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学和你聊“人死”的话题
方国华
死,好像更多的人是拿不起来放不下的问题。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笔者也是老年人,死的问题很少有人深入的讨论它,今天我把它拿来聊聊。
世上有活一百多岁的但你活不过百岁,看官听了这话,会很不爽。爱听你能活一百多岁,那不是事实。皇上都想活万岁,万岁爷也很难活过九十岁。这个“死”字,人们不想触及,但谁又能回避!
从一位老年人来说,就说没有什么大病,可是生命总有大限。就像熟透的柿子,外表虽然还很光彩但内里已经是一塌糊涂了。有人说,人可以活到一百五十岁。说这话的人即便不是大科学家我也给他点赞,因为让人们开心了。坦率的说,人过九十生命体已经没有了生成意义,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是负担!当然人类是感情动物文明社会必须负担老人,这与谈生死不是一回事!
实际谁都知道生命有大限,生命终结时人们总是感到恐惧。对恐惧,人们都是极力摆脱而垂死挣扎,垂死挣扎使人们产生了很多思想和做法。人们的欲望极大的寄予了医疗养生,在人生垂危之时对医疗产生了两种意愿。一种是,不惜一切的垂死挣扎力争治愈;另一种是,面对现实减少痛苦安详而去。这是个超脱生死的问题,不能从“死”中解脱出来精神会更痛苦,会给现实带来很大麻烦!
人们非事故死亡大概也分两大类,一个是高龄老死,一个是重症病死。随着医学的进步,很多疾病得以治愈,不至于走到生命终结。从宏观上看医学进步不是延长人类的生命而是提高生命质量。科学医学再发达人还是会死,生命的大限谁也改变不了!
人在生命过程中得病很正常,得了不治之病也很正常。尤其中年以下年龄得了绝症让人感到惋惜,怎么面对是理性问题,但感情很难超越。中医讲究治未病,强调的是有病早治平日注意养生保健。中医有种说法,——,病死不治。说的是出现了谋种症候死也治不好。现在医院也常会让家属有把病人接回家,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不用忌口了。这都是提示生命走到尽头的说法。实际这是理性科学的做法。但是,患者和家属往往接受不了,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需要医患之间合情解决。读者听到过“安慰治疗”这句话吗?安慰性治疗,就是倾向精神安慰。患者病症不可挽回,医生不能消极,安慰治疗很有必要。临终前患者和家属会不惜一切垂死挣扎,安慰治疗就是一种超越治疗的方法,以减小痛苦为主。安慰治疗医患双方都不能丧失理智。如果医者丧失医德,钱口袋一撑就大把捞钱;家属丧失理智,成捆的钱往里扔,钱扔没了,人从后门拉火葬场去了。这好像是个理所当然不负责的事情。有很多患者和家属钱扔的不够数,心理还过不去,总觉得对不起患者或死者。这真是在死神面前愿打愿挨的事!
笔者对换肾换肝有看法,患者内脏病到不可救药了,也就是说该死了。把别人的脏器换到患者身上,实际已经脱离了患者人体的生命意义。静心的想想这也是一种缺失的安慰治疗!给患者换脏器,不会成为维护生命健康的主流做法。更像患者给打游戏闯关升级买单的儿戏。置换者的生命延长,是戏做的结果不是生命原有过程。把脏器置换到异体上总感觉有道德问题。都该死了,干嘛要换别人的器件,真的可以回归你的生命过程吗?那是不可能地!更多的是显示一下自己罢了。我对置换不是极端的说不。像角膜置换就会提升患者原来生命过程的质量。还是那句话,医疗养生是维护生命健康而不能改变生命大限。不管什么原因人到死的时候都要理性对待,超脱生死,人才能更自在,更洒脱!
临终前多数人都会很恐惧,这是因为尚在健康时没有做好精神准备。临终精神准备可以让寿终者安详而去,减少恐惧和痛苦。在我们这个老龄化社会应该普及生死之度的心理常识。
物质人体必有一死,人的躯体寿终之后理应解体于自然,但人并没完全消失;因为人的“精神”尚存。笔者所言“精神”不是通常意义的意志记录而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灵魂”存留。这里所用“灵魂”“精神”字词,不是概念意义,而是对不明确世界的代用词。
从量子概念来说, 人体应该是一个量子信息群,量子纠缠信息传递是鬼魅似的隔空相互作用。它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可以穿越大气层。这就为灵魂荡然犹存给出了科学依据。就量子纠缠概念的人体灵魂纠缠和互动我曾在学术论文中提到过,就此课题准备另文讨论。人在寿终时的信息(灵魂)收宫是技术要求。临终前的准备佛教经典说的比较多。
笔者曾与广东一寺院主持法皈法师讨论过相关医疗、养老、临终关怀、遗体善后,以及大脑灵智等系统工程的开发合作。我们交流的很多内容是一种无言的对应,非常一致!可惜的是去年法师暴病而去,非常遗憾!实际系统工程是教里教外,企业与宗教,科学与生活,经营与公益多方合参共运的项目。那一方面的对接都是一种跨界,法师大明我们想到一起去了。我们是非常难得的一种边缘沟通的合作,很难再有那样的嵌合。法师非常有实力,前期的实体条件基本具备。就要输入软件起航的时候他去了,我们只能跨界呼应!
2017年2月22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