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为自己“居然”会〖嫉妒〗别人而感到自卑自恼。内心深处,我总认为它是自己的一个大缺点,而且是难以启齿的那种。甚至我还为此求助过我的伴侣,我问他是否会嫉妒别人?怎么才能让自己彻底地跟这个“坏毛病”say goodbay?
嫉妒是魔鬼,是心胸狭窄的表现,是深藏内心见不得光的丑八怪。为什么我“居然”会有这种情绪?为了与它作斗争,我的内心经常会有两种矛盾的声音在打架,而我作为本体深受困扰。但更糟糕的是,就算有意识地作出努力,可我还是不能彻底消灭它,这令我既羞愧又充满了挫败感。
比如,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备孕却始终不能达成心愿。对于那些成功怀孕的亲人、朋友甚至是路边的陌生孕妇,我都既羡慕又嫉妒。线上,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了一切晒娃狂魔;线下,我尽量选择与那些未婚未育的朋友和同事接触,以免去情 绪煎熬。
承认狭隘与小心眼,并主动孤立和隔绝自己并不是一件易事,至少心理上我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
回溯过往的成长经历,我为什么对于“嫉妒”这一情绪如此厌恶呢?我想大概这与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引导有关。从我记事起,我的母亲就曾多次在聊天中跟我讲过邻居阿姨如何因嫉妒别人而口出恶言,搬弄是非,并教导我千万不要嫉妒别人。
这种再三强化反倒让我对这一人类的本能情绪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它“居然”不可控地出现在我心里时,我会那么惧怕且惶惶不知所措,甚至因为不能“消灭”它而否定和孤立自我。
好在,这一切的答案我都从《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中找到了。
人类的基本情感包括七组相对情绪:愤怒和冷静、仇恨和 爱、恐惧和自信、羞耻和无耻、感恩与对其的缺失、同情与愤慨、嫉妒与效法。换言之,嫉妒只是人类基本情感的其中之一 ,人人都有。
我不必也做不到彻底让它消失不见。而我之所以选择与那些不会给自己带来嫉妒或者妒忌情绪的人群相处,不过是为了抵御痛苦情绪而选择的防御机制之一——羞耻防御。这没什么可难以接受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不过是人类心理中一个普遍而必需的部分,而已。
除了嫉妒情绪,这本书帮我疏解的还有太多,甚至很多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比如,亲密关系中的情绪投射,打着看似无助示弱的旗号行控制之实,用感官噪音掩盖痛苦情绪等等。
很多的心理学书籍都偏向于传授方法论,以至于在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惯性地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惜,这本书里 没有答案。而在我看来,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它从人类生物进化学的角度,阐释了人类情绪产生的来龙去脉,以及这种进化遗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个性发展以及如何给我们带来心理困扰。
说到底,我们个人的情绪地图无外乎集中于三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需要和依赖他人这个问题的?你处理强烈情绪的能力如何?引发你羞耻感的敏感地带在哪里?看清了这三点,内心的很多困惑自然迎刃而解,痛苦情绪也会相对减轻许多。
事实上,我们的很多痛苦情绪就是来源于“不确定感”和“失控感”。这本书告知的答案让我心安理得。我在学着逐渐驾驭自己的情绪,我明白这份感受的来因去果:我曾来过这里,我也知道我会去往何处。
感谢这本书,让我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承认并接受真实却不完美的自我。更大的收获是,它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切合实际的预期,使内心和外在表现更加趋于一致。
正如书中所言,这种一致性越高,对自我的判断就越准确,越能抵消落差感 ,心理也就越成熟、越健康。
我仿佛可以听见自己内心的骨骼在“蹭蹭蹭”地长大,这声音让我欣喜不已。
感谢过去一年里这些特殊又挫折的经历,它让我曾那么撕心裂肺地痛哭过,抓心挠肝地焦灼过,无可奈何地绝望过,洋洋自得地雀跃过……未来会发生什么,我并不知晓。生而为人,我们就是会面对很多难以回避的诸多情绪。沮丧、失望、愤怒、 难过、悲痛都是人类经验中最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但我知道,感受只是暂时的经历,它们会来,也会离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