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我被这种育儿法坑惨了,60年前就被推翻的坑娃理论,你还在用吗?

我被这种育儿法坑惨了,60年前就被推翻的坑娃理论,你还在用吗?

文 | 猫叔

儿子4岁多的时候,为了选择一个好一些的学区,我咬着牙贷款买了一套168平的二手复式学区房,当时的想法是:有晒台,方便孩子玩;房间多,以后还能接老人来养老。

入住后遇到第一个问题是,儿子的房间在楼上,而只有四岁多的孩子之前没有分过床,所以每天哄他在楼上睡觉成了一个大问题。

经常的情况是,每天晚上八点半就要安排他上床,然后一个家长拿一本绘本故事书给他读故事。十多分钟过去了,孩子眼看要睡了,家长刚要走,孩子立刻精神了,反复多次,已经快十点了孩子依旧没睡。

后来终于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想睡,他是在看着家长,只要家长离开他立刻精神,因为他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才有安全感。

我为此很苦恼,想起很多美国电影,家长们和孩子聊几句,然后互道晚安就入睡的和谐场面,不禁抱怨,这就是中国不自立孩子和美国独立孩子的区别么?

因为潜意识中有了这种担忧,所以我也经常试着对儿子进行所谓的坚强教育和挫折教育,那些“孩子哭了让他单独冷静一会”、“孩子跌倒不要扶等他自己爬起来”的育儿法也尝试了不少,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6年过去了,至今我也没看到孩子成为一个10岁的“兰博”(美国大片里的硬汉),儿子和很多普通的孩子一样,甚至更有些脆弱和敏感。

前段时间也有人和我聊这种育儿方式,我觉得不能再凭感觉想问题了。于是仔细研究了一下欧美育儿的一些经验,没想到深入一看不得了,包括我在内,很多国人依旧在迷信的源于美帝的所谓坚强教育法,其实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经被推翻一次了。

所谓坚强教育法,源于美国1920年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做小艾伯特实验。一个名为华生(不是福尔摩斯的助手)的心理学家,声称可以批量打造优秀的孩子,于是他找来了一个只有8个月大的婴儿,小艾伯特,通过惊吓法来“磨练”孩子,使之成为自己想要的孩子。

美国人根据这个实验,认为孩子就应该从小进行坚强培养,加上他们比较优渥的住房条件,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分房而睡,听信了华生理论的美国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独当一面。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当初那个参与实验的小艾伯特六岁时就因为脑积水而夭折了,并没有任何实例证明小艾伯特长大之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反倒是华生家族中,一位按照华生理论培养的孙女,因为童年时时常被家长置之不理要求独立,长大后酗酒成瘾,精神异常,甚至多次自杀。

1960年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实验: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他们将很多恒河猴母子分离饲养,然后给小猴子两个假妈妈——一个是铁丝做成,有奶瓶的,另一个是柔软的布料制成,非常温暖。结果发现,小猴子在受到惊吓后,更多的是主动跑到“布料妈妈”那里寻求庇护。

更可怕的实验结果还在后面,当初那群被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群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对小猴不理不睬。8只极其暴力的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的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直接被咬碎头骨而死亡。只有1只母猴,笨拙的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心理学家哈洛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一个孩子的独立与否,与家长在他小时候打造的“磨练”和“孤单”没任何关系,甚至有些孩子会因为受到了这样的待遇而变得行为极端。在安全感爆棚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因为内心一贯稳定,更愿意去外界独立探索,长大后会更加自立,更加适应社会。

哈洛的论文发表后,对之前美国流行的育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少美国人开始反思华生育儿法的得失。

然后就是这样一个已经被验证过、存在大量隐患的育儿理论,很多中国家庭还在尝试,尤其是很多中国爸爸,平日里严格谨慎的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唱白脸,所以很容易被那套“独立育儿”法所蛊惑。

殊不知,幼年期的孩子,每当受到挫折和遭遇困难时,除了家长的引导,更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可以感觉安全,让他有勇气重新面对前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67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