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扰我打游戏,我就打你!”
温州某超市内,儿子只因一件小事,就对疯狂殴打妈妈。
这位妈妈买完东西正坐在柜台前,等待售货员结账。
儿子站在一旁,拿着手机进入忘我状态,痴迷的打游戏。
这时,妈妈把售货员找回的钱,递到儿子手中。没想到钱刚好遮住了手机屏幕,打断了儿子打游戏。
儿子立刻扬手往妈妈头上招呼,疯狂暴打妈妈,直到工作人员看不下去出来制止。
妈妈对儿子的暴打,只是双手抱头无力地阻挡。
妈妈的无力阻挡和儿子的疯狂暴打,映射着妈妈对儿子攻击行为的放纵和无视。
心理研究表明,在5-6岁之后,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教育干预,那么孩子的攻击行为将开始减少。
反之,父母过度包容宠溺孩子,则使孩子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使父母的约束力失去作用。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名言:你若想害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心想事成。
宠孩子是爱还是害,端看父母是否只管付出不问结果。
爱孩子就要坚持原则,给予有底线的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 对孩子说“不”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Kid got dirty in chocolate
新闻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当天,妈妈带着他乘坐高铁抵达阳江站时,他朝妈妈嚷嚷着要吃鸡腿。
妈妈觉得为难,便拒绝了他。
他没有理会妈妈,竟一气之下跑到站台边跳下去,生气的坐在轨道上,捡着小石头,骂骂咧咧的扔着。
看这情形危险,工作人员赶忙赶来救助,却被他扔石头。
他疯狂举动背后,就是为了威胁妈妈:我要,你就必须要给我。你不给,我就伤害我自己。
儿童教育家埃斯特斯曾说过:适当地拒绝孩子很重要。即便你完全可以满足他的,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用哭闹撒泼的手段,向父母表达需求,而父母妥协退让了。
那么长大后遭到拒绝,他就很可能耍横威胁,哪怕他的要求不合理。
懂得对孩子说“不”,孩子才能知道底线是什么,那些是他该做的。
有底线,孩子才不会走极端。
孤立在白色背景上的可爱小女孩
网上曾有一段父女对话的视频走红:
视频中,女孩看到心仪的玩具,便让爸爸买给他。
爸爸却直接拒绝了她的要求。
她不哭不闹,只是情绪低落的牵着爸爸的手走着。
面对记者提问,一脸认真地回答说:“哭只会把事情弄得糟糕。”
因为她记得,上一次和父母去买玩具的时候,她试图哭闹获得想要的玩具,结果父母并没有妥协,她什么都没得到。
父母坚定的拒绝给她树立了一个观念:
她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没有特权,以极端手段要挟父母,只会得不偿失。
李玫瑾教授说:在孩子六岁前,必须学会跟孩子说“不”。
孩子3-6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拒绝孩子,不能过分满足孩子无礼的要求。
父母明确自己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满足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拒绝孩子,那么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什么样的要求不能提。
懂拒绝,孩子才能树立正确价值观。
2. 给孩子吃点苦
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不仅累了自己,还害了孩子。
阳光宅男
曾看过这样的新闻:
一位80岁老奶奶把自己48岁的海归硕士儿子告上法庭。
原因是儿子硕士留学回国后,不出去工作,竟呆在家啃老整整7年!
造成这种后果,源于老奶奶对儿子的过分溺爱。
从小到大都亲自包办儿子的一切,使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老奶奶供养,不愿意踏入社会。
儿子回国后,白天睡觉,晚上玩电脑。所有的生活费全部来自老奶奶3500元的退休金。
老奶奶本身患有尿毒症,这份微薄的退休金不仅要用来治病,还要养一个48岁的儿子,生活非常困难!
无奈,老奶奶只能将儿子告上法庭。
“名校+海归”原本是闪闪发光的履历,找份体面的工作应该不难才对,但他却选择待在家坐吃山空!
造成如今的结局,一切都是父母“以爱之名”包办得来的结果。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就如同束缚他们的手脚,斩断他们的双翅,使他们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
而在娇惯、宠爱、百依百顺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享受和依赖,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
他们不会对父母的付出有丝毫的感激,反而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让孩子吃苦,就是让孩子体会生存不易。
想起一年前,郭晶晶霍启刚夫妇带孩子去田间实践插秧的事情。
一家三口戴着遮阳帽,挽着裤腿,齐齐下田插秧苗。
并亲力亲为教育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粒粒皆辛苦”,让孩子亲身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
同时,在微博配文道:
“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舍得让年幼的孩子吃苦,那么将来的成就无限大。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的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来挫折能力。”
不吃磨砺的苦,以后要吃社会的苦。
作为父母,你无微不至的关爱,你拼尽全力的保护,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只是一个不懂感恩、不会珍惜的巨婴。
温室的花朵风中飘零,路边的野花迎风伸展。
吃苦受挫,是必经之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除了正面灌输,还要有反面教训。
“吃苦”的教育,才算完整的教育。
3. 陪孩子一起“玩”
父母陪伴缺失,是孩子心中永远的痛。
公益短片《放下手机陪孩子看世界》:
短片制作方请来了三个家庭,让爸爸和孩子做一个独处实验,实验任务就是用乐高积木拼凑一个家的模样。
刚开始,父子父女相处很融洽。但几分钟后,爸爸们因为手机,而被转移视线。
十几分钟后,有一组家庭,因为手机被迫停止。
最终,实验以三组家庭挑战失败而告终。
实验后,对爸爸进行单独采访。
爸爸们吐露:
自己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
下班回来孩子都睡了。
现在和孩子很难沟通。
在这个浮躁世界的高压下,“忙”不过是家长不愿陪孩子的借口,为转移责任找的遮羞布。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个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缺乏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
缺乏陪伴,不是孤儿胜似孤儿。
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陪伴,是心灵的陪伴。
父母参与到孩子的世界,陪他玩陪他闹,一起欢笑一起乐。
最近,吴京发了一条微博,搞笑的同时又令人觉得非常暖心。
受疫情影响只能宅家里,两个儿子觉得无聊,想去动物园看大象。
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想法,给孩子带去欢乐,便不顾形象用心地扮演起了大象。
他裹着一个大花被在地上慢慢挪动着,并适时停下来学大象抬头吼叫。
虽然这头大象像一只蛆穿了花棉袄,可两个孩子非常开心,因为他们有个用心靠近彼此的爸爸。
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吉尔伯特时说:“你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后悔。”
孩子的成长是在不间断前行的,是不可逆的,每个时期都是唯一、独特、关键的,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
只有用心陪伴,才能见证他成长的轨迹,陪伴孩子的一天天,都是最值得研究的宝藏。
用心,才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源泉。
余生请多一点爱,少一点宠。
闽南话说:“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宠妻吵闹,宠夫半夜爬起来哭闹,宠女儿难入人家的家教。”
宠爱过头就是溺爱,溺爱害人又害己。
爱孩子,你就教育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爱孩子,你就让他们吃点苦,经过生活的磨炼,长大才会勇于面对挫折,不惧挑战。
爱孩子,你就给彼此心灵交流的空间,让爱根植于他们的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