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该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及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提起体罚,就不能不提近日发生的“黑龙江一名4岁女童被虐打致重伤”事件,事情被曝光后,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随后,当地警方发布通报称,犯罪嫌疑人曲某(女童继母)、于某(女童生父)涉嫌故意伤害已被刑拘。
如今女童依然躺在ICU密切观察,医生表示孩子醒来的机率只有20%。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两人对她痛下狠手,导致孩子伤痕累累,至今意识模糊、生死未卜呢?
原生家庭的破裂是悲剧发生的萌芽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四岁的孩子本来拥有天真烂漫,童言无忌的童年,可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一名四岁女童却被继母虐待进重症监护室。经检查孩子体表有烫伤、擦伤、咬伤、脸上还少了块肉。鼻梁被打折,脑震荡!至今还在昏迷未脱离危险!太痛心了!
原来很早女童的父母就离婚了,孩子一直随生父生活。后来生父再婚,继母视女童为眼中钉肉中刺,一不顺心就打骂,体罚更是家常便饭,为此孩子经常伤痕累累。
作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父亲难道对此事一直不知吗?是孰若无睹还是刻意包庇,如此惨痛事件的发生,如果说继母是谋杀犯那生父一定是帮凶。
另外,孩子被打不是一场两次了,作为孩子的亲生母亲,难道就任由事态发生吗?虽说抚养权在父亲那边,可作为生母完全可以以此夺回抚养权,也不至于发生今天的悲剧。
孩子幸福的童年因着父母的离异而从此改变,事情不是偶然,嚣张的继母,纵容的生父,缺位的生母,使孩子如同生活在人间地狱,备受折磨。
《原生家庭》指出: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婚姻的分崩离析使孩子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而四岁女童的遭遇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原生家庭的破裂,最先买单的就是孩子!
道德人性的沦丧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嚣张跋扈的继母才是整个事件中最令人痛恨的角色,对面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就因为无法忍受孩子多动、大小便不能自理、淘气等行为,多次对其进行暴力殴打,包括用剪刀剪嘴唇、用拳头殴打、用开水烫、抓住被害人头发向墙上撞等方式。
一个继母如同恶魔般的行为使她阴暗扭曲的心理昭然若揭。她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因泄愤而产生连锁反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正是孩子幼小不敢反抗,其他家人不敢吭声,助长了施暴者的“惯性”。
面对孩子的遭遇,不得不说一下孩子生父的做法。事情发生后,面对众人的问责,生父一直强调不可能打孩子,但谎言总有揭穿之日。
女儿的事作为父亲不可能毫不知情,而是持“纵容”的态度。即使女童有错,也不该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管教,而他却对继母的暴力行为非但不劝阻,有时自己还会动手,小小的年纪竟被父亲抽打是何其的残忍,真是枉为人父!
事情曝光后,网友们义愤填膺,为女童鸣不平。无论法律如何判决,都难解心头之恨。
残暴的继母,助纣为虐的生父,导致了孩子至今命悬一线。如果孩子能够顺利醒来,面对残缺的身体和心理的创伤,又该何去何从?
这对蛇蝎心肠的父母根本不配做人,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恶毒,不仅让孩子身体承受极大的痛苦,对孩子的心理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法律对“虐待”的制止不力,他们就有一种“侥幸心”
近几年虐童事件屡见不鲜,仅靠道德约束显然不够。虽然我国出台了《未成年保护法》,但面对现实的案例却往往浅尝辄止、力度不够。甚至到很多人认为打孩子是家事,不好过多干预。
在本次虐童案件中,周围人曾多次报警,而且这是孩子第二次入院了。如果一开始就重视起来,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一直以来,法律对虐童童罪的处罚力度不够,这也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心存侥幸心理,只要打不死人,法律也奈何不了我。
正因为虐童这种犯罪成本较低,所以很多人以身试法,以“管教”为名,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肆无忌惮。
我们自古以来崇尚善良和美好,但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法律来支撑,希望国家可以尽快出台一套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让孩子能尽情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让这种让人揪心的事情不再发生。
结语
据《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统计,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达到77.94%。说明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是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中的绝大多数。
从数据比例来看,低龄儿童容易遭遇家庭暴力,而由于年幼无知,毫无抵抗能力,面对施暴行为,只能默默承受。希望社会加大监督惩治的力度,如再遇到虐待迹象的发生,一切从严处理。绝不轻饶如此狠毒的父母,社会需要公正,请还孩子一个公道!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我就害怕得要命。”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要想保护好他们,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担起责任,为孩子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