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秋之白华》)
中共早期三名书生领袖,都是江苏省常州籍,这三人分别是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张太雷早年读书的时候,经常和瞿秋白相约到舣舟亭去品古论今。舣舟亭位于大运河畔,是常州的一个著名古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晚年归隐常州,曾泊舟登岸于此,后人因此建亭以为纪念。
那天是星期天,且天气晴朗,张太雷、瞿秋白和其它几个同学又来到了舣舟亭。说笑间,瞿秋白吟咏起苏东坡的诗句:“浩浩长江起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
瞿秋白说,苏东坡的人生遭遇非常坎坷,可他的学问却是千秋金石,我们虽也是时代的过客,但要像苏东坡那样,不能只做一叶浮萍。
张太雷也是个苏迷,他对瞿秋白的话深有同感,接着又吟出了苏东坡的另一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电影《秋之白华》)
秋天将尽,冬季将至,看似好景将尽,可是朋友你要记住,一年里最美的景致,其实就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这或许是最差的时节。在1927年这一年里,中共连续发动了三次城市武装起义,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直到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每一次都倾尽全力,调动了自身所蓄积的几乎所有能量和资源,可是每一次又都只落得一个功败垂成的结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赵世炎曾经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俄国的二月革命差不多,他企盼着将来再准备一次武装起义,来一个中国的“十月革命”。张太雷所领导和发动的广州起义,已经建立起了城市苏维埃政权,可以说离这一理想和标准最为接近,可惜它也失败了。
传说中最美的景致,在哪里?
(电影《建军大业》)
还在五四运动前后,张太雷在北京大学遇到了湖南人罗章龙。初次见面,略事寒喧后,张太雷突然说:“我们是乡亲。”
罗章龙很觉诧异,因为他是湖南人,张太雷是江苏人,怎么会是老乡呢?
张太雷其实说得不无道理。先秦时期,江苏湖南同属楚国疆域,到了秦汉,则有“三楚”的划法,即西楚、东楚、南楚,其中今江苏一带属于东楚,湖南属于南楚。
“三楚老乡”罗章龙曾在长沙就读,他长沙结识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是湖南人,此人即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与瞿秋白、张太雷相比,至少从外表上看,并无太大不同。及至到了大革命时代,在很多人眼里,他也仍是一副白面书生的形象。郭沫若第一次在广州见到毛泽东,就忍不住想起了司马迁对于张良的评价:“余以为其人必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电视连续剧《秋收起义》)
张良前期组织策划了针对秦始皇的惊天刺杀行动,后期辅佐刘邦推翻秦王朝。在司马迁的想象中,这样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应该是个身材魁梧、雄纠纠气昂昂的大汉才是,及至看到流传下来的画像,他才发现张良的相貌居然与小女子相似,若套用时髦的现代语言来形容,还是个“小鲜肉”哩!
郭沫若面前的毛泽东不仅眉清目秀,而且态度谦和,说话的声音低沉温婉。之前郭沫若虽不致于如司马迁对张良一般,认为毛泽东一定非“魁梧奇伟”不可,但也颇出意料之外。
最令郭沫若印象深刻的,恐怕还是毛泽东说话声音特别低这一点。郭沫若的耳朵素来就有些背,声音一低他就听不清楚,结果毛泽东对他所说的话,他连三成都没有听到,只听懂了一个大意。
当时的国共要人,经常要在外进行演说,多数人都练出了一副大嗓门。在郭沫若看来,像毛泽东这样低声说话的人,“倒是一种奇迹”。
(电视连续剧《秋收起义》)
今日荐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