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断了的大秦龙脉在哪里?将军蒙恬自尽时,为何自称罪人

断了的大秦龙脉在哪里?将军蒙恬自尽时,为何自称罪人

公元230年秦王嬴政开始统一关东六国的战争。嬴政借助的资本,包括:秦国二十一代君主所积累的家业,以及经过商鞅变法所确立的耕战一体,全民动员的十二公爵体制。


秦始皇兵马俑

关东六国连年的干旱和饥荒,也给了秦最为有利的出兵时机,公元221年38岁的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昭告天下,群臣认为其功业功高五皇三帝,遂称始皇帝。嬴政统一天下后,开始关心两件事:一件是自己的寿命,另一件就是秦帝国的命运。

长城的故事


长城


关心自己寿命的秦始皇,命方士卢生去名山大川求长生不老之术。卢生不是徐福漂洋过海,可以有去无回,为了向秦始皇交差,卢生拿着一本“仙书”,告知给秦始皇一个重大的秘密。书上写着一句预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不得不将目光移向帝国北部边境。

正在崛起的匈奴帝国,在匈奴头曼单于的带来下,依靠骑射技术,占据了河套地区。河套地区位于黄河“几”字形突出部的平原地带,阴山以南,亦农亦耕,是完美的牧场,进可以南下直逼关中,退可以阴山为屏障,隐于漠北。

公元315年,秦始皇命将军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保护关中之地。蒙恬将匈奴势力逐出河套地区,头曼单于退回漠北。为了保住胜利果实,防止匈奴骑兵的再度来袭,秦始皇命蒙恬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修秦长城。大将蒙恬化身“大秦土木工程师”,实地测量,戡划地形图,征用刑徒在内的秦国十分之一的男性人口,历时五年修筑了五千多公里的长城防线。

蒙恬的遗言


长城风光


修筑长城后,秦始皇又命蒙恬修筑从长城到都城咸阳的“直道”,就在蒙恬开始紧张施工时候,大营中一位贵客悄然而至,此人就是太子扶苏。作为太子的扶苏,品性良善,可是在诡秘的宫廷斗争中,品性往往只是外表的装饰品而已。皇二子胡亥与宦官赵高合谋,离间了秦始皇与扶苏的关系,让秦始皇觉得扶苏不具备作为一个统治应该具有的果断狠辣的特征。

扶苏被派到边地,名为监工实为发配。正当扶苏与蒙恬在边地为帝国尽忠时,咸阳宫内胡亥正策划着谋夺大位的阴谋,而秦始皇在巡视时暴卒于沙丘,赵高秘不发丧,运送着尸体赶往都城咸阳。

扶苏和蒙恬等来了一纸诏书,命二人自尽,公子扶苏认为儿子应该遵从父亲的命令,面朝咸阳含泪喝下了毒酒,蒙恬以他的政治智慧,猜到其中有诈,于是不从,被关到监狱中。在中车府令赵高、宰相李斯的支持下,胡亥继位而成秦二世,派使者命蒙恬自尽,蒙恬在使者的逼迫下喝下毒酒。

根据《史记.蒙恬传》的记载,蒙恬在临死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地脉与龙脉


山脉


脉,在中医中指的就是血管,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以人化喻自然之理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上古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眼为日月,血液为江海,脉络成路道,肌肉成高山厚土。“天地人”三才中,在中国人眼中人是居于中心位置的。

对于名山大川,从夏商周时代就建立起了自然崇拜,《吴越春秋.越王元余列传》中记载:行至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脉地理。”可见中国古人对山脉走向的重视程度,山脉走向与其连接起来的江河湖泊,连接起来看就成了一地的地脉。古人相信,地脉的走向能带来兴衰存亡的变化

又因为山脉连绵不断,好似巨龙匍匐于大地之上,故而又称地脉为龙脉。古人讲究风水,墓穴位置最好在龙脉汇聚处,有利于子孙谋富贵,古代帝王更是如此。由此,龙脉风水的观念,强调的是以自然利人事,也就是自然属性。

人谋与天谋

长城

蒙恬修筑长城万里,所经过的山脉包括了六盘山、阴山、燕山山脉,按照当时修筑的技术难度,不可能完全将长城建在连绵的山脉至高点上。同时长城保护的是农耕区,据说阴山段长城于四百毫米等降水线高度重合,四百毫米降水线是游牧和农耕文明的分割线,这样必然会切割自然山脉地理。

修筑长城时蒙恬有“以险制塞”原则,选择易守难攻之地,可见长城的修筑是后天性,社会属性的,以社会属性破坏自然属性,想以人谋战胜天谋,蒙恬在临死前感叹自己是有罪的。

其实,蒙恬作为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老将,问使者秦二世杀自己的理由,他想给自己“正名”不能死的不明不白,使者说自己忙着要去交差,蒙恬说出地脉之罪来,是在感叹也是在警告,物极必反,自己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而遭到了杀身之祸。那么,秦二世一伙也离毁灭不远了,毕竟人谋斗不过天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3767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