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魏延之死:并非简单的谋反

魏延之死:并非简单的谋反

想必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都对魏延这个人物有着很大的兴趣,魏延作为蜀汉的大将,可以说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等我们熟知的五虎将。而就是这个有着“小云长”之称的大将,最后在演义中却因为谋反,而被马岱斩落马下。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但其实在正史中,魏延的死并非只是因为谋反这么简单。
魏延,义阳人,当时刘备入蜀的时候,他率领自己的人马投奔刘备,并且作战勇敢,屡立功劳。后来刘备称王后升他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可以说绝对是蜀汉武将前几的存在。小说中的“脑有反骨”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的。那么他最后为何会死的那么惨,并且被打上反叛的罪名呢?

《三国志•卷十四•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一、个人的性格问题。魏延这个人被称为“小云长”,绝对不是空穴来风。魏延不仅面貌,武力等方面很像关羽,就连脾气都和关羽差不多的桀骜不驯。

因为魏延的性格高傲,所以他可以说和所有人处的都不是特别的融洽。再加上魏延打仗喜欢猛打猛冲,出其不意,和诸葛亮的谨小慎微的性格截然不同,再加上当时蜀汉国力不足,导致诸葛亮对他一直不太放心,生怕自己死后魏延这种性格统领军队北伐会让蜀汉陷入不安的境地,所以在诸葛亮死前,密会杨仪,希望能让魏延领军断后,而且特别告知杨仪,如果魏延不听,那么他便无需管魏延,自己率大军回成都便可。结果诸葛亮万万没有算到,不仅杨仪和魏延一直不和,势同水火,而且杨仪这个人心胸狭隘,最后导致魏延惨死。



《三国志•卷十四•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二、蜀中内部派系的争夺。我们都知道,刘备奠定三分天下极其不容易,同时在数十年的征战中,麾下众人不由自主的分为了不同的派系。比如关张赵所属的“发家派”,和黄忠,马良,诸葛亮等人所属的“荆州派”,以及后期入川后组成的“益州派”等。


而刘备入川后一系列的人事任命都是在平衡各个派系的力量。结果没想到,世事无常,先是关张等人的丧命,到后来的黄忠,马良等人的战死,接着赵云,马超的病逝。等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回顾四周才发现,偌大的蜀汉不仅武将紧缺不说,而且朝堂之上基本都是益州的本土派系,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只有远在汉中镇守的魏延。所以诸葛亮虽然不喜魏延,但也只能和他相互扶持合作,来保证朝堂上日后不出现益州一言堂的局面。这也是他打压李严、收服姜维、而且死前不让杨仪动魏延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死后,还没等益州派的人高兴时却发现,魏延,已经完全成为蜀汉军队中权势和资历最大的一个,要想收拢军权,打压武将,魏延就不得不除。再加上魏延性情高傲,和他关系还不错的人基本都死完了,于是,便利用诸葛亮遗命这个幌子,污蔑其造反,将他杀害并诛灭三族。
于是乎,蜀汉后期唯一的大将,蜀汉的血肉长城,擎天支柱,就这样死在了政治的洗牌斗争中。只是不知道在日后姜维北伐无人可用,邓艾偷渡阴平灭亡蜀国时,那些人心中有没有过一丝丝的后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311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