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张衡地动仪”被历史教科书删除?专家三次复原推翻外国学者质疑

“张衡地动仪”被历史教科书删除?专家三次复原推翻外国学者质疑

惊雄逝兮孤雌翔。临归风兮思故乡。张衡之才,古往今来,可存几许人与之媲美,他惯喜以景赋诗,以诗寄情,在他心中,存着万千沟壑。国之于前,家之于后,他的一心,心系百姓疾苦同民生百态。

归乡之心偶上心头,最真的挚诚都献于国。便是如斯了不得张衡,曾发明了地动仪,但后失传,导致其于现今需遭受外国学者们的质疑。

张衡与地动仪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和数学家,如此多元的身份,并未令张衡的政治脚步有所阻碍与减慢,他半生从政,为国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之成就,纵然白驹过隙,待到北宋,依旧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诸多方面都是著书无数,但他最广为人知且影响最深远的发明创造,便是地动仪。即便现世,为了纪念张衡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还将月球背面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亦有其命名的小行星。

公元132年,张衡时任太史令,他于当时发明了最早期的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可惜随着历史的进程,张衡的此项惊世发明最终失传。唯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对此地动仪有过简短记载,大意便是此地动仪用精钢所铸,整体为圆,直径八尺,形状宛如酒樽,并用篆文山龟鸟兽等等的装饰。

地动仪中间立着一根大柱子,柱子四周有八哥道口,分别代表了不同方位。每个方位上都有一个口含铜珠的龙头,下方便是蟾蜍。如若何方发生的地震,此处的铜珠便会掉落。

这项对于地震预测的工具的发明,自然是令无数人觉得“子不言鬼神怪力乱神”,皆不肯相信。

而事实证明,张衡的发明,属实精准。不然其也无法在数千年后的现在,被记录于历史书本之中,接受莘莘学子的“顶礼膜拜”,只可惜,后期因诸多的争议和不确定,2010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张衡地动仪被删除了。

言归正传,当张衡发现地动仪有了反应之后,便是上报君王,但帝王只以为其搅乱民心,欲将其秋后处决。所幸的是,上报地震的奏章来得足够及时,保住了张衡的性命,为东汉、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这位聪明睿智的发明家。

张衡地动仪,是令所有中国人骄傲的存在。外国的历史当中,真正运用仪器观测地震已是19世纪之事了,而我国古代,在公元百来年左右的时间便开始运用如此精准的仪器,这足以证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之先进。

然而,在现代,张衡极其地动仪皆受到了来自外国学者们的质疑,甚至是否定,此亦为何?

被质疑的地动仪

古代中国,由于战乱和各种政权之间倾碾,关于张衡的地动仪,竟于一千七百年前神秘消失在世人眼中。因缺乏足够的书籍介绍,地动仪就此失传。

而地动仪再次现身于世,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王振铎被委以重任,相关单位希望他能够抚远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的器物,其中便包括了张衡的地动仪。

然而,复原地动仪一事谈何容易,查阅古今典籍,对于张衡地动仪的记载寥寥无几,在跨为了千年后的当时,如何能够较为完美的复原这个伟大的法明呢?王振铎感到心中混乱无章。

为了乱中求结果,王振铎先后经历了两种原理的转换。最初,他遵从的是1936年开始便一直坚持的悬垂摆原理,但该原理的研究多年来并无结果。

于是,他索性转换思路,选择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并且在1951年设计同复原出了木质版本的张衡地动仪模型。纵然这个模型只有“观赏价值”,并无任何实践用途,亦足以令全国上下人心振奋。

王振铎的地动仪模型制作成功消息一出,赢得了空前的关注,而现广为人知的,被编入历史教科书中的地动仪便是此模型。为了纪念此模型的诞生,国家更是发明了相关的邮票,而此模型更是多次走出国门,展览于世界面前。

但,仅具“观赏价值”的王振铎版模型在不断的宣传介绍当中,声名愈盛,于是很快遭受到了各方质疑

外国地震学家们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他们从王振铎版地动仪开始攻讦,后期更是转移到对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的质疑,有甚者更是直言怀疑所谓的张衡纯属后人虚构杜撰,只为彰显我国威仪,并非真实历史。

和国际上的一片质疑之声相比,国内对王振铎的地动仪模型亦是有异样之声的,不少地震学者纷纷表示了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因此物无法正常工作,观测地震,其是否为真正的地动仪模型受到了许多的争议。

因此款地动仪无法正常运转,自1969年起,外国学者们的质疑从未停止,他们甚至认为便是由于我方对于张衡地动仪的迷恋,导致了中国科学的停滞。

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诸多的质疑声中,河南博物院决心重新复原地动仪模型,还张衡和中国一个清白。

中国第二、三次地动仪复原

2003年,河南博物院找到了地震学家冯锐,希望他能够参与到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当中,冯锐自然是欣然应允的,他将全身心的精力都投注于其中。

在翻阅古籍的过程中,冯锐经过多番对比,推测出《后汉书·张衡传》中所描写的地动仪,都柱部分是悬垂摆,而非王振铎所运用的直立杆。此番推测,可谓彻底推翻了王振铎的复原模型。

巧妙的是,近现代的悬垂摆理论出自1880年,如若张衡早一千多年便发明出了悬垂摆的地动仪,便意味着中国古代科学之领先,这足以击溃所有外国学者的质疑之声。于是,冯锐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并且他从大量汉代出土的文物中,确实发大量悬挂物

冯锐的复原虽有所断续,但未曾停滞不前。他在复原过程中还发现了王振铎将蟾蜍位子摆放错误,并予以调整,将原本朝内的蟾蜍头部改为朝外。

时至2005年,经过七日七夜的强干扰实验,冯锐利用悬垂摆原理的张衡地动仪模型顺利诞生。

但这并非结束,2013年,张衡地动仪模型第三次复原,这次的大功臣便是资深的天文仪器研究人员胡宁生先生。他成功研制出了直立杆式地动仪,并且顺利完成了验震实验。胡宁生先生通过严谨缜密的力学分析,多番实验证明,最终证明了直立杆式地动仪是完全可行的

到2016年11月,中国地震相关方面专家汇聚一堂,对胡宁生先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进行学术鉴定,专家组一致认可地动仪中的都柱乃是直立柱。此举亦验证了《后汉书·张衡传》记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而在外国学者对于张衡及其地动仪的质疑声中,中国专家通过前后三次复原彻底推翻了他们的质疑之声。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对于张衡这般的伟人,不容任何人玷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99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