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字雨亭,出身寒微,又恰逢乱世,生活无着,混迹社会,面对当时清朝的软弱和列强的掳掠,他不甘平庸,在其岳父的帮助下开始组团,慢慢走向军阀混战的顶端,成为“关东王”。然而,他的成功与日本的资助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利用的一面,又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在张对日的态度上,很难给出一个泾渭分明的答案。
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危机之时,得到过日本的支持。但当危机过后,他答应日本的要求,事后多不履行。1915日年,他见袁准备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张作霖表示坚决反对,在他致袁的电报中说:“中日交涉,丝毫不可让步,如交涉破裂,愿率全师进行决战,驱逐日寇,否则一死殉国”,这表明张日之间,从一开始即有矛盾冲突一面。纵观张作霖的一生,他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妥协屈服的一面,更有为了保护民族利益而进行抗争的一面,毕竟他是绿林出身,能在关键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1931年9月18日晚,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是否下令张不要抵抗,虽经学者们考证,基本上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九一八发生后,蒋下令东北军张学良,让其不抵抗的确切证。基于国力不及日本、迷信和平和保存实力等因素考虑,九一八发生后,张在没有得到蒋的明确指示下,自行实行不抵抗,将万里河山拱手让敌。
所以,说张学良跟他老子比还是差了点硬气,他的老爹,是白手起家的乱世枭雄,有问鼎天下之志,但大业未竟,含恨而死。平心而论,张学良还不如蜀汉阿斗,刘禅终生对托孤大臣诸葛亮毕恭毕敬,做了四十一年皇帝,但张一上台就干掉杨宇霆,自毁长城。假如40万东北军在张作霖的指挥,强硬回击2万关东军,日军绝对会付出惨痛代价。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是人,武器只能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