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满足开学条件的学校纷纷开学复课。
但令人痛心的是,开学前后这几天,已经发生了多起学生跳楼事件!
4月13日,江苏无锡有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竟跳楼自杀。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个孩子因为睡懒觉不起床,上网课不认真,家长忍不住训斥了他几句。
没想到,孩子竟然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
等父母发觉为时已晚。看着躺在血泊中的孩子,孩子的父母精神崩溃倒地痛哭不起,并且连连自责:
“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我再也不逼你学习了……”
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与父母一言不合,就选择结束生命,来惩罚父母?
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有人说是网课的压力;
有人说是抗挫能力太差;
也有人怪在网游头上……
但没人想过,也许是以爱为名的父母,自己口中一句看似正常的训斥,却是孩子结束生命的导火索。
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如果稍微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这样的悲剧还有很多:
2019年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一名17岁的孩子,在途径卢浦大桥时,与父母发生争执,孩子立马下车从桥上跳下去,鲜活的生命在5秒之内就没了。
2017年1月27日,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云南镇雄15岁的小孩,因忍不了父亲的咄咄逼人,选择服农药自杀。遗书里,写满了对父亲的恨意,还有对世界的失望。
2016年四川达州渠县的高三学生小斯,在刚结束高考的第三天,因被父亲辱骂,当天失踪。三天后在渠江发现其尸体。
成都14岁女孩小盈,因回家太晚,被父母疯狂批评,后来女孩从6楼纵身跳下,抢救无效身亡。
…………
不少父母总是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与身体上的暴力相比较,语言的暴力带来的伤害更加巨大!表面的伤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内心的伤害是无形的。
毁掉孩子一生的,可能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习以为常的责骂。
你的肆意批评
将葬送孩子一生
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
很多家长可能不以为然:我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就得听我的。孩子不听话,骂一下又如何,又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何必大题小做?
但是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环境中,语言暴力将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危害。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
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
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你的不假思索,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沟通前请先了解孩子
孩子11、12岁之后,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好像一夜之间,家里的那个乖乖女、小暖男突然像变了个人——
不爱和大人沟通了,还经常跟你对着干,脾气也变得古怪,喜欢玩神秘,又或者沉迷网络游戏、不爱学习,甚至陷入了早恋的圈子……
正所谓: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身为一个独立人的愿望强烈,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做好。
而吃过很多亏,也看透很多事儿的家长,从经验出发,很想把自己人生的经验和教训统统告诉孩子,并去证明:
“所有的一切,都非你想的那样。”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家长就会采用打击、否定、控制的方式,从嫌恶语言到粗暴行动,不停向孩子灌输:“你还小,你狗屁不懂,你是错的。”
但,一张纸和一只蝴蝶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从不任人摆布。 渴望长大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的控制和恐吓,而放弃去实践自己想法的可能。
很大程度上,他们为了反击父母,故意按照父母说的反着来。 叛逆,就这样诞生。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特别爱控制的父母。
其实,孩子的成长,不来自父母的说教,恰来自自己的经历、体悟,和由此带来的行动及改变。
所以,缓解叛逆的最好办法,不是当一个大包大揽,什么都替娃做的父母,也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任娃自己瞎扑腾,而是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诉孩子: “你不必复制父母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