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和北大,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每年有大量的高考状元涌入这两所学校,可以说聚集了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最优秀人才。
然而,这些高考状元现在又如何呢?
按照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话说,清华每年有70%到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一个地方,那就是经济管理学院。他们中很多人,拥有过人的天赋,但却一股脑涌入了金融专业。就连石一公最想培养的学生也告诉他,将来想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有人说,中国现在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或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这里:
那些成绩最好,最有潜力的学子,考上大学后却都想进入收入最高的金融领域工作,科学研究在他们的眼里,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长此以往,中国哪里会有杰出人才出现呢?
面对公众,施一公是一个敢说话的人。他在接受官方媒体访问的时候,将这个严峻的事实摆在台面上,并称背后的问题非常严重。
首先就是价值观的扭曲。经济和金融虽然很重要,但大部分的高材生都想往这个领域去挤,显然并不是兴趣的问题。许多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物质生活水平。科学家能赚什么钱?哪个行业最赚钱,就去干什么。这成了许多人的潜意识。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在一些人眼中已经成了笑话。
然后,扎堆金融造成了专业型人才的青黄不接。金融虽然赚钱,但整个社会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的领军人物,他们将带领整个行业向前发展,而清华北大的学子,无疑是最具天赋的人。这些人都去搞金融了,其他行业的高端人才就会出现缺失,长期以往,国家层面的科学实力必然会出现下降。
第三,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现在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和本科专业无关?金融领域或许就是个例子。我们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对科学的爱好,或许是院校调剂的原因,许多学子会到一些冷门的专业学习。然而毕业后在社会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放弃本专业,寻找收入高,社会地位更好的工作。这虽然是社会的现实,但也的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
痛心疾首之下,施一公毅然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职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筹建了西湖大学,并担任西湖大学校长。据说,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获得了国家的重点支持。西湖大学将对标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办学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教学理念,聚焦一线学科,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或许中国高等教育的崭新一页,将会在施一公等学者创办的西湖大学掀开。
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施一公是谁,回顾施一公的人生经历,用“开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1967年,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父亲毕业于哈工大,母亲毕业于北京矿院,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下,施一公1984年从河南省实验中学毕业,并获得了当时的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因为这个原因,施一公1985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进入生物与技术系深造。
这个专业学制是5年,施一公只用了4年就提前毕业,每年的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在强者如林的清华园,施一公已经被传为神话。不仅如此,施一公不但从本专业提前毕业,还同时获得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学位。
施一公尤为爱好长跑,在高中就是拔尖的长跑选手。到了清华大学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转而练习万米竞走。在清华大学校运动会上,看似弱不禁风的施一公创造了当时竞走项目的记录。直到施一公离开清华5年后,这一记录才被打破。
后来,已经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选择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母校清华工作。因为在他的眼中,中国的教育和美国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他将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
“爱国主义是最简单的感觉,谁不爱他的母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