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成的学校停课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自己的孩子,在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责任的同时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我要教给孩子些什么?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可能和我一样大多数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过迷茫和彷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答案,一百个家长可能会有一百个想法。
通过全力以赴的拼搏成为人们眼中的学霸,再考上名牌大学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这到底算是内心的追求还是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妥协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唯一能确定的是所有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高考做为能改变命运的方法,对大部分家庭可能还是唯一的,即使过程中艰苦点也会让人觉得值得。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生活需要人民币。有了好学历就有了好的人生开始,工作、收入、房子、车子都需要靠自己解决。
如果抛开社会环境,可能会让孩子抛开沉重的学业负担,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和发掘特长,不再把考试分数做为衡量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走入社会多年以后,我们很多人是不是也会淡忘了自己儿时的理想,偶尔想起也只能是垂首唏嘘。能把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相结合也是一种奢侈,能够实现工作自由可比车厘子自由要难的多。有时也想任性一把,可是实力不允许。
当我们看到八岁男孩因为学习过度劳累而猝死的新闻后,做为家长还会不择手段的只要成绩么?在这里无意苛责孩子的父母,不再重蹈覆辙,愚蠢的让其他孩子以同一种方式倒下是事件的警示意义。再优秀的成绩也不需要牺牲健康去换取。
当10岁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自己的想要的玩具而对妈妈拳打脚踢时,你认为他缺少的是考试卷子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不会为人他成才何用?
福建三明市13岁少年因父母没收手机跳楼轻生,挫折教育的缺失我们要不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相比孩子皱着眉头拿到的100分,更想看到的是孩子每天能笑着去上学。相比被同学时超越时眼里的嫉妒,更希望看到他对所有人都能善良。
学习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不只是老师的功课,教育不止在学校,还有一半在家长。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保持孩子的天性,让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标签而不是复制品。让孩子保持一份好奇的童心,张开观看世界的眼睛,让他知道除了作业考试还有诗和远方。
健康的身体、乐观的性格、坚毅的品格、学习的兴趣、独立的思考。即使考试成绩平庸一点又能怎样?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是热爱生活的豁达和善良。
做平凡快乐的自己不好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6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