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觉,麦子的教育方式上了热搜。教育有松有紧,有张有弛。网友更是纷纷羡慕,更有网友直言:羡慕这样的父母,这样的父母请给我来一打。
来自网友的羡慕
求求你,别安排孩子的人生
我特别喜欢麦子的育儿方式,凡事和孩子商量着来而不是自己独裁。问哥哥:“你想今天写还是明天写?”当哥哥说我今天太累了,明天写吧。妈妈欣然接受。明显让人觉得妈妈特别尊重儿子做的决定。当然,有很多妈妈不会让孩子做决定,而是命令式地说:你明天该学什么,别玩了,去写作业吧,还有些时间,去阅读下课外书吧。父母永远是在安排,而不是让子女来做决定。
父母的安排是孩子丧失独立的黑手。
温暖的家庭少不了沟通的氛围
有不少网友羡慕麦子家和谐温馨的氛围,这和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很大关系。一项“家庭教育大调查显示,亲子共处时最常从事的活动是,妈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占35%,妈妈辅导孩子的学习大约占25%,剩下的则是其他如游戏等。而妈妈每天和孩子说话的时间,则缩短在半小时内,而且说的内容多是“教导性”的。
家庭教育出现了“想要”和“需要”之间的落差
家长希望的是:孩子功课棒,才艺佳,听话乖巧。所以家长花时间与精力最多的还是处理“课业与升学的压力”,“孩子学习状况”等问题。然而孩子最希望的是能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情绪”,她们的心愿就是家长能多和她们说说话,而不是总问“你今天功课怎么样”“今天你学会什么了”。
上班族家长常常和时间赛跑,即便如此,也要挤出时间多陪孩子聊聊天,分享他的心事。缺少家长的陪伴与沟通,孩子就容易“情感饥饿”。“情感饥饿”的孩子大多任性,极端地自闭内向/郁郁寡欢。
从和孩子好好沟通开始吧,给孩子建立一个温馨的家,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平等地和孩子说话
相信在不少家庭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去,给我回屋写作业去!”
“不准说话,赶紧吃饭!”
“今天必须去辅导班听课”
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充满了对孩子的命令。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特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喜欢处于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直被父母命令,被动的接受。
一天,田田在花园抓蝴蝶,妈妈因为有急事要出差,要把田田送到姥姥家,但并没有向田田说明,当妈妈拉着田田往外走时,田田说:“我要抓蝴蝶。”妈妈立马反驳:“快走,抓什么蝴蝶,妈妈有急事。”田田委屈地哭了起来。爸爸过来后,蹲下来耐心地跟田田沟通:“田田,爸爸妈妈有急事,要把你送到姥姥家,回来再抓蝴蝶好不好?”田田抹了抹眼泪,点着头。
平等的对话比生硬的命令往往有效的多。
写到最后,孩子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来养育孩子。即便这样,孩子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应该尊重孩子。
原创首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2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