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战史上的代表之战,位于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保卫战绝对可以说是当中的翘楚。虽然历经几十年的演变,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城市的每一处战争遗址上,人们依然能感受到苏德两军刺刀见红的激烈场面。
这当中,位于城市列宁大街和苏维埃路的巴甫洛夫大楼遗址更是这座英雄城市的最好代表。78年前的1942年,就在这座大楼中,24名苏军士兵用58天的坚守,最终赢得这场伟大战役的最终胜利,而这座大楼也因此一战成名。
一、大楼的英勇保卫者
提到巴甫洛夫大楼,不得不提的就是保卫这座大楼的代表——苏军中士雅科夫·巴甫洛夫。出生在苏联诺夫哥罗德州的农村家庭巴甫洛夫在1938年加入了苏联红军,先后在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等军中服役。当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时,巴甫洛夫此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侦察兵中士。
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此时已经到了最为胶着的状态,苏德两军此时已经将全部士兵和装备投入到了这座城市之中,残酷的巷战在城市每一处角落中进行着,甚至连每个房间、每个楼层都成为了双方争夺的地点。纳粹将这样的战斗戏称为"老鼠战争",有的军官也不得不感叹"哪怕我们占领了客厅,苏联人也会在卧室中与我们战斗"。
火车站、马马耶夫岗、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运河码头......这些曾经是城市地标的地点,此时已经变成了无数军人的噩梦之地。双方为了抢占战斗的先机,纷纷在城中的各处地点设下堡垒,等待着对方进入已经布置好的陷阱之中。而作为一座普通的四层红砖建筑,这座无名的建筑此时也成了左右战局的一处重要战略要地。
乍看上去,这座建筑与其他城中建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地理位置上,这座建筑就体现出它的"独特魅力":位于城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处,站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公里外的战场情况,不远处还有一座刚刚被收复的综合补给哨所。只要控制住这里,苏军就可以成功地将德军部队进行分割,然后阻挡后续德军的进攻,它的重要程度,丝毫不比布列斯特要塞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作用要小。
1942年9月26日,巴甫洛夫与其他三名战友在对战场侦查时,发现了这座建筑。经过仔细的搜索,巴甫洛夫决定占领该楼,在坚守了两天之后,由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率领的一个支援小队也随后赶到,除了携带轻武器之外,小队还带来了一挺重机枪、3支反坦克枪和两门50mm的迫击炮。
驻守大楼的苏军共计24人,除了11名俄籍的士兵外,还有包括乌克兰、格鲁吉亚、哈萨克等其他民族的苏军士兵。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座德国人无法攻破的堡垒。而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与该大楼共同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的二战历史故事。
二、五十八天的坚守
在巴甫洛夫夺取大楼后不久,苏军在地下室中发现了30名平民。为了躲避德军的战火,这些百姓被迫躲进了这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中,但也成功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初巴甫洛夫曾动员他们离开,但这些居民拒绝了,表示愿意主动留下来与士兵们一同战斗。而在开战后,这些居民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苏军士兵,成为了士兵身边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实际作战中,男性公民积极地帮助苏军修建工事,必要时也可以简单培训后投入战场与苏军并肩作战;而女性则留守大楼内,成为临时的担架队员和护士。当战事焦灼时,这些百姓还自愿担任起了通信兵和后勤的职务,这让苏军士兵可以心无旁骛地与纳粹德军进行战斗,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除了百姓的表现,巴甫洛夫与战友对大楼的防御也值得一提:大楼的四周用四层铁丝网与德军分隔开,铁丝网的后面苏军还挖了几个一米多深的壕沟,里面还灌满了水;除了铁丝网之外,巴甫洛夫还和战友给德国人留了一些礼物——大量的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一旦德军突破苏军火力,进入雷区的话,最后的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为了防止德军坦克的攻击,巴甫洛夫将3具PTRS-41反坦克枪布置在大楼的屋顶上。德军坦克薄弱的顶部也不敢贸然与反坦克枪进行正面冲突,有一次德军坦克来到大楼前时,由于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枪的原因,坦克无法将自己的火力完全体现出来,最终的进攻只能不了了之。
在大楼的一层窗户处,一挺重机枪被布置在此,外面用沙袋进行掩护。当德军突破防线时,就会遭到重机枪的火力打击,为了防止手榴弹破片的伤害,地板上都布满了沙土,来阻挡破片的威力;大楼的各个入口都用家具和据马牢牢堵住,防止德军进入。楼层各处都布满了隐蔽的射击孔,每一个房间的墙壁和天花板都被打通,方便守军在大楼各处进行机动;三楼视野最开阔处,安排了苏军的狙击手和观察哨,每一处单人射击掩体都有沙袋进行掩护,防止敌军的子弹杀伤。
除了上述的安排外,苏军还将迫击炮阵地布置到楼层的最下方,将德军的进攻遏制在最初的范围之内。除了这些内部布防外,巴甫洛夫与战友还打通了与面粉厂大楼的地道,将两处重要建筑合并为一体,与其他友军保持着"互通有无"的作战策略,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为了缓解战斗的压力,苏军还在地下室修建了一个小型的会议室,在里面不仅可以看书看报,甚至可以在里面打牌娱乐。这座大楼此时已经成了一座牢不可摧的顽强要塞,对任何前进的德军进行着无情的杀伤。经过58天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大量德军在巴甫洛夫和战友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具具无人认领的尸体,大楼也坚挺着保留着它最后的尊严。
三、永远的巴甫洛夫大楼
1942年11月25日,苏军部队经过反攻将德军赶出了大楼的防御区域。巴甫洛夫与幸存的战友安全地进行了撤离,这座英雄般的建筑自始至终都没有让德军攻占,成为了斯大林格勒城中的一处象征建筑,德国人曾戏称该大楼是一座"要塞",可见苏军的防御措施有多么的成功。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结束。当苏军指挥官瓦西里·崔可夫中将(时任军衔)来到这座大楼面前时,无不讥讽地说道:"德国人攻占这座大楼的死亡人数都超过了攻占巴黎时的数量"。这座大楼战后也以巴甫洛夫的名字命名,成为了现在的"巴甫洛夫大楼"。
而巴甫洛夫本人也因为驻守大楼期间的英勇举动,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并获得了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战后巴甫洛夫担任了当地区委书记等诸多角色,1981年9月29日,巴甫洛夫与世长辞,终年63岁,去世前夕,他还被授予"英雄城市伏尔加格勒的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对这座城市的巨大贡献。
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时间的流逝,原本的巴甫洛夫大楼已经严重损坏无法继续使用。原来的巴甫洛夫大楼只剩下了一片残存的墙壁,而在原本大楼的位置被一个新大楼所替代,但当时英勇的壮举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大楼遗址的红墙上,苏联人民留下了这样一段振奋人心和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个建筑融合了战争与劳动的丰功伟绩,我们会保卫并重建你,亲爱的斯大林格勒!"每年都会有无数的百姓和老兵代表,来到这座英雄建筑的遗址前,共同回忆70多年前那场振奋全体苏联军民的伟大战斗。
结语
巴甫洛夫大楼,这个凝聚了全体苏联军民浴血奋战和坚贞不屈的历史建筑,不仅会永远留在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它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将永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当地民众,成为当地一座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
参考资料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199天》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苏联篇》
3.《斯大林格勒:改变历史的战役》
4.《巴甫洛夫大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6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