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物与死物的直观区别在于一个字“动”。而这种“动”,往往并不是“恒流”,而是“起伏”。现代的生命科学已经公认:“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但是,为什么“新陈代谢”最终会选择“起伏”的形式,而不是“恒流”的形式?在这一点上,现在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比如在临床实践中,“体外循环”确实可以人为地将血液流速维持于一个“恒流”水平,也可以安全顺利地维持生命。所以,表面上看似乎“起伏”的方式,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既成事实就是这样,心跳、呼吸、胃肠蠕动、走路,全是“起伏”的形式,人们只能先接受这个事实,再去慢慢地领悟其中的道理。
越是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懂得敬畏自然。追溯任何民族的文明发展历史,都将“顺应自然”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中华文明当然也不例外:重视养生,从练习“吐纳”和调整“作息”做起。一吐一纳、一作一息,说明中国人早就发现了“节奏”是顺应自然的诀窍所在。受节奏影响是人人与生俱来本能。音律,会明显影响人的情绪。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懂得利用这个规律:在祭祀中,以“礼乐”营造庄严肃穆;在战斗时,以“击鼓”鼓舞士气、统一行动。“合理的利用节奏”,既可以用来管理自己,也可以用来管理团队。
现代人的普遍养生方式是做“有氧运动”。找到自己适合的运动节奏,可以明显发挥耐力,运动成绩也会提升不少。同样的体力,一旦打乱节奏,成绩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造成运动损伤。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慢病的控制,也越来越重视“节奏”:比如,“控制血压”,以前只看绝对值,高了就是不正常,高了就得降;现在治疗,重视记录血压在全天的整体波动,哪怕是血压高了,也不主张迅速降压,血压“快速波动”造成的损伤远甚于“稳定的高血压状态”。工作、学习、生活,自我调节与管理,处处离不开控制节奏。节奏与疲劳、厌倦密切相关,很多“有能力,但没发挥好”,往往就是起步时冲得太猛,结果,打乱了节奏,结果后劲乏力,明显被疲劳与厌倦折磨,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半途而废。
“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每一件事情都会从波动得到利益或承受损失。脆弱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则是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因此获利。”——《反脆弱》。做生意,也并是一味的涨就是好,跌就是不好,也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黑天鹅”就一定会赔钱么?把握机会“做空”,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资本运营的本质在于根据行情“追涨杀跌”,而对行情变动的判断,焦点就在于“找准节奏”。“追涨杀跌”的道理很简单:股票看涨,就借钱去买股票,“做多”;股票看跌,相当于货币看涨,那就借股票去换现,“做空”。投资项目、股票、货币、黄金,所有可交易流通的东西全都一视同仁,哪种看涨就提前持有哪种,坐上一波行情,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