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碰撞测试几乎全优,这辆车是怎么做到的?

碰撞测试几乎全优,这辆车是怎么做到的?

不少朋友对CS75 PLUS都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中保研碰撞测试之后,优秀的成绩吸引了很多关注。今天我们就从防撞梁开始,跟大家聊聊这辆车。



前防撞梁

双层辊压


拆掉前保险杠,能看到一根双层辊压钢板防撞梁,这是日韩系常见的结构,钢板厚度为1.56毫米,能覆盖车头的63.84%。不过,我们并没有在防撞梁与保险杠之间,看到行人保护泡沫。



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网上有车友上传图片显示,某些(可能是高配)CS75 PLUS的前防撞梁是铝合金材质。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根圆管横梁,之前在拆CS335 plus时也见过。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进气格栅面积较大,所以需要有一根梁进行支撑,不至于被轻易按瘪。



前防撞梁与水箱之间的距离过近,如果发生低速碰撞,防撞梁发生变形的话,水箱受损的几率较大。

前吸能盒比较规矩,有相应的溃缩褶皱和打孔,并且是可拆卸结构。



我们在这辆车驾驶员一侧的纵梁上发现了一个大部分车都没有的钢质加强件,与纵梁采用螺栓固定。推测这个设计可能是为了应对25%偏斜碰撞测试,让车辆在接触应力墙之后,将力量分散给纵梁,减轻对A柱的冲击。



之前这种针对25%碰撞测试的“优化”设计,从来没在自主品牌上见到过,在日产新天籁、丰田汉兰达和沃尔沃XC60等车型上见过。思路都是通过纵梁延伸加强件或是引导块,对冲击力进行削弱和分散,但这种装置基本只能“应试”,在日常生活中被撞到的几率很小,基本起不到作用,除非偏巧赶上25%这个点。



从中保研的测试结果看,这个黑色的加强件参与了25%偏置碰撞,通过自身的变形把力量引导到纵梁。因此这辆车的测试成绩相当抢眼,拿到满分“G”。但是,中保研只撞击驾驶员一侧,并不撞副驾驶侧。巧合的是这辆车的副驾驶侧并没有安装这个部件。



不过话说回来,“应试”起码说明重视,总比那些25%撞得很惨,不作任何改进,就换一家撞的强。分数虽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不能否认,这是目前唯一公平公正的评判标准。



后防撞梁

单层冲压



后防撞梁是单层冲压钢板,厚度为1.28毫米,能覆盖车尾68.93%的范围。

后吸能盒有相应的溃缩褶皱和打孔,两边8颗螺栓丝毫不差。



不过,后尾门要更凸出于防撞梁,在某些情况下,后防撞梁可能无法起到保护作用。



总结


发力碰撞测试

这辆CS75 PLUS的前后防撞梁基本与同级别车型相当,没有什么令人意外地方。如果网传图片是真,这高配车用铝合金防撞梁,低配车用双层钢板防撞梁,未免有些太精明,用户划分也太细了吧。

这辆车是我们第一次在自主品牌车型上见到专门为应对碰撞测试而安装引导加强件。尽管这种“应试”的小手段在合资品牌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说明长安已经开始开始重视碰撞测试,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专项优化后的分数自然不会低,要知道我们国人是很擅长“考试”的。但总比某些厂家不去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难度低的再撞强多了。

关于这辆车底盘的情况如何,请继续关注后续的拆车内容。(本文及视频中的测量数据结论观点仅对此辆车负责,测量数据对公示的实验方法负责。)


2020款CS75 PLUS防撞梁评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17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