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放学时,父母应该遵循“三问”“三不问”,希望家长都能知道

孩子放学时,父母应该遵循“三问”“三不问”,希望家长都能知道

孩子放学时,父母应该遵循“三问”“三不问”,希望家长都能知道

虽然现在的孩子还依然呆在家里上着网课,但好久没有去幼儿园或者上学的孩子们,估计对外出社交也有些生疏,心理情绪也有些变化。

这几天,我问我家孩子:你想念你的同学们吗?

孩子们纷纷回答:不想,我的同学每次都欺负我,我才不想再被欺负呢。

我先是一愣,尴尬地冲他们笑了笑,转念一想,之前每次回家前,也会自然就会关心询问孩子的状况,但很多时候,我都是先问了,在幼儿园吃得饱吗?老师对你好吗?别的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吧?

这也造成了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只关注在了有没有被欺负、受委屈这一层面上。

但我事后去育儿群里,问了家有同龄宝宝的妈妈,孩子们回到幼儿园后,身为父母虽然轻松不少,但还是难免对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牵肠挂肚。

但曾经有个当幼教的朋友,告诉我,她很能理解,家长们对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担忧和顾虑,但是我们很少知道的是,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是非真假缺乏主观判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询问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回答。

如果询问方式不对,比如说有严重的心理暗示倾向或情绪导向时,那么不仅得不到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的真实反馈,甚至还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

所以她跟我说,家长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问了以下不能问的“三不问”:

“三不问”

就像我刚刚说的一样,我问我家宝宝的问题,基本都是:

饭吃完了吗?/有没有上厕所? 听老师话了吗? 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

家长们真的是每天都会重复问这三大类问题,如果有家里的老人照料孩子的话,对孩子宠爱有加,甚至一天内要重复问好几遍。

而大多数人遇到的情况就是,孩子就不爱回答,甚至不回答,那家长们干着急,就盯着孩子询问更多的问题。

其实小易想说的是,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束阳光,阳光洒在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发芽。

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这三个问题,背后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1、饭吃完了吗?/有没有上厕所?

这是关于生理类的问题,特别能理解。

我最担心的孩子也是会不会饿着,有没有尿裤子或者憋大便。

但后来我发现,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这方面困扰的,你问了也没啥。但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去了幼儿园后,就不适应,出现了不吃饭不上厕所的情况。

那么你越问,越关注,那么他这个问题就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大部分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后,都会出现某些行为倒退,比如吃饭要喂了,尿裤子了、晚上入睡困难了等。

这其实是他们入园不适应的一种表现。

想想孩子面对家庭和幼儿园这两者之间生活环境大改变后,他们就会失去掌控力,自然就会发生这些控制不了的现象。

我们眼里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们应对入园焦虑的解药。

所以你盯着这些问题没用,反而更需要关注真正的源头,疏导他们的入园焦虑。

2、你有听老师的话吗?

这句话,应该每个父母都问过孩子,因为怕孩子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直到我做了妈妈后,回想以前的成长历程,又看到了越来越多熟人猥亵,我发现“听话”这件事真的是个错误命题。不听话就一定是“熊孩子”吗?

但听话不等于讲理,更加不等同于明事理,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需要因为某个“身份”而服从。

不能因为大人说什么,我们就要去遵守,有很多奇怪的大人都是不怀好意的。

但是我们更需要让孩子关注的是,为什么老师说的这件事我需要遵守?老师讲的这个是否有道理?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孩子“自我管理”机制。

只有从小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长大后才能充分“自治”,也能有勇气说出“不”。

3、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

首先,孩子和父母对于是否被欺负的认知有着天差地别。

父母觉得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推搡、攻击才是被欺负的表现,但孩子的意识里,别的小朋友零食多吃一些、玩玩具时间长一些,都会感觉自己被欺负了。

如果家长当了真,向其他小朋友家长或幼师问责,势必将导致误会一场,还影响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社交关系,导致其他小朋友不太愿意跟孩子玩耍。

我并不是说幼儿园就没有欺负和霸凌事件,但我们要相信大部分只是孩子之间的打闹。

更要相信,大部分情况下,我的孩子是有能力处理这些小小社交冲突的。

当我们自身带着“受害者”心理和孩子对话就会剥夺他们面对社交冲突的锻炼机会。

我们看到的只有孩子的无能,我们的询问关心也是在增强他的无能,那么慢慢的,孩子就真的“习得性无能”了。

“三个问”

1、今天学到了什么?可以教妈妈吗?

这是我最经常问儿子的,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这么问,一直保留到现在。

这也是我希望儿子拥有的对于学校的印象:帮助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我成为更加有用的人,可以帮助他人的人。

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放下我们大人的身段,向孩子请教请教,这样能激发孩子学习和分享的欲望,这样就能正向促进了孩子上学的动力。

儿子从三岁不到就“教”了我很多,从翻跟斗,扮鬼脸,虽然都是非常幼稚的表现,但孩子都很认真地告诉我,直到现在,我家孩子现场表达能力非常强,也知道怎么进行自然拼读。

2、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我是习惯性地用“好玩、有趣”这样的词语来提问,因为积极情绪会感染,正面提问也会感染。

但也并不是所有情况,孩子都愿意分享的,孩子有时闹情绪了,不管你怎么问,他都不会说一句。

那我通常都会先和孩子分享,当我和他分开的这一天里,我做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想念了我家宝贝。然后再引导他分享。

如果还是没办法,那么推荐这个“我猜你答小魔法”的游戏,孩子都喜欢玩游戏,自己就会慢慢说出来了。

3、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的吗?

孩子第一次独立面对社会肯定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与其预设“孩子被欺负”,我更愿意选择问开放式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我的主观臆断。

更加关键的是,它强化了父母的作用,“你自己搞得定的,妈妈不插手;但任何情况,只要你需要,妈妈永远在这里会提供帮助”。

那时的他,大部分的关注点还是自己,不存在和同龄人互动产生的烦恼。

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而且每次也都是非常认真地听她说,分享他的烦恼,帮他想办法。

如今,我的米粒5岁了,果然开始有不少小烦恼了,他都会第一时间和我分享寻求我的帮助。

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聊天,家庭最好的课堂就是餐桌,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的提问不仅仅只是问题,更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

我们的三观会通过我们的提问,传递给孩子,影响着孩子人格养成。

但是如果说你家的孩子还没开始入园或正准备,一般的孩子入园都有个适应过程。

有些表现为哭闹,有的把委屈和害怕憋在心里,都需要家长给做一个情绪疏导。

可以借助绘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幼儿园每天的作息时间、上课秩序、与小朋友的交往等注意事项告诉孩子,降低陌生感,有助于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小易在此给大家推荐这套《小脚鸭情商培养》幼儿绘本,我家孩子很爱看,很多粉丝家里也给自家宝宝买了这个小脚鸭系列,都说很不错。

一共有10册书,每册正文基本都是22页,不同的主题讲述不同的故事,分别是《我不乱发脾气》《妈妈不在家》《我有小妹妹了》《承认错误不丢脸》《一起快乐玩游戏》《客人来我家》《我不哭》《幼儿园的好朋友》《我不说谎》《我很不错》。

图画色彩鲜艳,生活情境感非常强的设计,让宝宝们身临其境。

主题都是关注宝宝生活方面的问题,锻炼宝宝的表达和模仿能力,增强生活技能,每本书都有主题指导文字,方便亲子共读。

这套10册小脚鸭情商管理绘本,不过才30元,核算下来,每一册只要3块钱,不过就是两、三颗棒棒糖的价格。

而这样耐读又耐看的幼儿绘本,既能帮助孩子明白事理,获得生活技能,也能得到爸爸妈妈陪伴的亲子阅读时光,何乐而不为呢?

有需要购买的家长朋友们,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直接查看购买咯↓

正版10本小脚鸭情商管理绘本-
¥30
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765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