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华第二帝国的开创者:一位被国人遗忘,却被外国人铭记的皇帝

中华第二帝国的开创者:一位被国人遗忘,却被外国人铭记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他凭自己的力量让汉人走出被少数民族肆意屠杀的黑暗时代,他统一各民族,真正做到了少数民族大团结。他勤勉执政、善于纳谏,一生独爱独孤皇后,且勤俭节约,只因为后来的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他的形象被遮盖了。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作为起兵灭了隋朝的李家父子来说,隋朝的两位皇帝,好的一面寥寥几笔书写完毕,而负面形象流传了上千年,也正因为如此,这位中国历史上本不显眼的皇帝,就更没存在感了。

这位皇帝就是杨坚,而他绝对是个实力派的皇帝。

如果把历史上的皇帝划线区分的话,排在第一线的绝对是嬴政、李世民、朱元璋等人,但因为杨坚的存在感,自然被划在二三线。可是,作为实力派的皇帝,他开创的制定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一直到清朝后期还在使用科举制。

唐朝的繁华是继承了隋朝的遗产,在隋朝建国的两年多,就打败的当时第一强敌突厥,趁着这股气势,杨坚勾画了一个世界性帝国的蓝图。我们要知道,中国上一次成为东方世界中心,还是在汉武帝征讨匈奴胜利后,这离杨坚已经过去六百多年了。

从西晋衰弱后的300多年里,中华大地没有一个大国能够建立起政治和文化的权力中心,导致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战,弱肉强食,而当时的汉人更是被随意杀戮践踏的对象。杨坚带领汉族崛起,结束了战争,统一的少数民族,堪称功德无量,也正因此他被外国纳入“影响世界的一百位皇帝”。

作为功绩这么大的皇帝为什么存在感这么弱?

其实当时的人是知道的,可是后人看待历史人物都是通过史书,如果史书上没有记载那就一知半解了。李世民很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因此在看待杨坚为人的时候,他故意对手下大臣分析杨坚的为人,这样就会被文官记录史册之中。

李世民对杨坚的评价是:杨坚这个人对人性看得太透彻,直到人心叵测,他通过篡夺女婿的皇位建立隋朝,怕有人觊觎他的皇位,所以对任何人都不相信。他居高临下,把自己放在了什么都懂的位置上,以至于事必躬亲,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做错一件事,就会产生巨大的灾难。

李世民说杨坚刚愎自用,格局狭隘,时间久了以后,旁人只会说他喜欢听的。表面上他与大臣相谈甚欢,而事实上他一个字都不曾听进去过。说的简单点,就是李世民觉得杨坚就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工作狂。

伟人也会犯错

李世民对杨坚的评价有点过于主观判断,主要还是因为李家得位不正,所以新朝的统治者必然要对前朝的皇帝抹黑,这是历朝历代惯用的手段,比如清朝就把明朝黑的体无完肤,大家都能理解他们的手段。

而事实上,杨坚是伟人,但他首先是个人,是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而站在最高处的人,想法与做事风格肯定会与别人不一样。因此在某些方面,别人会觉得他的人生就像一场戏,一直在演戏,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就好比,杨坚不但自己节俭,还要求家人和亲属也要跟着节俭,大儿子杨勇偶尔奢侈一把就警告,后来痛失太子身份,也与这次的奢侈有点关系。除了让家人亲属借鉴,他还要求百官也要节俭,而百官为了配合皇帝的作风,一个个都也跟着表演,各个都穿着破烂,吃糠咽菜,弄得跟闹了蝗灾似的。

杨坚的勤俭有自己的品性,也有演戏的成分,到后来他的戏就有点过火了。他本人节俭的同时,也没想让老百姓过得舒坦咯,紧紧守着国家的财富,死活不让肥水外流。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因为他们没有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果实。甚至到关中遭灾荒的时候,杨坚也不可能开仓赈灾,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到最后杨坚已经不再是节俭,而是吝啬了。

历史上的皇帝似乎都走这么一条路,我们在夸张隋文帝丰功伟绩的同时,他也跟别的皇帝一样,喜欢奢华的宫殿。在上位第二年,便开始大兴土木营建新都,十几年后有建造仁寿宫,征调民夫数十万平山填谷。新宫用了两年建成,颇为壮观,在此处一点看不出杨坚的节俭了。

而这期间,为了赶工,上万的民夫劳累而死,也没见他有任何反思。这边穿着破洞的衣服,坐着老旧的车子,那边花费巨资、累死数万民夫建宫殿,这样的反差实在让人想不通。

但总而言之,杨坚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伟人,可以说如果没有杨坚,当时的汉人或许就会被少数民族屠戮殆尽,因为他的存在,让汉人有了延续香火的条件。历史上的每一个再伟大的人都有他们的毛病,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不能仅用他身上的毛病去否定他们曾经的功绩,我们要做的就是可观公正,来欣赏一段历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198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