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重要景点被旅行社挑了几个给我们看了一下,还有很多著名的建筑没有时间看,只能留待以后再说了。另外有一些是可以随意逛之的。我们就蒙上眼睛随导游瞎走。走着走着,就到了这里。
这个很有名,就是埃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
我们在卢浮宫看到安格尔的《大宫女》那个扭曲的人体,虽然它预示了现代派的到来,可现代派当时还没有来到。不过艺术风格已经开始了变化,在建筑上也是这样,十九世纪中期已经开始要寻求新的风格,什么新拜占庭、新哥特、新罗曼层出不穷,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实他们还是妄图把过去的风格拿出来搅和在一起,也就是在老田里种新瓜。到了十九世纪末,新一代的建筑师来了一次和过去的彻底了断,用钢铁代替了过去的石头做建筑材料。这就在建筑领域兴起了一股热潮,有人给他们也安了一个主义,叫做“现代艺术”。这个现代艺术从1890年一直持续到1905年左右,这座埃菲尔铁塔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所以说,十九世纪末是艺术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的分裂点,由此开始,艺术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不仅人的审美观;连鬼的审美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巴黎人在埃菲尔铁塔设计方案确定的时候是很不愿意接受的,可是没有办法,参加评选的其它方案还不如这个。巴黎人于是在这个现代派铁塔周围再建点古典的园林小品,你看这个花瓶,底座那个就是巴洛克标志性的双涡卷。
铁塔脚下再种点儿会开花的树压压惊。
站在铁塔下面,抬头往上看,它那个结构框架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外面。虽然从远处看,埃菲尔铁塔那大曲率的腰线非常优美,其实在局部装饰上还是有很多小圈儿和涡卷的。
巴黎人最终接受了这个颠覆性的建筑,而且引以为自豪。这座铁塔是作为1889年5月的巴黎世博会标志建筑的,开完会还要拆走。当初建设这座铁塔的时候,巴黎市政府也很纠结,生怕项目失败投资打水漂。因此,市政府告诉埃菲尔说这座铁塔的建设安装费一共一百六十万法郎,我出三十万,你出一百三十万。这就是最早的PPP建设模式,名字很唬人吧?它全名叫Public Private Partner,中文叫作“公私合营”。埃菲尔当时就哭了,他哽咽着说“我一个苦逼工程师哪儿有那么多钱呐?我得拎着棍子在巴黎街上的死胡同里上多少夜班呀?再说那些下夜班的孤身路客也没有那么多钱给我呀。”这个巴黎市政府一想也是,就和埃菲尔商量说这样吧,你建成以后开完世博会我也不拆了,你拿着它卖二十年门票让人参观,包括世博会期间的,二十年以后再把铁塔交给我。这虽然是把埃菲尔推到了悬崖边上,但还是给他留了一条生路。你这个铁塔如果建得好看,你就能卖门票赚钱,否则你就会赔本。这个埃菲尔铁塔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展会赚钱,埃菲尔自己注册了一个工程公司来做这项工程。但是哪家银行给他的贷款呢?不知道,反正这是世界上第一笔风险投资。这种建设经营模式也有一个名词,叫做BOT,就是Building-Operation-Transferring,中文叫作“建设-运营-移交”。你看看这个埃菲尔铁塔在多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的,艺术风格是划时代的;投资方式是划时代的,建设运营方式也是划时代的;它不仅开创了新的艺术流派,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最后,市政府空手套白狼,白得了一个世界之最;埃菲尔凭自己的创新挣了一大笔钱。直到现在,这个PPP和BOT都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式之一和建设经营方式之一。这个埃菲尔铁塔现在是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市政府经营这项产业盈利相当不少,因此这乘凉的人给栽树的人在铁塔下面的阴凉地儿立了一块碑。
我们集体在这里嗟叹完毕之后,就坐电梯上到铁塔二楼餐厅去吃饭,我也不知道电梯票多少钱,是旅行社给买的。在这个地方吃饭,一定要有情调,那肯定还要吃法餐呀。这次吃的也是好嚼的,万圣节剩的南瓜做的浓汤,兔子菜做头盘,大菜是香煎小牛肉,还有一瓶勃艮第红酒佐餐。这块小牛肉非常好,不仅好嚼,而且个儿大,得有四分之一城砖那么大。女团员多数只能吃走半块,可我们团里也有干掉一块半的女团员。吃完饭出来,天上下起了雨,团长把团员们轰到二楼平台上去湿其肌肤、毁其穿戴。我们也就看看雨中景吧,没人唱那个《雨中曲》。往四周看看吧,西北方,赛纳河对岸是夏悠宫(Palais de Chaillot),1889年举办世博会的地方。
东南面是战神广场,远处的建筑是乔佛利广场。
东面,金顶的巴洛克时期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是荣军院教堂(The Cathedral of Saint-Louis des Invalides),那里有拿破仑墓。
往东北方向看,塞纳河边有一座带金色洋葱顶的建筑,那是新盖的东正教堂。再往远处看,有一座高地,那是蒙马特高地。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蒙马特高地上有一座教堂建筑,那是巴西利卡圣心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Sacred Heart of Paris),简称圣心堂,是一座十九世纪的罗马-拜占庭风格的教堂。这座教堂之有名是因为它的名字叫“圣心”,它的名字叫圣心是因为它供奉的圣物是基督的心脏。
吃完饭肯定要散步的,特别是刚才在埃菲尔铁塔餐厅吃了那么一大块小牛肉。走着走着就看到了这个。
没去过巴黎的人也知道这是巴黎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1804年,拿破仑称帝,之后他就开始了策划很久的攻击英国战役,1805年就发生了英法特拉法加海战。当时拿破仑联合了西班牙舰队一起攻击英国,但是海战的结果是法西舰队全军覆没。自此,拿破仑打消了跨海攻击英国的主意。其实英国人在特拉法加海战之前就伙同奥地利和俄国组成反法联军,从东面陆路进攻法国。拿破仑亲自带着队伍就向东抗击联军,打了不少胜仗。其中最著名的一仗是在捷克的奥斯特里茨,这是拿破仑7万人和反法联盟9万人的一场群架。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合伙打法王拿破仑一个。他们人多势众,结果却输给了拿破仑,这就是欧洲史上著名的三皇会战。由此,拿破仑被称为西方四大军事家之一。拿破仑为了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就下令在巴黎建一座古罗马那样的凯旋门。罗马城最大的凯旋门是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凯旋门。古罗马时期军队出征的时候都是偷偷地出城,因为不知道战事胜负,不好大张旗鼓。如果在重大战役获胜,回来之后就建一座凯旋门。所以你看,不是打了胜仗从凯旋门进城,而是战役纪念碑的意思。拿破仑建的这个凯旋门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它上面浮雕有出城和回城,那就是出征和凯旋都有呗。在中国的古京城,出师荡寇是走德胜门,凯旋回朝是走永定门。
其实神圣罗马帝国攻击大革命后的法国是有原因的,法国大革命中1791年把路易十六斩了,过了二年的1793年又把路易十六的王后安托瓦内特斩了。这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要管安托瓦内特叫姑姑,所以他肯定要去攻打法国革命党。弗朗茨二世在奥斯特里茨战役打败之后,被拿破仑强行解散了他的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为了赔罪还把自己的女儿玛丽·路易莎嫁给了拿破仑做后太太。拿破仑本想靠这种政治联姻加上拆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台,一次性解决这个反法同盟核心力量。不料这个弗朗茨二世抗拿之心不死,他对拿破仑穷追不舍,最后借助英国乔治三世手下的惠灵顿公爵终于灭拿成功。成功之后,他就又帮助波旁家族的路易十八复辟了。
从凯旋门的这个戴高乐广场顺着香榭丽舍大街再往前走,就到了协和广场,协和广场有这个。
这是埃及方尖碑呀!十八世纪时,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拿破仑曾经带领法军进攻埃及,但是成效不大。反法联盟趁他家里空虚,要去抄他的老巢,所以他就赶快回到巴黎搞了一个雾月政变当上了一把手,然后他就带领他的意大利军团把那个联军打得屁滚尿流。拿破仑走了以后,奥斯曼帝国对埃及也是疏于管理,就有一个穆罕穆德·阿里站出来登高一呼,自封为埃及帕夏,就这么举办了埃及的穆罕穆德·阿里王朝。1805年,奥斯曼帝国苏丹一看,这个阿里是管不了了,干脆就给他封了一个总督。所以,西方人还是更愿意把这个阿里叫做埃及总督。据法国记载,1831年,这个埃及总督阿里把卢克索神庙群门口的二座方尖碑送给了法国。这二座方尖碑是距今三千三百年前的古董,上面刻满了赞美拉摩西斯二世功绩的文字和浮雕,当然都是象形文字。按照埃及人自己的说法,埃及方尖碑流落到海外的一共有11座,只有这座方尖碑是合法的。法国收到这个贵重的礼物之后,回赠给阿里一架自鸣得意钟。我们曾经在卢克索神庙废墟中看见过二座方尖碑,是在太阳神庙废墟中,不是在神庙群门口。法国花了三年时间才把这座方尖碑运回巴黎竖在这里,原来上面的尖儿在公元前六世纪不知道怎么掉了,法国人给补了一个包金的上去。法国收到二座方尖碑,可是只运回来一座就累垮了,剩下那座被后来的密特朗总统还回去了。
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这个协和广场曾经改了名字叫“革命广场”,巴黎人民在这里立起了一架断头机............
我顺着塞纳河左岸(Left Bank)走下去,就看见了和文化有关的。不是写书的人,就是有写书的人我也不认识,我看见的是卖书的。
这个书摊儿上都是老书。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他这里居然还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中间那本白色封面带马克思头像的。
除了旧书,还有旧报纸,看看这张报:1940年11月17日的法国《De Liberations》报,上面有一篇关于宋美龄的报道。旁边那张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让·路易·福兰(Jean-Louis Forain)的一幅蚀刻版画。
逛巴黎的一个招数是坐在游船上沿着塞纳河逛,我们就下河寻舟。这里有一条船,船上有好多华人,估计一定是有缘故的。果然,这条船上有大副给宣读沿岸景观,而且是中英法三语。我们上了船就去沿河看柳,这柳的后面最高的自然是那座铁塔,可以看见铁塔下面的东正教堂金洋葱。
巴黎大皇宫。这个是为了1900年万国博览会修建的展馆,同时建造的还有旁边的一个小皇宫和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
亚历山大三世桥。
这个亚历山大三世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爸,所以,这座桥肯定是沙皇出钱建的呗。两岸桥头各有二座金色青铜飞马像,下面是右岸的二座,分别代表科学和艺术,伊曼纽尔作品。
桥帮子中间是水仙女宁芙(Nymphs)雕像。
过了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右岸是协和广场,可以看见高高的金顶方尖碑。
下面这是协和广场河对面左岸的波旁宫(Palais Bourbon)。
波旁宫门前挂着法国三色旗,那这里肯定是政府机构呀,对,这里现在是法国国民议会(Assemblee Nationale)办公的地方,就是人民大会堂呗。国民议会在两院制法国议会里相当于下院。波旁宫是一座老房子,原来是路易十四给女儿波旁公爵夫人露易丝盖的官府,建于1726年。法国大革命时的首次国民大会是1789年6月20日在凡尔赛宫的网球场召开的,1795年建立两院制,下院叫做Council of the Five Hundred,上院叫做Council of the Ancients。下院就开始在波旁宫开会议事,首次会议是在1798年1月21日。现在这个面对塞纳河的立面是拿破仑在1806年新建的,也是为了表现“荣耀的殿堂”的意思。这个立面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一排科林斯柱构成的柱廊,横梁上是浮雕的花环和国民议会的金字。三角楣里面的浮雕是描写1806立法会议的场景,中间是拿破仑,他正在将从奥地利缴获的旗帜交给立法会议,他的两边坐着两位女子,一人帮他拿着权杖;另一人帮他拿着大棒。拿破仑的右手边站着的有几位女神,一位是左手握尺的代表司法的西弥斯;另一位是右手拿书的代表智慧的雅典娜。一群当时议会里的名人围绕在周边。
过了波旁宫可以看到河上有一座单拱铁桥。
这里原来有一座老桥,是拿破仑三世为了庆祝索尔费里诺战役的胜利在1861年建造的。现在的这座桥是1997年新建的,2006年以塞内加尔黑人运动领袖、诗人桑戈尔的名字命名,桑戈尔是塞内加尔第一届总统。
桑戈尔桥左岸桥头是著名的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
这座博物馆最早也是1900年万国博览会的设施,是一座火车站,颇有文艺复兴风格。火车站废弃之后,1986年改建成了现在的博物馆。其实应该叫美术馆,是藏画最多的印象派画廊,凡是你能想得出来的印象派画家名字,这里都有他的画,包括后印象派高更和梵高。
过了奥赛博物馆往下走,河上有一座桥叫做皇家大石桥(Pont Royal)。
这个地方过去是一个渡口,在1632年修了一座木桥叫圣安妮桥。大家都知道木桥很脆弱,在十七世纪后面那些年里,这座桥一会儿被水冲垮;一会儿又被火烧毁,当然不是同时,水火不相容嘛。结果到1684年被一场大洪水把它给沿着塞纳河彻底冲进了大海,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散文作家塞维涅夫人对这场大洪水有完整的描述。1689年在路易十四的赞助下,重建了这座桥,建成了大石桥。现在这座桥是在那之后的1850年又重建的。
皇家大石桥的右岸就是新卢浮宫的南翼楼。
来看看它的角楼,拿破仑三世时期修建的,新巴洛克风格,也叫拿破仑三世风格。
这个角楼叫花神楼(Pavillon de Flore),最早在亨利四世时期的一座楼,拿破仑三世时期扩建卢浮宫的时候把它和南翼连在一起,并且彻底重建。南立面,也就是朝向塞纳河的立面,上面弧形楣的下方有一座雕塑,这是整个南翼最漂亮、最有名的雕塑,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的《芙罗拉的凯旋(The Triumph of Flore)》,芙罗拉是罗马神话中代表花和春天的女神。上面这张图片中,女神芙罗拉正好在看着我的镜头。
老卢浮的左岸对面是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e of France)。
这里最早是路易十四时期红衣主教马萨林遗赠的四国学院(College of the Four Nations),是历史上巴黎大学的一个学院,建于1688年。这个学院专门接受根据《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和《比利牛斯条约》并入法国的地区来的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学生是画家路易·大卫。意大利对法国哥特式建筑接受得很慢;反之,法国对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也接受得很慢。巴洛克风格在16世纪中叶就已经在意大利出现,而且发展得轰轰烈烈。这时候的法国却是在流行古典主义,完全是和意大利在两条道上。直到17世纪中叶,法国才开始有了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包括巴黎的二三座小教堂,还有就是勒沃(Louis Le Vau)设计的这座四国学院。这座建筑的中心正立面借助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家勃拉曼特的坦比哀多(Tempietto),下面是一个仿环形柱廊,上面是一个圆柱形的连穹顶。这个造型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经典造型。但是这个巴洛克风格在法国只存在了很短时间,很快就演进到了新古典主义。还是这个勒沃,他设计的凡尔赛宫就和这座四国学院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法国比较少,这座四国学院就成了经典。1805年,这个建筑转交给了法国文化中心。现在的法国文化中心里有五个机构:法兰西学院(French Academy)、人文学院(Academy of Humanities)、科学院(Academy of Sciences)、艺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和政治学院(Academy of Mor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门框上有Institute de France,三角楣下的横梁上还有马萨林的名字Mazarin。马萨林是黎塞留的继任,路易十四的首席部长,致力于学问和外交,他提出的“每个国家对其领土和内部事务拥有主权”以及“国家之间互相平等”的概念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我们的船掉头往回走,经过了一些黑暗的火柴盒大楼,现代建筑以功能为主。
一直走到天鹅岛最西边去看巴黎的自由女神像,照着纽约的那一座复制的。
自由女神和埃菲尔铁塔在一个画面里。
游完了船,上岸坐车接着沿街看柳。下面这是离老佛爷百货公司不远的圣三一教堂(Église de la Sainte-Trinité)。这座教堂有点意思,下面一层是古典风格拱门;往上一层,中间的玫瑰窗和两边的伪柳叶窗,加上之间的立柱,这是新哥特风格;再往上是哥特式钟楼,到最上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好嘛,任嘛都有啊。建筑师叫巴鲁(Théodore Ballu),建于1867年,这是他的折衷主义代表作。
坐在出租车里路过一座老城门,圣丹尼斯门(Porte Saint-Denis)。这座城门最早是1364年查理五世城墙上的一座门,塞纳河右岸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随着巴黎城区的扩张,查理五世城墙在1670年全部拆毁。1672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和荷兰人在莱茵河上打了一场架,把人家打败了。他就让人在这里重建了这座门,当成他的凯旋门。当时参考了古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现在这座门是1988年重修的。在巴黎其实有四座凯旋门,最有名的是戴高乐广场的那座,所有人都去那里拍照。离这座圣丹尼斯凯旋门不远还有一座圣马尔坦凯旋门,也是路易十四建的,为了庆祝在莱茵河上的另一场胜仗。在离卢浮宫不远的地方还有1808年建的一座卡鲁索凯旋门,也是拿破仑修建的,为了庆祝1808年之前的胜仗们。我们坐在出租车里也路过那座圣马尔坦门,因为赶路就没有下车拍照,只是从车窗朝外拍了一张这个圣丹尼斯门的局部。
巴黎这个地方除了白天逛逛逛以外,晚上也有生活。法国康康舞非常有名,这种舞蹈最早是男子单人舞,后来变成集体舞,而且男女都有。它的标准动作是高踢腿和大劈叉,逐渐加入了各种技术动作,而且每个动作都有专有的名字。19世纪中开始在巴黎红磨坊舞厅流行起来,逐渐有了固定模式,男子炫耀各种技巧,女子穿着红色长裙和黑丝袜表演高踢腿。这个康康舞流行起来以后,虽然主要还是在舞厅里表演,但还是逐渐扩散到其它地方。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有一部轻歌剧叫做《地狱里的奥菲欧(Orphée aux enfers)》,里面有一段康康舞,这段《康康舞曲》成为经典的康康舞配乐,那个快速的2/4拍子舞曲,再配上台上香艳的舞蹈,肯定是令人热血沸腾。到20世纪20年代,法国康康舞开始流向英美。这个康康舞在美国发展成了美国风味,变成了上装less舞,就是上空呗。然后,这个新风格的康康舞就又返销到法国,成为法国一些舞厅里的娱乐性舞蹈表演项目。这些娱乐性的舞厅通常都是属于旅游项目之一,多数是接待旅游团,用来安排晚上的娱乐活动。巴黎的舞厅最著名的当然是红磨坊,还有其它一些很不错的。我们的晚间娱乐是去了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一家舞蹈表演厅,欣赏他们的专业表演。我们到的有点早,不仅舞台上还没演出,台下人也不多。
如果有客人正好是生日当天,老板就给送蛋糕,配蜡烛和音乐。
吃完蛋糕可以上台跳舞。
开演之后就不让拍照了。舞蹈非常不错,特别是其中有一段双人芭蕾,相当专业,不输那些皇家芭蕾舞团。
看完演出,顺着香榭丽舍就看见了戴高乐广场上凯旋门的灯光。
这次法国游总得来说相当不错,深得够可以,吃喝玩乐连带历史艺术。看到了最古老的城堡卡尔卡松,最古老的宫殿阿维尼翁教皇宫,最古老的罗曼风格教堂圣米歇尔修道院教堂,现存最老的皇宫贡比涅宫,文艺复兴风格的猎宫香波堡,最辉煌的皇宫凡尔赛宫,卡洛林文艺复兴风格的图卢兹大教堂,最早的典型法国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最大的法国哥特式教堂亚眠大教堂,历史演变痕迹最多的鲁昂大教堂,还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波尔多大剧院。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荣军院没去,但是看到了法国巴洛克风格的四国学院。现代建筑也看到了,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历史名人纪念物也看到不少,法国创始人查理曼大帝铜像,太阳王路易十四雕像,圣女贞德火刑柱等等一大堆。地中海风光走了一遍,包括蓝色海岸上的砾石海滩、戛纳的游船码头和棕榈树。我们在路上吃了团餐,在埃菲尔铁塔吃了法塔餐,甚至在古堡餐厅吃了一顿法庄园餐;住酒店、住古堡但是不住马店。还打探了波尔多酒庄和干邑酒窖;在巴黎夜总会里看了一场舞蹈秀。而且在卢浮宫里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名家大作,虽然有几幅没有看到,留点遗憾吧,老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不是说那些名画可以当柴烧。这一路吃喝玩乐还行!
这个线路规划得相当不错,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不知道是法国旅游局的推荐线路,还是我们中国的旅行社自己的策划。法国深度游应该属于中国最早开展的出国游了吧?这么多年过去,国内旅行社应该也很有经验了。虽然不好说我们是跟着哪家旅行社的团,但是我估计各大旅行社都有这条线,如果对我这个游记感兴趣,可以顺着也走一遍。不过,如果你对看历史文化和艺术感兴趣,这条线不错,否则的话,都是教堂看来看去就会视觉疲劳了。所以,旅游还真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策划线路和景点。
游览回来之后,把照片整理一遍,再写个游记,可以加深印象,至少可以回顾一下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吃过的肉、喝过的酒,虽然没有夜夜笙歌,也有一夜不是?估计大家也看累了,到此打住。
连载结束
(修订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