为谈资的卖弄方式的。
我们不可能一直用道德约束的方式或者长幼秩序来威胁孩子,以期达到不知比父母一辈强出多少倍的子女会认同之前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保证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曾经给自己带来的各种心理阴影和创伤,更不能保证他们的头脑中就从来不会反思父母过往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而且大部分又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犯很多很多错误的父母,没有哪个父母敢说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是没有遗憾的,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孩子有幸将来变得十分优秀,那么他们的大脑会更深度地思考过往父母对于自己的教育点滴,如果孩子不幸将来很平庸,甚至是活得艰难不幸福,他们会更加怨恨父母,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不幸和没出息是因为遗传基因不好,父母没有能力,视野狭隘没有远见造成的。而事实上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孩子却是比较多的。
父母的攀比心该如何拿捏,或者说可以遵从的准则依据有哪些
① 多注重在孩子精神心理思想层面的教育内容的攀比
父母们需要明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即使物质再贫乏,只要精神和心理层面所接受的给养不匮乏,这个孩子未来还是有各种可能性的,但与之相反的话或者两者都匮乏的情况下,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就蔫死了。所以无论家庭的经济实力如何,把攀比的重点放在孩子软实力的提高上是没有错的。
② 在攀比时形成思考孩子成长需求的意识和习惯非常重要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攀比心理或行为时,最好逐步让自己形成思考这些攀比的内容到底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的意识和习惯。当然这是一个需要练习和时间来完成的事情,需要父母的耐心和自控力。当攀比的内容不是单方面满足父母自己面子虚荣心的需求,也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炫耀任性的需求,而是出于满足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进行的,那么基本上也不会太偏离科学的教育规律。
③ 适时调整攀比内容,根据结果来判定哪些攀比是能够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形成积极影响的
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兴趣,也有各自不同的成长轨迹和路径,至于他们的生命之花何时盛开,也都是有命数的,而不一定非要是少年期,青年期,或者父母认为的过了多少岁就没希望了等等。所以从生命起点开始攀比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失去后续发展的动力或者潜力永远没有机会被激发。那么我们在攀比的时间点和攀比的结果上需要谨慎把握,如果攀比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消极结果,那么就要适时调整,以对孩子形成积极作用的攀比为首选。
④ 任何攀比需以不牺牲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前提
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中亲子关系的质量如何起着关键的作用,即使孩子在某个阶段出现教育问题,如果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是比较容易彻底解决的,反之则会让父母头疼不已。所以关于父母对于孩子的爱的付出,都需要做到尊重、平等、无私、彼此理解包容,否则单方面的行为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结语
父母有攀比心没有错,也不应该被过于指责,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是好的,也是人之常情,这都很正常,但一定不能过度,其中的平衡点和厉害需要每位父母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去把握分寸。如果我们不能将眼光放得长远,只看眼前的树而看不到后面大片的森林,孩子有可能在父母的这种短视中陷入教育的陷阱,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