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不用大惊小怪,那是他们的“假想朋友”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不用大惊小怪,那是他们的“假想朋友”

文\谷从

编辑\萌宝


周末去朋友家玩,她三岁半的女儿正坐在客厅的地毯上摆弄着什么,嘴里在自言自语,我好奇地走过去想要听她在念叨什么,谁知道我才刚刚走近,女孩就大喊一声:"阿姨,你踩都呱呱了。"

我怔了一下,低头确认了我并没有踩到什么东西,正一脸疑惑的时候,朋友端着水果从厨房走出来,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对我说:"没事,呱呱是她的朋友,想象里的朋友。"

我感到奇怪,事后询问她,她告诉我,这是许多孩子都会有的正常现象,在心里臆想出了一个朋友。她在和她的"假想朋友"对话。

或许很多家长都和我有过一样的想法,甚至大为苦恼,害怕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那是因为家长不能真正了解"假想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假想朋友"是如何产生的呢?

大概在2—6岁左右,孩子会出现自己的"假想朋友"。

首先,这个阶段,他们都会喜欢玩一些类似过家家的扮演游戏。这个心理阶段,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被模糊,孩子会不自觉得会把现实情感带入到虚拟的世界,也会把虚拟的人物带入到现实的世界。

其次,现代独生子女缺少父母、同龄人的陪伴,孤独感使他们创造出一个"假想朋友"来和自己吃饭睡觉做游戏。

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步产生自我认知,也开始有了想要摆脱父母的想法。长期被父母管制的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出口来是释放自己,所以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在心中创造出一个低于自己,好被掌控的"假想朋友",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遗憾"。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的孩子出现"假想朋友"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且,拥有"假想朋友"的孩子甚至还能比其他普通的孩子多一些优势。

“假想朋友"的好处

①增强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比起没有"假想朋友"的孩子,拥有"假想朋友"的儿童会更具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想象的世界里,"假想朋友"可以是任何人,是亲人,是朋友,或者是敌人。无论是谁,都是根据孩子的想象构建出来的,而孩子也可以在扮演角色中提高自我意识的独立性。

②有利于增长社会经验

或许有人会说,那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社会经验?可实际上,孩子走出家里,接触到除了亲人之外的人,这都可以算作是社会经验。

比起沉默寡言的孩子,那些喜欢"自言自语"的孩子会更容易与同伴相处。

③填补孩子孤独内心的空缺

不少父母工作忙,或者因为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从小就缺少爱与陪伴,于是在潜意识里创造了一个"假想朋友"来慰藉自己。

"假想朋友"可以给孩子安慰,缓解孩子的焦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父母成为了孩子的依托,他们能够满足孩子想象世界里的需求,提供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所以,家长不需要对孩子的"假想朋友"过度恐慌。正确认识"假想朋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承担的角色,不要一味去否定孩子异于常人的表现,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家长对待孩子的"假想朋友",应该要注意什么

1、 规避"假想朋友"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

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面的,"假想朋友"有其好处,就一定会有不好的地方,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去规避孩子的"假想朋友"给孩子留有心理阴影的可能。

比如,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不要去恐吓他说:"你再不吃饭,就会被妖怪抓起来。"、"你不睡觉,等会儿大灰狼会过来把你吃掉"。年幼的孩子很容易对此信以为真,影响到他正常的生活。

2、 对待那些你看不到的"朋友",给孩子一份尊重。

孩子在于"假想朋友"玩耍的时候,也是心智在发展,认知在形成的时候,如果你把它当成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呵斥孩子停止想象,很容易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也不必担心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出现幻觉,因为这不过是孩子在一个阶段的正常现象,过了这段时间自然就会消失。不要急于拆穿,正确的引导才是关键。

总结

尊重孩子这位想象中的朋友,也就是尊重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聪明的父母,能够规避孩子在思想上出现的偏差,同时能够认识到"假想朋友"对孩子成长的好处,做出适时的引导。总而言之,"假想朋友"是不是真的朋友,关键还在于父母能够理性看待,巧妙引导。


(本文内容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878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