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来看,你是不是一直在阻碍孩子活成自己的模样?

来看,你是不是一直在阻碍孩子活成自己的模样?


引领孩子活出自己

一、 懂孩子、懂心、懂教育的价值重于一切,让孩子心有所向,活成自己的模样

有一位家长,她有两个孩子,每次讲座,她都有听,这足以说明她是一位特别重视孩子教育且爱学习的妈妈,我来给她点个赞,我关注了她的签名:“心有所向,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从这位家长的签名,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了,我们该如何尊重孩子的心之所向,让孩子活成他喜欢的模样!当然,这一定需要父母的努力!

我们先来审视下我们自己的内心:你是否感觉现在的生活让你愉悦?比如你感觉到你已经创造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质,你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也感觉到自己的独特天赋没有被埋没,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感!你是满足的、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如果你具备了以上这些内在状态,那基本上是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基本实现了这位家长的签名“心有所向,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那孩子呢,我们该如何尊重孩子的心之所向,让孩子活成他自己的模样呢?


1. 懂孩子、懂心、懂教育的价值重于一切补习班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甚至愿意用生命去爱,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那我先问大家,你知道你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材”吗?这个认识很重要。

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就是让我们得先懂孩子,懂孩子“材”,有些父母是真看不明白,但也有些父母能看明白孩子“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懂得栽培的或者无力培养孩子“材”的,那也将是孩子生命的一种损失。

无力培养孩子“材”的例子,我给到大家一个,我女儿的小同学若男,她画画的天赋真的非常高,每一个古装漫画片,她看电视看过去了,就在大脑里牢牢记住了全部的信息,拿出纸来就能画得有模有样。

我曾多次跟她妈妈说孩子这方面的“材”,但人生来一定会有坎坷,还没有小学毕业,他爸爸就因病去世了,又过了没半年,我去医院办事又碰到了她妈妈,她也在拍CT,也是癌。

我们都很明白,培养孩子的“材”,无论哪方面的天赋,都需要家庭的支持,无论是财力还是精神上,这孩子的家庭显然无力栽培她的这方面的“材”。

而我们更多的孩子不是这种情况的

更多的情况是父母不懂孩子,看不见孩子的“材”,有的看见了,漠视忽略,因为在这些父母眼里,只有分数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学习成绩其他免谈。

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也让人真切体会到,有时中国父母面对孩子时,有多么“傲慢”。有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有一次,节目中,中小学生们站在高台上,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父母,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中小学生喊出的话

1) 有的孩子喊:我的父母他们是“居高临下”的父母,他们“最爱”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情况我想很多这样的父母,你可以反思下,我小时候经常听到邻居家大明的妈妈,咬牙切齿地训大明,你看看人家小凤,怎么人家每次都考那么好,每年都有奖状,人家连用泥巴捏个小土偶都捏得那么好,你都干什么了?

这就成了孩子眼里,妈妈“最爱”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是好的,成绩好什么都好!其实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也特别想得到父母的认同,而不是父母天天在他面前说这个孩子这儿好那个孩子那儿好。

2) 还有孩子喊到:我们无论喜欢和不喜欢的,都要压抑在心里

说话的孩子一说就落下眼泪,她是一位爱跳舞的小女孩,她说有一次,因为成绩下滑被妈妈取消了舞蹈课。但她特别喜欢跳舞,她希望妈妈能让她继续学舞蹈。妈妈先是答应了,但又提出了附加条件:“考进全校前100名。”

这就是我们一些父母对孩子喜欢的事情的一种态度,没有分数没有名次,就没有其他的机会,他们不敢大声说“喜欢”,因为“搞对象”是父母眼中的“洪水猛兽”;他们不能说“不喜欢”,因为“成绩那么差,凭什么提要求?或者因为“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你要听爸妈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小欢喜》,乔英子和妈妈宋倩之间虐心的故事,宋倩也爱说这句:妈妈都是为你好,你要听妈妈的!可当学霸乔英子得了中度抑郁症,她却不知道!孩子离家出走,追上时,英子却说都别过来,要跳河!这一幕真让人扎心,我是看一次哭一次!

在妈妈宋倩眼里,她把分数看得更重要,但英子的“材”呢,她无暇关注

报个志愿也非要让孩子报她选的专业,英子喜欢天文,她不管,说是为孩子好!当然,英子最后上了南大天文系,到最后英子发展得还不错,这还是她自己瞒着妈妈自己改的志愿,改志愿风波将母子关系也推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还有那个林磊儿,他的分数线真的考上了清华,但他说:“我虽然考了爸爸妈妈想让我考的学校,但我的梦想是物理啊!也就是说林磊儿的“材”在物理上。

这就是我说的还有一种父母,他们面对孩子的“材”,不懂得如何去栽培……

不管哪种情况,对孩子来讲,有“材”未成才,无疑都是孩子的生命的一种损失。

因此,父母要把自己懂心、懂教育的价值看得更重要一点。懂孩子的心之所向,让孩子活成他自己的模样,比让孩子上补习班,给孩子任何的东西都有价值。

18年曾经有一篇文章在网上刷屏,《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署名是北大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文章中指出,不应该以牺牲所有的联接为前提,而是让孩子有各种联接,这样孩子就会永远有动力。

上次课我也讲到关于孩子需要建立的三大联接,第一是与人的联接,第二是与物的联接,第三是与活动的联接。而与人的联接里面,除了与父母还有同学等的联接,还有孩子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联接。

2. 自己跟自己的联接

我今天就来强调下自己与自己的联接,一个人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会有好的学习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根源在哪里,就是跟自己的联接。

我们做父母的在跟孩子的相处中,有一天突然发现,孩子跟他自己的关系变得很差劲,原因来自于我们经常漠视孩子内在真正的感觉,内在真正的想法,内在真正的需求,孩子无法认识自己,也就无法接纳自己。慢慢地发展下去,孩子对待自己就像敌人一样了,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百般苛刻刁难,以至于在生活中造成那么多的分裂、压抑、痛苦和纠结。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活出自己的模样呢?

那怎么办?父母应该做什么?

让孩子得到爱与信任,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孩子认同自己、爱自己、支持自己,不再批判苛责自己,接受每一个面向的我自己。根据吸引力法则,孩子越是这么做,他就会觉得自己身上的光芒点就越多。

这是所有联结的根源,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跟我们大人一样,我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联接,很可能就是在朋友身上能够找到我们内在缺失的东西,我们在外面寻找答案,每个毛孔都希望这个朋友能满足我们内心缺失的那部分。

但是,当我们自己从高层次的爱、信任、能量出发,我们的关系开始合一。我们不再在外面寻找认同、信任、理解、支持、同意、爱和欣赏,因为我们内在已经有了。所以,和他人的关系根源就是我们和自己的联接。而爱与信任,实际上是很多父母不会爱的,也无法给到孩子信任。

3. 如何给到孩子爱和信任呢?

我们说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带着家族使命而来,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在追求和独特的人格特点,下面我就来给大家简单分享老祖宗的五行人格学说里

关于孩子养育这个分支里面的我的一点理解,希望能给到大家不一样的视角。

我们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重要的角色是引领孩子活出真实的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永远记得孩子是主角,父母是配角这一点。

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也就是孩子的本我特征,孩子一出生便带着自己的气息日元而来,也带着家族使命带着老祖宗的传承,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认同孩子的本我,孩子生来一开始探寻“我是谁”,父母作为孩子的指引者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同孩子的本我。

比如一个甲木的孩子为栋梁之木,他的内在追求两个字“引领”,个性中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是自信乐观,在这种孩子眼里,似乎没有事情他搞不定,那在我们教育引领这种孩子的时候,最能打动他参与的便是“没有你不行”。

乙木是花果之木,这样的孩子,他拥有百折不挠韧性十足的内在追求,这种孩子很重视联接,和万物的联接,比如他极度生气时,会折断笔,把纸撕碎等。

丙火太阳之火,往往具有非常宏观的思想,拥有利他的个性,目标远大,总想为别人为社会为中国为世界做点什么的感觉。

丁火是灯烛之火,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内在追求是被别人看见,喜欢深入探究细节,爱钻研,一般拥有非常好的记忆力。

戊土的孩子具有厚重的包容特性;己土承载的却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庚金乃是非黑白分明有理走遍天下;辛金非常的注重细节,性格高冷;壬水的自由之身成就随性兼容并包;癸水却神秘中有更好的预见和灵性。

这是中国老祖宗文化里关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与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关于人的十大个性类别,从孩子的生辰八字上是可以看出来孩子的日元的,日元代表孩子的本我特征,就是哪天出生的。我懂一点点,是因为我父亲他懂些,当然这可不是迷信,实际上,中国的国学文化,老祖宗的文化,很多真的是博大精深。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拥有自己的本我,只是孩子的本我随着父母的改造有的消失殆尽,而懂孩子的父母就更容易去成全孩子的内在追求,让孩子的本我特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发展,也就能让孩子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小欢喜》里面,哪对父母不爱孩子,乔英子跳河自杀那一段,让多少人心痛得不能自已,是我们不爱孩子吗?肯定不是啊!只是做父母的自以为是,让孩子无从辩驳,无可逃脱。就在英子要跳河的瞬间,妈妈宋倩还在那质问,你为什么非要去那个“南大”啊,英子忍无可忍,才说出了一句:我就是要去南大,我就是要逃离你!妈妈:“我都是为你好啊……”

是剧情,艺术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我们很多孩子即使是鼓起勇气的表达,也常常无法得到父母真正的认可和了解。他们往往体谅着父母的付出,却总是无法换来平等的尊重和沟通。对于人生经历尚浅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指引者,而不是管理者。指引意味着,父母需要放下傲慢的姿态,从学习、情感、生活习惯到兴趣理想各方面,跳出“父母”的身份。

无论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是否幼稚,都需要被尊重和被倾听,而不是傲慢地、简单粗暴地说:“不可以”。孩子从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生来只属于自己。

因此父母要去认同孩子的本我,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而不是不眠不休地对孩子进行“改造”,做一个懂孩子、懂心、懂教育的指引者,给到孩子爱和信任,帮助孩子活成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那我们该如何帮孩子活成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二、 培养乐观、积极、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该怎么做?

1. 从兴趣入手,培养孩子坚持的态度

在培养孩子的路上,找对方法很重要,这会让我们事半功倍。我们可以先从孩子的兴趣下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识很多优秀孩子的家长,比如买了钢琴的家长,刚买时,孩子很喜欢,一摁就响,还好听。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孩子就对自己当初喜欢的这件事情感到了厌烦。

阻碍孩子继续自己的这初衷兴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孩子可能觉得在相同的兴趣班里,别的同学比自己更好,他感到自卑、有压力,没有前进的动力。

而做父母的往往看到了只有孩子不愿意去学了,不想去上这个课了,开始可能还连哄带喊地往下再走一小段,但也没想到对孩子不愿去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也还是了解不了孩子不去学的真正原因。

因而,孩子学习的障碍并没有得到及时清除,这样如此几次,你发现的孩子的兴趣,就慢慢地被消磨掉了,最后不了了之了。这是很多兴趣班的结果。

我想说的有两点,首先孩子并不知道何谓“坚持”请记住,无论是哪件事情,只要用到“坚持”,一定先是父母的坚持,离开了父母的坚持,什么都可能半途而废;第二,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引作用,父母如果没有能力弄懂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也没有能力去扫除孩子学习路上的各种障碍,再加上不会坚持,结果肯定是放弃。

也就是说这两点如果父母做不到,结果就只有两个字“失败”很正常。

当然,到这一步,还是要恭喜一部分父母,他们至少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知道他某些方面有擅长。但仅有兴趣是不够的,接下来要做的让兴趣成为孩子的优势让它发展成一项孩子自己独特的专长,然后成为孩子日后优秀的利器。

那我们就得开展我们的优势教养!

2. 什么是优势教养?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莉·沃特斯一本书《优势教养》,提到:“想要孩子乐观,并赢在起跑线上,最好的方法不是想方设法帮他减少缺点,而是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帮助孩子发挥他的优势和优点上。”

教授将优势定义为:"让孩子时刻记住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相关美好的品质,并且让孩子们坚定自我,并且在自身的身上找到价值感,在发挥优势的时候,也能正视到自己的不足"。

也就是说,看见好的,忽略不好的!

我家孩子我从小就用这种思想教育他,简单给大家分享下,我女儿小学时,数学基本没得过其他的分数,一开始我女儿取得数学满分时,我都激动地拥抱她,说:你好厉害呀,比妈妈强太多了,妈妈那会数学有点差!继续加油!

那孩子呢,她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的成就感,每次我记得有同事或者朋友跟我说话,她一定是又自信、又大方,从容地走过来,跟我们打招呼。

孩子的自信,孩子从容的笑容,这些一定是和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分不开的,父母的优势教育会让孩子牢记住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人格品质。

记得年前有一次考试,我们班的年级家委主任,突然有一天给我发来一张我女儿考试时的照片,我夸他你抓拍的真好,正好我女儿抬头,他说,那是我举了半天手机一直等她抬头拍到的!

原来我女儿那次考试在的那个班正好他监考,他又跟我说:你女儿遇到什么问题都没事,你看她的脸总是似乎带着坚定的微笑,我想说,这丫头从小就自信阳光,但她骨子里的内敛还是让我费了不少心思的。小学六年的班主任很喜欢她,一直当班长,才艺也是可以的,儿童节一有节目舞蹈唱歌她都上,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由于担心她的内向管理不好班级事务,班主任说了一句话让我放心了,她说:“她是话虽不多,但字字如金,往那一站,鸦雀无声,管用!”

你们看,优势教育的思想在孩子身上发挥的作用,比你去强调去逼迫孩子改掉缺点要强不止百倍。

3. 那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真正的优势呢?

一个孩子有没有真正的优势,不是普通的兴趣来决定的,而是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也就是优势的三要素。

1) 优异的表现:孩子要确定他擅长某事

2) 充满激情:孩子要有浓厚的兴趣,觉得做某件事并不会枯燥,反而很开心,很有兴趣。

3) 使用的频率:孩子会经常用到,他愿意用每天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去做这个事情,即是自己内心非常愿意做的一件事情。

我们了解了优势的三个要素,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三个要素去细致观察自己的孩子,满足这三个要素的那就是孩子的优势所在。

4. 让孩子自身的优势发挥作用,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势除了兴趣爱好外,还包括平时,孩子优秀的习惯和行为性格以及品质等。比如孩子喜欢阅读,孩子喜欢收拾屋子,孩子喜欢拆卸东西,孩子喜欢讲解问题或者喜欢安静的呆着...

这些都是孩子自身的一些优势,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才会真正成为懂孩子的父母。

那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才能让优势真正发挥作用?

1) 训练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水平

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他的优势中去,让孩子更专注于他的优势。

2)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让孩子发现优势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互相取长补短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3) 培养孩子平稳的心理状态

平衡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孩子不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人而感到自卑,也不会因为自己哪一方面有优势而骄傲迷失。

4) 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优势教育可以让孩子从一种投入中去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原来自己并不是只能做这件事,还有其它自己没有发现的优势。

5)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正念心理

我女儿遇到事情基本不会产生负面情绪,因为她立刻会调整心情,让正念回归,这也是那位家长想表达的意思,她永远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6)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一个优秀孩子必须具备的品质,有情绪的管控,以及养成好的习惯,还有自控力!孩子是可以从自己的优势中获取到积极影响的,有了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还能明白自己的比如作业之类的责任,就能够培养控制力,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以及其他事情的规划安排进入良性循环。

7) 注意让孩子与同伴们多沟通

在发展优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与同伴们积极的沟通,比如每个孩子能够讲明白自己在某一学科上的优势,罗斯福的专注力,达芬奇的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讲明白事情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曾经提过我们的学习小组,那些孩子他们每天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沟通时间,他们可以讲自己的擅长的任何科目的知识或题,我现在还记得他们站在讲台前面讲解时,积极乐观向上,自信光芒四射的样子。

其实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的优点和优势,只要我们细致观察明白了孩子的优势所在,再去掌握一些优势教养的方法,孩子就能做更好的自己,那也是父母们想要孩子的模样。

5. 活出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


1) 更有规划性

有自己主见的孩子才能活出自己的该有的样子,正确的去面对人生中的难题和问题,自己也更加有能力去解决一些事情。懂得为自己的生活做规划,更好的走自己的路。

2) 不容易受别人影响

有的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别人活,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好。这样的心理包袱会影响到自己的前进和发展,对于自己的未来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那些活出了自己的孩子,更加不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专心地走自己的路。

3.心理更加强大

很多人小的时候希望能够得到父母老师的夸奖,长大以后希望能够得到上司的赏识,一生都活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中。当自己的人生出现一点意外或者是问题的时候,就会开始害怕慌张,从而影响到自己其他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对于正常的发展极为不利。能够活出自己的孩子,内心更加的强大,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也就能够做更好的自己。

6. 那么如何做才能去帮助孩子活出自己的样子呢?

1) 首先是懂自己,改变自己

父母改变一小点,孩子进步一大步!这也是我每天都在强调的事情,父母们要尽量让自己能够摆脱刻板印象,多思考自己与孩子的相处,去尊重孩子的本我特征。过度限制和局限孩子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就像这个世界从没规定过什么工作,只能男人做或者是只能女人做,虽然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的差异,这是刻板印象的一个例子而已。

2) 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有的父母总是把自己未竟的事业,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有他自己的未来,因此父母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要把自己的不完美逼着孩子去完成。

3) 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觉得他们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不想让孩子再去经历一些困难。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未来规划的很好,但是并不知道孩子的想法是什么样的,而且孩子有他们未来的憧憬,父母这样做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4) 顺应孩子的节奏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节奏,父母要学会不跟随别人的影子,也不要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报5个课外班你也给孩子报5个,显然是不可取的。在不为难自己的同时也不要去苛责孩子,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走好自己的路,静心的看待每一件事情,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5) 让孩子知道"我很重要"

父母们经常会忽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孩子兴冲冲地拿着个小石头过来,父母可能会说,拿这干什么,不干净;孩子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而来,想要与他最爱的父母分享,结果父母们往往敷衍对待,就去看自己的手机了……

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觉得:我不重要,或者我不如手机重要等等。之后孩子长大后就会不懂得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或者是喜欢的东西,不懂得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很有可能因此失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可能。

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他是化工厂的员工,他一天除了维护设备制造产品外,他每天晚上都会画两个小时的画。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在高中的时候,他曾向父母提出学习艺术去学绘画,但父母认为他学画画不会有出路,更无法养活自己。

于是这孩子顺从了,在报考大学时,他想报一所设计类的学院,但是他的父母告诉他,学设计每天都要往工地跑,很累,很辛苦。就这样,他随便上了一所大学,后来他在工厂工作,每天都闷闷不乐,感觉生活缺少了什么,但在晚上回到家中画画的时候,他嘴角洋溢的笑容,这时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其实这种孩子的案例很多,像《小欢喜》中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遭遇,其实不只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想忠于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父母不要压抑孩子的内心,孩子对于他的未来有他的理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配角,做好指引。

我们只有尊重了孩子的本我特征,帮孩子回到他自己的本我,孩子才能活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三、 疫情居家学习落地支招——13大建议帮孩子轻松做作业

作为家长,当面对孩子写作业容易分心、拖拖拉拉、缺乏耐性、不喜欢费劲思考、不能够独立自觉地完成作业,需要您一遍一遍地提醒和催促,您是不是感到由衷的头疼?如何引导孩子快乐高效的完成作业,就成了很多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了。

13大建议让孩子轻松写作业

1. 环境

我们需要给予一个安静而独立的环境,不要跟太嘈杂的环境来混为一用。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把孩子的写作业的环境与玩耍的区域分开,让孩子在进入写作业的时候就好像仪式一般固定下来。

2. 大道至简,学习工具用具要简单、好用、适当

3. 观察孩子情绪,看是否需要稳定情绪

4. 知识难点及漏洞梳理并解决

我们之前讲过五分钟定律,每天开始写作业之前,先耐心地降低姿态跟孩子沟通,哪怕五分钟,确认孩子对新知识的理解状态。了解孩子的基本学习是不是已经到位,如果孩子掌握得不错,我们的重心就要转移到孩子专注力方面了。

5. 四象限时间管理,

列出所有事务,其中包括作业清单

6. 高效番茄钟法时间管理


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了番茄工作法。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他在大学生活的头几年,曾一度苦于学习效率低下,于是他做了个简单的实验:我就不信我不能专注10分钟。他找来形状像番茄的厨房定时器,调到10分钟来督促自己专注。

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加以改进,形成了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的一句话描述:列出每天工作任务,并分解成为一个个25分钟的任务,然后逐个执行完成。

番茄工作法也是很多成年人在用的一种时间管理方法,让我们孩子来用的话,有几个要点:

1) 可视化

不管是做作业,还是玩游戏都可以使用这种番茄钟进行时间管理,番茄钟最好可以让孩子看到感知到时间在运行。

2) 每个25分钟小时间区间就休息5分钟

番茄钟时间管理把25分钟为一个小的时间区间,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每个25分钟看孩子能做清单上几件事情,25分钟后孩子休息5分钟,谈话喝水上厕所等。一个小区间后有适当的休息,对孩子来讲是写作业的动力

3) 休息后专注力的转移也很重要,

如何让孩子快地转回到写作业这个节奏上面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孩子在休息的时,不要让孩子太high,安排一些可以让身心适度放松跟转换。

4) 4个小时间区间后安排一个大的休息时间段

番茄钟时间区间配合清单打勾法,你会发现孩子的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有自我掌控的感觉,让孩子做作业的过程愉悦以及获得成就感很重要。

7. 找到孩子最喜欢开始的那一项作业开始

家长此时也可以离开孩子的视线,让孩子慢慢尝试可以独立完成,养成专注力,自己可以阅读或者干自己影响不到孩子学习的事情了,正确的陪伴重点在于节点,在于不打扰孩子的学习过程,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8. 注意写作业的时间选择

现在是在家网课的模式学习,那等开了学,我们还有几个细节的地方需要注意那就是找出自己孩子最合适写作业的时间,我们经常回家先写作业,实际上回家后,妈妈跟孩子的沟通,拥抱一下,让孩子喘口气,喝杯酸奶等小小的休息调整非常的重要。就是我们先同理一下孩子刚放学以后的身心状况,解决情绪的问题,然后调整态度,给予力量,这很关键。

9. 检查工作,最好让孩子自己检查,培养孩子责任心

缩小检查范围,是让孩子愿意自主检查的法宝。

10. 孩子走神时,及时帮孩子调回专注力,避免唠叨

比如:轻轻的敲敲桌面,轻轻的摸摸孩子的头等,这些轻微的动作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他会明白家长是在提醒孩子专注力回到写作业上,而我们大人的唠叨经常会使孩子变得心浮气躁。

11. 涂改与修正: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喜欢坐在孩子身边手中拿着橡皮,随时准备发现错误,立刻下手去擦,这样的一个动作介入,对于孩子写作业的,专注力是有非常大的破坏力的。

12. 永远写不完的作业:适度的精熟练习就好

不要让孩子觉得每天都有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写完学校作业还有爸妈布置的作业,那可能孩子就会想,快点写有什么好处,那我不如就慢慢写吧!如果孩子能够正确而高效地完成每天的作业,日清日高,接下来就让孩子按四象限计划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游戏跟玩耍,是孩子成长跟大脑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

13. 21天效应:打不破的习惯 做不到的坚持

行为心理学上有个二十一天效应。是说一个新的习惯经过21天可以形成并得以巩固,但对很多孩子也无效,在两个关键:第一个打不破的习惯;第二做不到的坚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48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