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5岁儿子不小心把果汁打翻,洒了一地,我火大了,立刻吼他:“你喝东西时,能不能别总是到处看?”当天晚上,我抱着他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儿子抬头对我突然说:“妈妈,你早上为什么要凶我?我把果汁洒了,我自己会说‘对不起’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小嘴一瘪,掉起了眼泪。我知道自己过于急躁,又做错了,于是,真诚地向儿子道了歉。
在生活中,相信不少父母们跟我一样,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就开启了掺杂着艰难和愉悦的育儿之路。我们努力去养育、引导和塑造孩子,满心欢喜,充满期待,却总是被生活中的“小插曲”弄得手忙脚乱、大发脾气、后悔又心痛。或许,在物质方面,我们会想尽办法满足孩子,却在心理上,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也知道,教育孩子,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名牌大学生、或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才算成功。真正的成功,是无论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内心都有源源不断的幸福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照顾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才能做到与孩子进行真正的亲子交流?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这一个个问题,困扰过我,也同样困扰着身为父母的你们,我们享受在为人父母的快乐之时,却也承受着育儿的“负担”。
事实上,好的育儿方法,应该是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的。如果能掌握好、并利用好心理效应的话,在育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帮助父母达到教育好孩子的效果。这是由于懂心理学的父母,一方面明白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优良品格和行为习惯,远比考试成绩重要得多。另一方面,会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为基点,尊重孩子意愿,培养孩子的爱好,并非盲目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想法行事。
“你犯了错,我保持平和,接纳你的错误。我会要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还是爱你的,并且永远爱你,跟我的情绪无关。”网上的一位妈妈的反思,说出了亲子相处的真谛。
因此,好的父母,都应该懂点心理学。他们能在教育孩子时,采用更灵活、更合适、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给孩子持久而稳定的的爱,把孩子培育成一个品格健康、内心有幸福感的人。
一、什么是心理育儿?
育儿心理学,是集知识性、科学性与心理性于一体的一门科学,父母们只有全面了解与育儿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不断摸索、实践,从而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掌握孩子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让孩子做出好的改变,实现教育的目的。
比如,一个孩子胆小怯懦,父母要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再采取一些方式方法,让孩子在行为上作出积极改变。
①首先,找原因。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宝宝生来最怕两样东西:一是特别奇怪和巨大的声响。二是身体失去平衡,没有支撑,然后跌倒下来。
另外,还有两种是孩子们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一是惧怕其他,都是在生活中受到了惊吓。比如家里人的恐吓、或遇事容易大惊小怪,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们从此也惧怕大人害怕的东西,从而变得胆小怕事。二是因孩子对某个东西的无知产生害怕的心理。
②其次,父母通过仔细观察,找准孩子胆小的原因之后,还要尽量想办法,有针对性地消除源头。
如果是声响和无安全感,让孩子变得胆小如鼠,父母就要避免再让声音、无支撑,惊扰孩子。
如果是自己的吓唬,父母就要自己克服惧怕心理,遇事不惊惶失措,平时少讲那些恐怖故事。
如果是因孩子不熟悉某样事物,引发了恐惧。父母就要经常带着孩子接触那些他害怕,但无害的东西,孩子试探过后,自然就会消除内在的惧怕感。另外,消除恐惧,还要教给孩子一些常识,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危险的、可怕的,哪些其实并不可怕。
可见,心理育儿,首先需要找到源头,正确解读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消解内因,最后才能让孩子健康、茁壮、阳光地成长。一如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只有找到内因,有效克服心理因素,孩子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勇气追求自己爱好的事或人。
总之,心理育儿,就是父母需要先关注孩子的内心,再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熟悉掌握孩子的心理,最后通牒来实现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二、心理育儿的三大好处。
心理育儿,能够很全面地照顾孩子,让父母心态变得平和,从而能够理智对待孩子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远离任性的“心情式育儿”,建立爱的规则,从而使亲子沟通更顺畅。
①让父母远离“心情式育儿”。
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都是“心情式育儿”。即父母随自己的情绪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反差很大。比如父母前一分钟开开心心,对孩子亲亲又抱抱,后一秒就不顺心了,就开始吼叫孩子,对孩子不耐烦……
这种“心情式育儿”对孩子的成长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容易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和阴影,久而久之,孩子将来也会成为一个极情绪化的人。因为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正如育儿专家所说,
“许多孩子长大后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其实都源于儿时与父母关系疏离,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爱。”
心理育儿的好处,就好像是在父母心中安放了一面镜子,让父母有机会看清当下的那个自己。冷静下来的父母,能够发挥爱孩子的本性,并确保这种爱持久、稳定运行。从内心做到观照自己,认清自己的父母,往往就可以真正远离“心情式育儿”的反复无常,管理好当下情绪,然后从孩子的成长角度出发去考虑,去给孩子爱建立明确的规则。
②增强孩子的内驱力。
懂得心理育儿的父母,由于在教育时,兼顾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并懂得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孩子认可、并能够遵守的生活、学习上的规则,往往能够用恰如其分的赏识、惩罚等方式来教育孩子,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的强与弱,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相当于人生的燃料,因为被懂得,所以想要成功;因为被理解,所以更加努力;因为被认可,所以一定要坚持。所以,增强孩子的“内驱力”,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父母要让自己懂点儿心理学,并让熟悉运用心理成为一种习惯。
③让孩子成长得更幸福。
心理育儿,实际上就是在孩子的心里播洒欢乐、关爱和向上生长的种子,因而心理育儿,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并不是让孩子穿名牌,吃大餐,而是让孩子脸上有笑,心中有温暖的爱,不开心也允许哭泣,得意时可以大声笑。
懂得心理学的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失败,他们尽力保持住孩子这种自由状态的,但同时也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规矩意识,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后果。另外,在建立规矩时,从不武断,也从不以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强硬要求孩子。
总之,心理育儿,就像一阵阵轻柔的风,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做出好的改变,使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内心充满力量和幸福感的人,让孩子遇见任何问题和困难,都能够从内心找到力量所在,让孩子能够遇见问题不退缩,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元气满满。
三、父母如何运用心理学?三步,激发潜能,让孩子内心幸福,成绩优秀。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就在身边,只是很多父母没有注意。
事实上,每个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要运用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孩子斗智斗勇敢。比如当一个孩子哭闹着要某样玩具,他就会赖着不肯走,甚至在地里打滚,父母只好给孩子购买玩具。比如父母吵架之后,孩子看到爸爸抽闷烟,不是躲开,就是倒杯水给爸爸……这些都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理上的博弈。这也从侧面表明了:教育心理学,时时在亲子关系中发生,而孩子和家长只是比较业余而已。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到底要如何运用心理学呢?
首先,了解孩子,父母需要掌握的这三个心理战术。
①倾听。即听一听孩子内心的什么想法,不能因为父母忙碌,或者赶时间,就粗暴地打断或终止孩子想要说的话,如果想要了解清晰孩子脑海中到底在想什么,父母务必要先走进孩子的内心,而倾听是知道孩子,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②引导。即父母平时要注重对孩子引导,而不是独断专横,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规范孩子如何去做,引导是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不断启发,并让孩子承担自己相应责任,让孩子知道哪是重点,哪些事必须要去做。
③规划。父母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尤其是节假日,而不是父母给孩子做好日常作息表,让孩子照做。孩子是独LI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思路,父母要尊重并理解孩子。
父母只有了解孩子,关注孩子情绪上的变化,才能提供给孩子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可以肆意成长,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高兴时大笑,不开心时掉眼泪。这样,孩子才会拥有乐观性格,积极地感知幸福。同时,因为能自由发挥而具有自觉性、责任感和内驱力。
其次,用换位思考的心理学,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许父母暂时无法了解孩子的天马行空。但孩子的思维正是基于此,才得到了锻炼和放松。同时,孩子学习上也有自己的方式,父母千万不要以为你好的名义,去干预孩子,在此父母需要运用到换位思考的心理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孩子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从而保持学习上的积极性,提升孩子的学习力,最后取得良好成绩。
①支持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的爱好就在哪里。父母平时要多留心关注孩子,看孩子平时喜欢关注什么,做哪些事情时比较专注和长久,就会发现孩子某方面的喜好,此时,父母需要做的是支持。因为孩子在摸索的过程中,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学习上。
②尊重孩子的学习法。每个孩子的学习法都不同。有的孩子喜欢跟大家一起学习,有的孩子喜欢自己一个人学习,有的孩子喜欢跟着老师的学习方法走,不管孩子喜欢哪一种,父母都要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③不盲目比较。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或者干脆强迫孩子用别人家孩子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如人。
最后,多用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孩子的潜能一触即发。
“心理暗示效应”在《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父母的一言一行,能给孩子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平时父母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孩子增加向前瞻的力量、勇气,以及自信心,从而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主动,发挥最大的潜能。
比如在波兰的华沙,有一群孩子在游戏,一个吉普赛女巫走过来,托起其中一个小姑娘的手看了又看,然后说:“你将会世界闻名!”后来,预言真的实现了,因为那个小姑娘,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她一生获得2次诺贝尔奖,是直到现在为止,唯一2度获此奖的女性………其实,这世上哪有女巫的预言,不过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给了小居里夫人的内心种下了一粒“成功”的种子。
正如肖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后来,这种心理暗示有了名称,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每一个人都是有其自身隐藏的潜质,能否发挥出来,最终收获成功。周围人的影响力不能忽视,尤其是父母能不能用看成功者的眼光,来期待与评价孩子。
对于还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如细雨,可以悄然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能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举止、品行、习惯。
因此,父母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想法、语言来期待自己的孩子,将来孩子就真的会成为那样一个人。
结语:
从怀胎十月,到孩子出生,到蹒跚学步,到呀呀学语,父母惊叹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众多育儿挑战。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如果忽略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就不能找到适合的教子之路。智慧父母,都懂得一定的心理学,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真正地读懂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入了解孩子成长的各阶段的内心想法和需要。这样就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更灵活、更合适、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我认为,这也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
这本《育儿家教》全4册,是一本可以读懂孩子的心理书,可助父母正面育儿,点击以下图片中《去看看》,即可购买。
今日一语:个体的核心自信与心理弹性、心理成熟度一起,共同决定着一个人内心的强大程度。
今日话题:各位老师家长,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遇见类似的困难呢?欢迎留言。
我是@小晓样儿,育儿问题达人,健康领域创作者,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