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广东的福大大聊天,聊起北方这几天风有点多,皮肤总是干干的,一不注意就上火,没想到引来了同事的羡慕。
福大大吐槽南方一年四季都是湿漉漉的,现在又是梅雨季节,感觉空气里都是水一样,在家开除湿器和艾草烟熏也只能保证屋子里面干一点,出门还是感觉不舒服。
我们好像真的不一样。
不一样的疾病预防重点
北方春天干燥多风温差大,重点防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北方的春季多风,经常出现雾霾和沙尘天气,可能今年隔离的原因,雾霾比较轻,不过还是多风干燥。
这样的环境容易上火、嗓子干、皮肤干,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首先要避免与发病有关的过敏源接触,风沙大时最好少外出,避免到花粉浓度高的场所去,如植物园、花园等。
此时腠理渐开,春风也多,也容易患感冒,同时感冒也可能诱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等问题。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个时节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来说。
最近很多人牙疼、头疼、失眠就是身体的火太大了,调理要滋阴清热。
南方梅雨时节湿气重,温暖环境细菌繁殖快,防范流感和湿疹等皮肤病。
“瑞雪兆丰年”,雪除了防寒补水,还有冻死病虫害的效果。
南方春季气温普遍高于北方,因为大部分地区冬季不下雪,气温稍有回升,细菌、病毒等就会大量繁殖,出现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疫情的可能性更高。
春季感冒不能轻视,出现发烧等症状后,最好到医院就诊。
平常还可以用艾叶或艾条熏蒸房间,每平方米用艾叶5—10克(或艾条1支)熏烟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每周熏一两次,可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有异味、封闭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会诱发身体疾病。
有时候长时间在一个封闭的屋子,即使有异味也不能察觉出来,所以最好保证室内清洁,每天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
上午8时左右,一般气温较低,空气质量也较好,是开窗通风的好时机。此外,居室可以在午睡后和晚睡前开窗通风。
不一样的穿衣风格
北方的穿衣
初春温度很低,时不时的还有倒春寒光顾,四月下场雪都属于正常现象,早春季节不能急于把棉衣脱掉,要预防倒春寒。
春季北方地区的温度不稳定,温度忽冷忽热,可能导致心脑血管出现问题,尤其是老年人。
开春要注意保暖,时常关注天气增减衣物,冬衣不能立刻脱掉,被褥也不应该马上减薄。出门时最好带好帽子、手套,穿双暖和的鞋子,做好防寒措施。
今年金运为主,温度多变,北京这几天又有降温,最低温度只有4℃,北方的朋友要做好防护。
有些人春天以后,后背、脖颈的位置怕冷怕风,出门要带围巾,就是没防护好,受了风寒。
这时候可以喝红糖、姜、葱白煮水,趁热喝完盖被子捂点汗出来,之后可以喝点黄芪,山药一类的固护一下正气。
南方的穿衣
南方大部分时间在10℃到25℃之间徘徊,不会特别冷,也不至于特别热,偶尔一场雨下来也会有一丝凉意。
开春后南方雨水开始增多,容易出现持续潮湿,这种天气为真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也为皮肤真菌感染提供了温床,如脚气、手癣、头癣等。
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鞋袜,勤洗澡,保持体表皮肤的干爽洁净,必要时可使用抽湿器等降低空气湿度。
有湿疹,没有创口的地方可以用花椒水、艾叶水清洗,这两个都是可以温热祛湿,止痒的。
尽管南方不用特别“春捂”,但衣服也不能脱得太快,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不一样的运动注意
北方运动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使血流加快,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推荐每天都运动一会,轻微就可以,以太极、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为佳,不用出很汗。
“动则生阳”,运动有助于身体阳气升发,发陈排毒,对部分湿疹、皮肤病有好处。
运动后皮肤腠理渐开,要注意补水的同时,也要保暖,防止出汗后受寒,不在风大的时候运动出汗。
南方加强锻炼
南方湿气重,身体总是感觉沉重不想动,这时候更需要运动,升发阳气。
动则生阳,多运动身体阳气更多,运动更通畅,能够提高身体祛湿的能力,痰湿重的人运动时可以适当多出点汗,排排湿气。
推荐穿吸汗的衣服,运动后及时更换衣服,不要着急洗澡,防止皮肤腠理打开的时候复感湿邪,尽量不淋雨,涉水。
不一样的春困
北方春天多风干燥伤阴,身体多肝血、津液常不足。
春天阳气升发,皮肤和肌肉微血管处于迟缓舒张的状态,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容易出现“春困”现象,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这时候调理需要疏肝养血为主,保证身体正气阴属性的一半充足,避免睡眠过量,越睡越头疼。
人清醒的时候阳气在外巡行,过多的睡眠反而会压抑阳气的运动,不利于阳气升发,如果春天早晨晚起,阳气还容易郁而化火。
熬夜伤阴会上火,赖床晚起也会上火长痘痘的。
南方湿气重,阻碍阳气正常的升发春困
春天阳气升发,但南方湿气较重,身体就像被湿气笼罩着。
有些人脾胃虚弱,身体痰湿较多,阳气在体内的运动被痰湿郁阻,也容易犯困。
这些人很多有湿疹、迁延难愈,还痒的让人心烦,同时头发、脸部出油多、身体沉重不想动,大便不成型的问题。
这时候调理和预防需要健脾祛湿为主,养血和阴为辅。而调理好既可以去痰湿带来的烦恼,也可以保证正常的睡眠,防止不当睡眠加重身体的湿热。
不一样的异常情绪
北方谨防焦虑
北方的春天风多,干燥伤阴。人们上火的现象比较多,加上春季肝气升发,大家心烦,容易生气,躁动不安定的情绪比较多。
最近一个月自然火的力量更强,很多人有头疼、牙疼、眼睛肿的问题,同时身体更加容易急躁,心里慌张不安定,容易身上发热,焦虑。
推荐大家调理时着重养血,部分上火严重的人也要适量清热。
南方谨防抑郁
从3月开始,我国南方逐渐进入雨带覆盖区,很多地区大多数时候都沉浸在绵绵细雨中,而阳光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次的疫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压抑,出行受阻,很多人长时间在家,特别容易出现闷闷不乐,不由自主叹气的状态,心情低落,做什么都没兴趣,大家要注意疏肝理气。
保持平和的心态,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压力较大、烦躁焦虑的时候,应当及时通过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等方式,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
遇到不痛快的事,肝气郁结难受时,可以尝试“嘘肝法”:面对常青绿色树木,口发“嘘”的声音,缓缓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恶气,一直到心情好转为止。
不一样的饮食
饮食因地域性差距较大,南方有的偏甜,有的重辣或者麻,但整体上都是为了提高食物的味道帮助身体祛湿,或者提高胃口。
北方多吃当季野菜,清热解毒,清理肠道的垃圾,或者芽菜,辛散的韭菜等帮助身体发陈,升发阳气。
之前有人问我酸是肝的味道,春天是不是应该多吃酸,其实肝血虚的人可以适当吃些酸甜的食物。
整体上春季推荐饮食清淡,与其他季节相比,以“少酸多甘”为原则。
春季饮食宜清淡,少吃酸味,多吃甜品,以养脾脏之气。如山药、莲藕、芋头、萝卜、芝麻、蜂蜜、蘑菇、莲子、银耳等。
养肝护肝的首选食物就是谷类,如糯米、黑米、高梁、黍米;其次为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还有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等。
适当吃一些动物的肝、瘦肉、鱼虾、鸡鸭、蛋类等高蛋白、适量脂肪的饮食。剩下最重要的就是新鲜的蔬菜、水果及芝麻、山楂等。
容易便秘的人可以每天喝点蜂蜜水。
不推荐大家单一或纯素饮食,容易营养不良,免疫力低。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阳气需要升发,而酸味是收敛的,要尽量少吃。也要减少食盐摄入量,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春季烹饪中,要少放醋。各种酸菜,都要尽量少吃。味酸的水果,尽量少吃。
与酸收相反,辛主散,可以帮助生发之气,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辣椒、葱、蒜等。当然,过犹不及,辛散之品如果过多食用,也会上火、伤气。
吃多了辣椒,会增加肠胃湿热;吃多了葱蒜之类,会使人头脑昏蒙。春天的饮食,最好是辛味与甘味相配。“辛甘发散为阳”,能助阳气生发。
南方有饮春茶的习惯,要因人而异,绿茶苦寒,越早的春茶,苦寒之性越厉害。
如果你吃了一个冬天的油腻肥厚,肠胃已有积热、垃圾,春天喝点绿茶,苦能下泄以降浊,寒能清热以升清,升清降浊,就是最好的养生。
如果你饮食有节,肠胃并没什么积热,喝茶要在饭后喝,不要让苦寒之性伤害了脾胃乃至下焦。
如果你体内有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话,就不要喝绿茶了,尤其不要在春天喝绿茶。想喝茶可以喝红茶,是暖胃的。
不一样的养生穴位推荐
春季养生推荐常艾灸(揉按)太冲、气海、曲池,可遣郁养肝、助阳气生发。
太冲穴
是肝经的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艾灸这个穴位可以使春阳之气得以宣发。
气海穴
“海”有聚会之意,穴居脐下,是穴为人体先天元气聚会之处。有利温下焦、补元气、行气散滞之功。
曲池穴
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为强壮穴之一。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的功效。
除了上面的穴位推荐,北方的朋友还可以多揉按艾灸:血海、三阴交养血和营。
南方的朋友:足三里、丰隆穴健脾祛湿。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
对于春天的多发病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以及体弱经常感冒、发烧的人,可常艾灸关元(肚脐下四指)、神阙(肚脐)提高免疫力。
尤其是艾灸关元穴,我以前脾胃不好总生病,这三年坚持艾灸,主要在换季的时候每天艾灸40分钟左右,这两年就很少生病了。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
这时候最适合梳头了,可以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效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2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