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心寒!妻子未获60万房产,瘫痪父亲、高考女儿、2岁孩子该怎么过

心寒!妻子未获60万房产,瘫痪父亲、高考女儿、2岁孩子该怎么过

心寒!前日爬楼救人者,安全救下6岁小孩,获赠一套60万房产,皆大欢喜;今日入水救人者牺牲性命救出58岁落水者,至今未见获救男子及其家人面见英雄家属,表达“救命之恩”。

救人英雄郑义是一名货车司机,43岁的他为了救一名“忘恩负义”的落水者,就这样撇下了瘫痪父亲和4个孩子离去。

17岁的大女儿说好了要考上理想的大学给爸爸看,可没想到,就在高考前夕,爸爸就走了,他再也看不到女儿从考场里走出来时自信的笑容,也看不到最小的2岁的孩子,一见他回来就吵着要“爸爸,抱抱”,他的生命定格在正当壮年的43岁。

同事称郑义下水沟救人遇到很急的水流冲击,几番挣扎最终被冲走前留下最后的背影(红圈处)

“当时,公司另一名司机被堵位置距离郑师傅的车7公里,郑师傅当时就听到辅道下排水沟里有人喊救命,他意识到有人落水,就下车脱下衣服、鞋子跳进去救人。那里应该是水沟的交汇处,下雨涨水很大,水流很急,根本站不住,他最后自己反被冲走了……”郑师傅的同事痛心疾首地回忆道。

当水退去时,尸体才被找到,因为快速路下的涵洞水流复杂,加上郑师傅人也胖,他身上有好多淤青,都是在涵洞两壁上撞击造成的。

郑义和妻子

妻子直到现在都不敢看他的遗体,“他叔叔拍了视频,我都不敢看,他死得很痛苦,嘴里全是血,胸口和肚子上乌青一片,医生说他的肺里都是沙子,是被呛死的(啜泣)……

事发到现在,郑师傅的妻子还不敢让瘫痪在床的公公知道实情,只是,作为一家人的顶梁柱,郑师傅的离世,相当于断了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生活的拮据和拖欠的医药费,老人怎么会没有感觉呢?

郑师傅现在的家庭是重组家庭,家中瘫痪的老父亲因为患有脑梗被送进养老院,一个月要3000多元,最大的孩子马上高考,最小的孩子还在喝奶粉,家里的伙食费加上孩子上学的生活费等,每个月家里的开销至少是一万元,这些都靠郑师傅一个人跑货运支付,他开车从来小心谨慎,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倒下了,家就完了,可没想到,出事不是因为开车不小心,是因为救人太冲动。

现在,他见义勇为出事了,却“无人问津”,获救者没有任何补偿,甚至没有一句“谢谢”,直到记者联系上“获救者”妻子,“我听他说了,我们这几天心里也不好过,很不好意思,请代我们向他们一家转达,请他们一家人多保重。”

事发后深圳卫视对郑义救人一事进行报道

如果郑师傅在天有灵,我想告诉他,没有良心的人不值得被救,可偏偏郑师傅一直就是这样做好事不留名,热心助人的好人,他从来不计较有没有回报,也不计较值不值得。

只是,这留下孤儿寡母还有瘫痪老父,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呢?

相比于前日海尔奖励自己见义勇为的员工一套60万元的房,郑师傅的境遇令人心寒。

1、是否已为郑师傅申报见义勇为?警方并未直接回应,只是正在调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对此,许多媒体呼呼唤起社会的良心,呼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让英雄流血不流泪。但比呼吁更重要的是,应该帮助英雄及其家属能寻找到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英雄的合法权益。

政府走程序,不能特事特办,我们给予理解,只能期待下文。

2、郑师傅公司说,他才挂到公司2个月,如果需要公司出具证明材料,他们会毫无保留地配合提供,如果要发起募捐,他希望陪家属到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确保募捐的款项能帮到郑师傅有需要的家人身上。他作为公司负责人,愿意向家属提供人道主义捐助。

这些捐赠来自哪里,来自郑师傅那些好心的同事,同事们的捐赠和公司有半毛钱关系吗?他们完全可以自发组织,相信谁也不会在这种时候拿“死人”的钱,而公司,在全程,只有一个“配合”而已。

3、那天看到郑师傅离去的同事贺师傅还在呼吁众人能踊跃捐款,“不能让英雄带着遗憾赴九泉,不能让英雄的孩子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不能让英雄的父亲无依无靠,不能让失去亲人的郑家再失去爱的温暖。”

对于这样一位本就生活在重重艰辛下的底层打工人民,最后舍命救人,还需要靠同事卑微的呼吁,请求捐款,这当中,一直喊着要弘扬民族正义的人们和组织到哪去了呢?

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在宣传要乐于助人,可乐于助人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呢,呼唤正义的同时,请不要贬低和指责那些没有乐于助人的人们,因为一不小心乐于助人就会变成了不要命的“见义勇为,不能为见义勇为者和乐于助人者提供基本的保障,凭什么责怪别人不卖命呢?

在家人眼里,43岁的郑义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

郑义的姐姐接受记者采访时难过地表示:“我弟弟吃苦耐劳,是个有担当的汉子,而且古道热肠,经常助人为乐。”姐姐举例说,如果在高速路上跑车,遇到有司机错过加油站没油了趴窝,弟弟会把自己的油提供给对方。“经常看有车停在路边,我弟弟也会停车询问,帮人家修车换零件什么的。”

可当记者询问是否有郑师傅救人的视频,郑义的姐姐表示:“我弟弟是那种只管一门心思救人的人,他会先救人,不会说需要先拍什么照片什么视频的。”

说来搞笑,这时候不应该是追问警察有没有通过“天眼”而找到郑师傅救人的视频吗,现在反过来问英雄家属,不就是因为之前那个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建议吗?

——救人前要做好证据采集工作,并且告诉大家要怎么在没人的时候做好证据采集工作。

那万一错过了最佳的救人时机怎么办,不是又会出现照片《饥饿的苏丹》一样的质疑声吗?

这张闻名世界的“秃鹫和小女孩”照片里,一个个好几天没有吃饭的小女孩儿,由于营养不良倒在了泥土地上,无法动弹,奄奄一息。与此同时,小女孩的身边正趴着一个巨大无比的秃鹫。

众所周知,秃鹫是一种食腐生物,它在这里蹲守的目的就是想等待这个小女孩儿饥饿而死,然后叼走尸体饱餐一顿。被眼前画面冲击的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刻。

这张照片刊登在《纽约时报》上之后,许多媒体受其震撼,一时间纷纷转载,他也凭借《饥饿的苏丹》获得普利策奖,可谓名利双收。

可随之而来的批判也接踵而至,连他最好的朋友都抛弃了他,他因此患上了抑郁症,最终在照片问世一年后的一天,他在家中烧炭自尽,年仅34岁。凯文的人生结局可以说比那个非洲小女孩更悲剧。

其实他解释过,他在拍下照片后就动手驱赶了秃鹫,并没有像其他人想的那样见死不救,只顾博人眼球。

可谁信呢,已经死了一个凯文和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凯文”,

  • 谁能保证自己在采证措施做好后还有时间见义勇为呢?
  • 谁能保证自己拍下来的不是“自己救人失败”呢?
  • 谁又能保证固定的镜头能拍到见义勇为的全程呢,像郑师傅这样“随波逐流”,固定且视角有限的手机镜头能拍到你吗?
  • 谁又能保证每次打报警电话后没有错失救人的最佳时机呢,不会让警察频繁地无谓出警,被指责是浪费社会资源呢?
  • 是不是以后报警还要预判警察到达时还能不能进行有效施救呢?
  • 是不是人还没有死,就应该先拨打120或者殡仪馆电话呢?

我们在教导大众要在见义勇为前做好一切防护措施时,就已经在扼杀这个社会上的见义勇为。

因为那些专家忘了,见义勇为不是一个持续性的念头,是瞬间的冲动,正是这股不能“见死不救”的冲动,才抓住了每一次壮举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能保持清醒的做好这一切,那会有多少生命无辜流逝,又有多少恶行没有在发生“致命一击”前被阻止呢?

而现在,我可能要感谢我曾经认为很庸俗的“抖音”、“快手”,如果不是这些APP的流行,怎么能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天都有人在拍拍拍呢?

当我们找证据不再找警察、不再问天眼,而去问大众,甚至是死去的救人者的家属时,我们知道,见义勇为终会变成远古的神话。

作者简介:觐觐致D,从前的愿望,现在已没有意义,却仍想保持当初那份心情和心意,静静书写人间那点烟火气。如果我心中所想,恰好抚慰了您的凡人心,也算功不唐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569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