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2日,传奇将军许世友逝世后,全国和各省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相继播发了以中共中央、中顾委、中央军委名义发布的《讣告》。《讣告》称许世友为"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
对许世友的一生作了扼要的评价:"许世友同志长期从事革命武装斗争,在近60年的戎马生涯中,英勇善战,出生入死,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安全和繁荣富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
许世友自1980年春天到南京中山陵8号写回忆录以来,很少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露面。许多关心他的人都收听和阅读了《讣告》。
对许世友的遗体是火化还是土葬?南京军区党委常委几乎在许世友逝世的同时就进行了研究,并就丧事的安排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了请示电。请示中提出了将遗体运回故乡土葬的要求。
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常务工作的杨尚昆副主席,阅电后对许世友的丧事作了三点指示:
一、后事委托南京军区承办,到时军委派人去。
二、不开追悼会。向遗体告别,规格同肖华。
三、生平请南京军区组织人写初稿,送军委审定。
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给南京军区发来了邓小平审阅的有关规定:
一、以中顾委名义,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规格治丧;
二、不成立治丧委员会,成立治丧办公室;
三、不开追悼会,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
四、治丧工作由南京军区承办,江苏省委协办。
中央军委的3条指示和党中央的4条决定,内容大致相同,都没有涉及遗体是火化还是土葬的问题。其实,党中央的决定之外还有决定,对许世友这个特殊人物,给予了特殊的例外的处理。
一、许世友将军常常自言自语:"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为母亲守坟。"
此前,许世友固执地认为:"要守坟,就一定要完尸土葬;化成灰,变成烟,还守什么坟?"因此,他没在中央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名。《倡议书》中写道:
人们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了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妥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毛常情,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有各种安置死者的办法,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广。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费木材;加之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厚葬久丧定作礼法,常使诸多家庭因为安葬死者而陷于破产的境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这种办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和现代只有一些人采用,但是,应当承认,这是安置死者的一种最合理的办法,而且有些国家已经普遍实行。因此,我们倡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实行火葬。"
许世友收到《倡议书》时,见最后几页的空白纸上已有不少人签名,其中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许世友看了这份《倡议书》,不仅没有答名,还找到毛泽东表示对火葬的不理解。他说:"人死如灯灭,人土千万不能烧了!"
1979年,许世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健康状况差了,就不断想到自己的后事问题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对党对国家做过一些有益的事,但未能好好照顾母亲,欠她的实在太多太多!他常常自言自语:"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为母亲守坟。"
其实,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许世友要求棺葬的报告是很重视的。报告一送到北京,中央和军委领导就相互传阅。全国解放后,除了任弼时、毛泽东没有火葬,谁有这个胆量要求土葬?谁也做不了这个主。最后,报告送给了邓小平,请他拍扳。
邓小平最了解许世友的性格,最清楚他的功绩,但邓小平在党内是以坚持原则而闻名的。长期以来,中央一直强调领导干部逝世后,都要实行火葬,而目要丧事从简。整个社会对火化已经接受了,不允许一般老百姓土葬,领导干部当然要求更严格了。现在,偏偏许世友这位革命功臣、国家的领导人,却提出土葬的要求,不能不令邓小平感到有些棘手。如果允许许世友土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社会舆论又会怎样呢?邓小平瞻前顾后,最后感到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全国只有一个,是不能用一般人的看法说得清楚的一个!邓小平对许世友的遗愿,表现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挥笔在报告上写下:"照此办理,下不为例"8个大字。
二、王震将军一连说了7个"特殊"!
许世友逝世后的第四天,即10月26日上午,南京军区领导终于盼来了邓小平的批示。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的委托,乘专机来到南京。他走下飞机后,不顾旅途疲劳,立即驱车前往南京军区华山饭店,向许世友遗体告别。
在饭店小会议室,王震在听取了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和司令员向守志关于许世友丧事工作的情况汇报后,转达了邓小平对许世友后事工作的原则意见。他说:"许世友同志在近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我军一位由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卓越指挥员。对党的事业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发了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王震一连说了7个"特殊",这在当今中国的领导人中,谁能有这种评价和待遇呢?鉴于邓小平对许世友这此高度的评价,对许世友要求的土葬,谁还能提出什么意见呢?但在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火葬在全国已形成风气的情况下,许世友的土葬处于保密状态。
土葬首先要解决棺木问题。6年前,许世友要长子许光准备的那口棺木委实太小了,已经装不下他后来因病水肿及注射防腐剂的遗体。赶制棺木的任务就交给了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赵绪振和他的助手们。赵副部长率工程师们首先闭门造车,参考过去出土的棺木资料,拿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棺木按照传统厚殆制式,分内外两层,内为棺,外为椁;二是采用普通形式,制作单一的棺木。结果,上面批下做单一的棺木。
制作棺木需要木材,最名贵的为楠木。楠木生长缓慢,需百年才能成材,木质坚硬并散发芳香,不易腐烂。南京地区一时买不到楠木,只好打电话给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尤太忠是许世友的老部下,而且感情很深,听说邓小平发了"特殊通行证",立即亲自过问并指派得力人手办理此事。后在广西的原始森林里,伐得两棵百年楠木,昼夜不停地直运南京军区后勤部家具厂。家具厂立即剖开,用红外线烘箱烘烤。平时多同杂木和水曲柳打交道的工人们,不知道楠木有多坚固,当发现锋利无比的钢锯条没锯上几个来回,就齿平吃不进木内,需重新退火锉齿;进口的电刨没刨上几下,即口崩报废后,才知道"楠木硬如铁"的说法一点不假。
在曾给何香凝做过棺木的老师傅指导下,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战,一口像模像样的棺木成型了。棺木长230厘米,宽85厘米,棺壁厚12厘米;棺重没称过,光棺盖就需要8个壮汉才能抬得动。整副棺木没用一根铁钉,通体上下的一块块板料全是按樵头拼合。待到入殓时,将棺盖沿暗槽推上后,四周及暗槽多处棒头在内部自动锁定,严丝合缝看不出一点间隙。如果不毁坏棺木,任何人再无法打开。治丧办公室领导在审查时,对这口庄重、肃穆、浑然一体的棺术无不赞叹。
在采运楠木和制棺的同时,墓穴的选址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10月25日下午,去许世友家乡——河南省新县泗水店区许家泉村勘察墓址的人员,风尘仆仆地赶回南京,向主持墓穴选址的军区副司令员郭涛汇报勘察情况。郭涛一边听汇报,一边翻看着现场拍摄的黑白照片许世友父母的合葬墓,在村子西边向阳的好汉山山坡上,周围是片墓葬群合葬墓西侧是许世友曾祖父母、祖母的坟墓,东侧紧挨许世友兄嫂的坟墓。这些坟墓已多年失修,杂草丛生,一片凄凉。南面是通往林子的通道,北面散布着其他人家的坟墓。在这一片墓群中,很难插进较大的墓穴。
据勘察人员的介绍,好汉山向阳山坡稍高处,有一块数百平方米的林地,背靠着两座山相接的鞍部,处在许氏祖坟和许家故宅之间,西南面50米处,为许世友父母的合葬墓,正南偏东为许世友的出生地许家泉,正前方展现开阔的田野。要是墓址选定在这块林地,第一能实现许世友"死后为母亲守坟"的遗愿,第二也便于后人瞻仰吊唁。郭涛当即拍板认可。
墓地和修建方案确定后,郭涛当即命令上程兵某团一个机械连,日夜兼程开进偏僻的山村许家泉,砍伐树木,平整墓地,开挖墓穴,浇筑坟莹土石基础,加宽修筑乡间通道,加固桥梁,以便运送许世友灵枢的卡车能顺利开往山坡墓地。
修坟墓对工程兵这个连来说,还是头一回。那些日子,大别山区阴雨连绵,战士们抢晴天,战雨天,终于按期完成了这一特殊的"政治任务",为戎马一生的老司令员修建了一块安息之地。
三、一开始连墓碑也不能设,后来立墓碑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
为了寄托哀思,在征得许世友夫人田普同意后,灵柩里放了几件随葬品:许世友生前戴的欧米茄手表、天天收听新闻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和100元人民币。有人戏言,这几件随葬品放得有意义:手表——掌握时间;收音机——了解天下大事;茅台酒——壮胆;猎枪——打鬼;钱——买路。许司令到哪里都能畅通无阻!
许世友的遗体入殓以后,灵枢停放在华山饭店16号楼,除担任警卫任务的官兵外,任何人不得接近16号楼。在许世友的家乡许家泉,战士们昼夜巡逻站岗,保护许世友墓穴的安全。护送灵枢去大别山的官兵进入待命状态,不准回家,不准外出,命令一到,说走就走。
11月7日23时,命令终于来了。担负护送灵柩任务的南京军区司令部范志伦副参谋长,神情严肃地看着手腕上的表,当时针指向11月8日零点时,他低声命令护送灵柩车队:"出发!"。所谓车队,也就是一辆北京吉普指挥车,一辆三菱包车和两辆解放牌卡车。与通常护灵队伍不同的是,四辆车上都没有挂遗像、披黑纱,也没有摆花圈、白花。范副参谋长坐在前面的指挥车上,田普和家属代表坐面包车,两辆卡车一律支着撑架,遮盖着严严实实的蓬布,密不透风其中一辆运载灵枢,一辆作为机动备用。
护灵枢车队悄悄地疾驶在南京的大街上,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车队一路疾驶,过长江大桥,穿过合肥、六安、固始,11月9日凌晨抵达新县许家泉。本来新县党政领导人一再提出,许世友是新县的光荣和骄傲,老将军回故里时,一定要组织隆重的迎枢、悼念和安葬仪式,否则,将无法向父老乡亲交待。治丧办公室在请示了有关方面后,婉言谢绝了他们的要求。
加上车队抵达新县城和许家泉时,又是半夜、凌晨,所以没有任何人迎接,一切都是在悄悄地进行中。4时整,许世友的灵枢被放进了墓穴。灵枢周围填满了大量的石灰和木炭。工兵连的战士们,给墓穴盖上了钢筋水泥浇灌的墓丘圆顶,接着又给整个墓丘堆砌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
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一场先是隆重后又神秘的葬礼顺利完成了:好汉山朝阳坡的青山绿树丛中,出现了一座崭新的坟墓!我们的老司令员终于实现了"入土为安,为母亲守坟"的心愿。
许世友墓开始没有任何装饰,按当时中央规定,连墓碑也不能设。一年后,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的老百姓强烈要求,才由王震出面提出,为许世友竖立了一块高高的灰白色花岗岩墓碑。墓碑正面,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在"八一"军徽的图案下面,镌刻着著名画家、书法家范曾手书的7个大字:
许世友同志之墓。
文/LX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