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想这句话是对后浪的褒奖,却并非是所有后浪的宿命。大多数后浪的生命不过是铸造浪潮的一缕泡沫,未曾抵达巅峰就已落潮,散落在万千同类中,泯然于众人,最后消逝如风。
其实结果并非是坏事,只不过这样的谢幕却始终叫人唏嘘不已,心潮翻涌。毕竟,似乎是万众期待中诞生,万众羡慕中成长,怎么就泯然于众人了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步入社会之后才逐渐发觉,期待的受众有限,生长的环境迥异,日记本中的愿望由于内因或者外因而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幸而没打出“天选之子”的口号,否则还不被隔壁王大爷笑掉多少大牙呢。
没错,这文章主题是围绕近两日B站大火的视频“后浪”。今天去看那会儿,满屏弹幕已然让人看不清何冰老师的脸,但老艺术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演讲还是十分吸引人的。跑个题,如今有此台词功力的青年演员尚有几位?言归正传,我想先剖析下这段演讲的词儿。
从实际出发,我确实听过“一代不如一代”的话。不如老一代能吃苦,不如老一代能忍耐,不如老一代能创造,等等。纵观这几点,其实跟所处的大时代有着莫大的关联。当中国在继续朝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时,此时的中国与当初的中国依然有太大的不同。科技、制造、工业、军事、经济......无一不在蓬勃发展之中,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处于日益上升的趋势。
先谈吃苦和忍耐。倘若生活大都是甜蜜而美好的,我想没有几人愿意人为的为孩子制造苦难;苦难少了,而面对困难的忍耐度必将降低,因为不曾接受过长期训练;此外,个人觉得忍耐度降低跟社会整体知识水平上升和对结果的承受度增加有很大关联。知识水平的上升意味着不再蒙昧无知,对善和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对结果的承受度增加意味着自身或者家庭有物质和精神条件支持其作出决定,而不是单纯的忍耐。
而国人的创造力,确实是一直稀缺的,这是整体环境所致。创造力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坚实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动手能力作支撑。纵览历史,我国实则人才辈出。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地动仪、三十六计、诗词歌赋等等,无一不是创造力杰出的体现。互联网时代与古代,信息量的差距无疑是巨大的。古人需要在匮乏的信息中提炼出精华,再通过强大的自我总结和创造力最终完成杰作;而当代,却是因为信息量之巨,甚至称之为泛滥的当下,不用动脑便能在网络上寻求答案,且在这信息之海中提炼出精华再加以创造又无异于“大海捞针”。以此论证,创造之难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因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变得容易。
打个比方,港台音乐的繁盛一直与其经济的繁华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因而那个时代的音乐一直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除了情爱还有家国、世界情怀。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内地大部分地区还在求温饱,并不具备音乐市场蓬勃发展的环境,因而许多音乐人譬如杨钰莹、毛宁等起先都是从先富起来的广州、深圳地区发片,之后才闻名于内地。如今内地跟港台经济的发展有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港台音乐和影视也逐渐日暮西山,随之发生了连锁反应。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直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日本动漫,韩国综艺,欧美影像,世界音乐......我们随着互联网联结成了一个整体。从初期的引进版权,到购买版权,再到自我创造,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当然,对于有些不买版权而直接用的“拿来主义”,我们也从开始的无知到谴责,这也算一个必然的过程。而创造力,“从无到有”谓之创造力,“从有到精”亦然。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1]
当我自故土的方寸之地来到了万千星辉的都市,感触最深的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所拥有的交通、经济、艺术、文化的繁荣,这是这个城市的光芒。光辉映照之下的人们,毫无疑问的享有这一切:知识,艺术,科技,文化。当然,我并非是酸或者讽刺,而是切实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华美的艺术殿堂人潮拥挤,宽阔的图书馆座无虚席,巨幕之中放映着最新潮的电影,早晨还坐在楼下店里吃汤包,晚间便着了浴衣去富士山看雪。“罗马非一日建成”,它的繁荣归功于整座城市的建设者,而城市的繁荣又经由各种方式反刍于人类,经年累月,让彼此变得更好。相比之下,我确实不该总是将故土的闭塞归咎于前人,而是反思当代人如何才能用自己的才能贡献于斯。不过,在内、外因的相互影响下,经济与文化的闭塞确实对于个人性格发展和兴趣爱好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个人在迈入社会之后多年才慢慢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并逐渐发觉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至于选择的权利,除非经济足够独立,否则难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现实会教给你很多,让一些人见风使舵,一些人不得不拐弯,还有一些人撞得头破血流。
当我于城市中生活多年,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并非能轻易打破的,反而愈发坚固了。这种壁垒,除了本地人与异乡人,还有同乡,同学,亲友以及其他。我之前写过一篇名为“圈子”的文章,然后便发觉圈子确实是一直存在而不可消弭的。阶级固化,贫富差距,祖辈生活圈的差异等等都是圈子形成的原因,而圈子一旦形成,外人想要进入便势必要跨越一层壁垒。你是否有渠道进入?进入之后是否能融入,真正融入?融入之后你能做什么?这确实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高考确实是跨越壁垒的方法之一,在古代“金榜题名”真真是改变命运的大事,否则不会有“范进中举”一说。然而,从现实来看,好的大学并不等于好的出路,因为大学便是社会的缩影了,没有好的人脉、资金,空有好的头脑也难以成事。但,凡事无绝对,足够优秀的人还是不惧艰难的,奇葩说的詹青云便是例子。(图左)
当然,这并非将自我贬谪得一无是处,或者说只是“自我”。我见着身边的人,并不仅仅是年轻人,热爱着自身的选择,并将青春奉献给选择的事业。那位服务于“方舱医院”而胜利返程的护士小姐姐,那位为高考学子指点方向的教师小姐姐,那位服务于铁路事业的才子小哥哥,那位丰富了群众生活的剪辑小哥哥,那位为群众提供美食的大爷......每一位用专业服务大众的人都造福了社会,无论事情大小。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我们直接或间接的享受了现代文明的成果,无论时间先后,却是应当感恩的,这是时代给予的便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对等性,也让人们无法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既定事实。除此之外,打个比方,当社会上群体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拥有同等学历的人越多,在企业职位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且同类型岗位的招聘下限越来越高,即便该职位并不需要如此的高学历人才?供求不对等,供需不匹配,最后企业跟人才只能处于两失局面。
另外,职位的上升除了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有很大一部分受制于“人制”。这里又牵扯到“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观点了。这两点其实都关系到一点:竞争偏见。事实上无论如何总有人在某一时间超过你,倘若你不给予支持和鼓励,而是说后起之秀的坏话,只会让自己和企业陷入困局。艾萨克·牛顿在25岁时向伊萨克·巴罗教授展示了自己在业务时间的研究成果,然后巴罗便将其教授职位让给了牛顿,毫不迟疑。事实上,能毫不迟疑的将自己的教授职称让给学生的例子很少,而世上也鲜少慧眼识珠的“伯乐”。
从全文来看:是什么束缚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后浪的未来不可想象?很多人从童年开始就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如果我不是如今这年纪,看这个势必会热泪盈眶。
现实,房贷车贷各种贷,还有很多光亮未曾抵达之地,没有网络上不了网课,没有祖辈的荫庇而生活难以为继,怎么可能在学习之余发展其他兴趣爱好?
当然,「后浪」有好的立意我不否认,否则就印证了:“弱小的人才习惯讽刺”这句话。
但是,承认弱小并不可怕,而既定的未来却是可以想象的,接受平庸的现实没那么困难。重要的是,接受现实之后如何行动。我一直在思考着未来与现在,并始终难以下决定。而眼下所做的事情是各方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这或许不是最好的,却是眼下最合适的。如何从当下的事物中体会到乐趣,如何让自己所做的事物产生价值,既不自嗨,也不“敝帚自珍”;既不被信息浪潮所淹没,又保有自身的价值观,这是当下我所做的事情。
另外,刨开物质之外我们仍然应当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我来说,鞭策教育比鼓吹赞美更深刻,更动人。所以,面对此刻的赞美和羡慕我竟无话可说。如当年的「恰同学少年」一样,于艰难中体现出激人向上的勇气,或许比西方的夸奖主义更符合国人的心态,因为“苦痛中获得的成果更为香甜”(劳力辩证现象)[2]。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劳力辩证现象”是所谓认知不协调的一种特殊情况。一枚简单的别针在自己的胸口留下伤疤本来是可笑的,但约翰的大脑为这种可笑做了调适,也就是把别针的价值提高,把它从普通的事物美化成貌似神圣的东西。这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很难人为地进行干预。
最后,个人认为:「后浪」眼下更适合读书人而非踏入社会的中青年人。
推荐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鲁迅·热风·四十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后浪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着你们
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
可以尽情的享用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
学习一门手艺
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很多人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
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你们有幸
遇见这样的时代
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
满怀敬意
像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
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像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
更年轻的身体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
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
你们也在启发我们
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
就不再是忧伤、迷茫
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是心里有火
眼里有光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
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的祝福
那么
奔涌吧,后浪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参考
- ^创造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B%E9%80%A0%E5%8A%9B/2009?fr=aladdin
- ^劳力辩证现象 http://www.fx361.com/page/2018/0202/2830945.shtml
#后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6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