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你在一旁暴跳如雷,孩子依旧淡定如水,你的孩子为何越催越慢?

你在一旁暴跳如雷,孩子依旧淡定如水,你的孩子为何越催越慢?

文 | 小碧育儿心得(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本文约2536字,阅读全文约需3分钟)


午休同事们吃饭的时候,人事经理悄悄找到俊俊妈(化名),很含蓄地暗示:“是不是最近家里事情挺多的,要处理?我也是过来人,能理解带孩子的辛苦。但是早会总让别的同事等你,领导会有意见……”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说的俊俊妈是又尴尬又忧心。

跟朋友谈起来这件事的时候,俊俊妈哀叹:“现在我每天都早起半个钟头,但是俊俊做事是越来越慢、越来越磨蹭,好说歹说就是不管用,每天拖拖拉拉。送到学校迟到,连带着我也迟到,再这么下去工作可怎么办。”

现实生活里,很多家庭都遇到过好俊俊妈同样的困扰。原本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事,孩子却拖拖拉拉地耗上十几分钟:刷牙慢、洗脸慢、吃饭慢、收拾玩具慢……按照俊俊妈的话来讲:“做事跟0.5倍数慢放一样。”家长在旁边看的快着急死了,不停跟孩子说‘快点,快点’。结果没想到这种做法不仅没什么正面效果,反而是越催越慢

以往那种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早已消失殆尽,现在每天过得像打仗一样。俊俊妈觉得再这样下去,别说孩子受不了,大人也会坚持不下去。但是不催孩子,面对做事拖拉的娃,还能怎么办呢。


一、当有了孩子,妈妈的技能多了一个“催促”?

1、急性子来源于失控感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安排和制定家庭生活中‘时间表’的那个人。孩子做事缓慢,其实就是打乱了这个时间表,让父母直接感受到失控感。理想中的生活安排被孩子一个人的行为‘急迫’,这样的压力让我们不自觉地就开始催促孩子

2、期待无法完成造就焦虑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养成做事利索的行为习惯。当看见孩子的表现在往我们不喜欢的方向转变,我们就会变得焦虑,担心他养成‘拖延症’,给未来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感受又会进一步地加深我们的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生活中对孩子的‘催促行为’虽然有少部分来自真实事件的影响;但更多则是来源于父母前期给孩子设定的期望。一旦这种‘期望’被打破,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之下,我们就会试着‘修正’,从而不停地催促孩子。


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自觉地快速完成任务,反而会挫伤他的信心。想要真正的解决“家长越催促,孩子做得越慢”的恶性循环,首先我们要从自己的心态上下手。

二、为什么家长总觉得孩子在“磨蹭”?

1、孩子的行为违背了‘预先设想’

我们要承认,父母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事先就设定好‘某时某刻应该完成什么’。当看到孩子的行为与我们原本的设想不相同的时候,就会觉得是孩子‘做得慢’

2、孩子的行为追不上父母的要求

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不断练习,很难一蹴而就地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干脆利落’。有时他虽然已经尽力去做了,却依然无法达成父母的标准。又或者好不容易做到了,我们却又开始给他设定了‘更快’的目标。

父母之所以会觉得孩子磨蹭,实际上和我们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有关系。当我们认为孩子就应该按照成年人的节奏走,以成年人的行为能力和行为准则来要求孩子,就会感觉他做事情缓慢且抓不住重点。


我们要明白一点:因为生理差距和认知差距,成人和孩子的节奏就是不一样的。

三、什么是孩子的节奏?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女士在自己的敏感期理论中描写到:在特定时期孩子会开始发展内心的秩序感。在这个阶段中,他只会对特定的事物格外感兴趣,而对外在的其他事物漠不关心。

表现在行为上可能就是父母常常看见的:孩子会花很长时间慢悠悠地一个一个地把玩具摆放进收纳箱,对‘快吃饭’的呼唤充耳不闻。

在我们眼中,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抓不住收拾玩具的要点,不懂得直接丢进去就可以了’。如果父母反复告诫了他好几次,孩子依然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会开始着急,甚至粗暴地打断他的行为。

这样的做法会阻碍孩子内在秩序感的建立,长此以往,他的心理认知和内在秩序就会产生失调。如果到了8岁之后,孩子做事依然磨磨蹭蹭,其实就是这种失调后的表现。

内心秩序的失调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形成真正的‘拖延症’。因此,父母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节奏’,以切实的行为尊重和培养他的日常行为规范。


四、尊重孩子的“节奏”,家长该怎么做?

1、不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

作为父母,我们要管理自身的情绪,不要将压力和焦虑倾泻在孩子身上,更不要一开口就给孩子贴上‘你就是磨磨蹭蹭’‘你做事像个蜗牛’这样的标签。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不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现实生活中,成人需要适应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生活,但是我们不能一股脑地将未成熟的孩子带入这种快节奏中,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节奏。尊重他目前拥有的行为能力

2、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做事情散漫、拖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时间没有概念。3岁之后,他虽然已经明白‘时间’这个词汇指的是什么,却无法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如果我们单纯地跟他说‘给你5分钟’之类的话,他无法准确的把握。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非常视觉化的工具,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比如给孩子一个时间沙漏,告诉他:“当沙漏漏完5分钟就到了,你要注意沙子,在漏光之前来吃饭。”


3、给予孩子空间,为他创造成长机会

成就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事的基础。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节奏,父母要激发他的积极性,及时地肯定和赞扬孩子的行为。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正向强化那些好的行为习。

日常生活中,父母是适当地放下控制权。让孩子来指定一件事情究竟要花多长时间完成,可以帮助他学会如何理解时间,以及更加合理地安排任务。这种主动思考、主动调整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孩子做事变得利索起来,更能够为孩子赋予责任感和成就感。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诗意地描绘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慢慢地来了解和学习周围环境,发展各项能力。父母要做的,是保持接纳和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顺应现实规律,并在基础上适当给他设定规矩,让孩子得以健康发展。

我是@小碧育儿心得 ,是一名3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745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