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老红军功不可没,三千人无法授衔,主席总理一致指示:都授少校!

老红军功不可没,三千人无法授衔,主席总理一致指示:都授少校!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度。全军实行军衔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55年授衔现场

人民解放军官兵,以严整威武的英姿,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正规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战争年代,我军曾三次酝酿军衔制度

跨出这辉煌的一步非常不易,在战争年代,我军就曾三次酝酿实行军衔制度,但都因外部客观因素影响,无奈之下,只能终止。

抗日战争

第一次酝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随着部队的日益壮大,我军由于建设和管理需要,提出军衔制度的构想。

当时在日本侵略军的压力之下,我军创造性地开始联合各种力量开展打游击运动。各地武装部队和群众都积极参与,不仅有效牵制了敌人的行动,还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巨大反响。

国共合作绘画

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就曾创办游击战学习班,还邀请我党人员前往教学,只是他们没有我党这样的群众基础,最终学无所用。

也正是因为全军上下各部队都在实行打游击的战术,条件非常艰苦,而且部队转移非常频繁,缺乏军衔制度的环境基础,制约了正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最终,军衔制度不得不终止。

解放战争油画

第二次是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再一次提出建立军衔制度,初步构想已经达成,评衔工作已经开始。刚开始没多久,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军衔制度再一次停止。

第三次酝酿是在建国前夕的1948年,党内又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和军衔制的问题,这时我军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基本具备授衔的基础。

后来,战情发展迅速,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提前到来,各方将士在战场上拼命杀敌,战功和人员短时间可能会出现大变动,不具备评衔的条件,党中央遂决定推迟至建立全国政权以后再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实行军衔制。

正所谓:"好事多磨"。辩证地看,我军虽三次筹划军衔制度都未成功,但也正是因为有三次的思考时间,才能充分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让我国的军衔制度更加合理,更加能在军中发挥效用。

武官阶品体制历史悠久,比军衔制度早十几个世纪

我国的军衔制度要追溯到古代,当时不叫军衔制度,一般叫武官阶品体制。这一制度的出现,比西方的局限制度早了十几个世纪,叫法不同,职能都一样,两者独立,没有承袭关系。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春秋战国时期,将军为军队统帅的泛称,一般也作为高级武官的尊称。

秦始皇画像

秦朝和西汉初期大致相同,以后逐渐成为正式官称,并冠以各种名号,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职责是典领禁军,戍卫京师,或者受命出征。这些将军都是朝廷重臣,常加朝中官号,参于朝政。

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统兵征伐时临时设置,因事立名,事讫而罢。

随着朝代的发展,作为名誉职衔,将军名号的使用,尤其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用于诸王、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荣衔,将军名号繁多,品秩不等。

面对侵略,清政府引进军衔制度

闭关锁国政策下的清朝慈禧太后

到了清朝末期,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不求发展,致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武官阶品制度"日趋落后,军队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军队内权利交易盛行,全军上下只想着贪图享乐,行伍习气积重,军队名存实亡。

而反观西方国家,虽然军衔制度设立得晚,但却在军中严格执行,在坚船利炮下,铸就了强大的战争机器。

火烧圆明园油画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腐朽的清朝政府难以抵挡,一再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也意识到西方国家军事制度的优越性,开始求变,他们研究西方的军事制度,并且全面地仿效。

"洋务运动"开始兴起,经过10 年时间的革新、演变,清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

洋务运动时期开设的工厂

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拟奏《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这表明清政府由此把移植西方军衔制度的问题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1906年10月,清政府将兵部、练兵处和太仆寺合并为陆军部,我国正规的陆军指挥机构首次设置。

西洋画中的清军

再之后,清政府陆陆续续地颁布了一些章程,以完善各项制度,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至此"军衔"一词仍然未出现在我国军队建设中。

"军衔"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翻译过来就是"等级的台阶"。在当时,构成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自由民、市民与破产骑士。

这些人为了生存生活,不得不走上战场,为了活命立功,他们奋勇杀敌,但是到最后,功劳都是那些统治阶级的,他们能得到的很少。

清军油画

巨大的不公让士兵们愤愤不平,纷纷要求打破出身门第限制,实行按功取仕,以保障他们的自身权益。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能紧紧追随,帮他们攻城略地,就用连长、营长、团长等来命名。军衔制度由此诞生。

之后,西方军衔体制经过二三百年的不断发展与传播,最终形成了近现代国际上通行的军衔制度。

革命爆发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政府,还是南京民国政府,都是以晚清政府的军事制度为基础,虽不断改动,但万变不离其宗,称谓叫法也一直在变化,但是均未提及"军衔"二字。

直到我党领导人认识到军衔制度对于部队的重要性,才提出筹划军衔制度的建议。

1955年授衔仪式现场

三次筹划,我党领导人除了汲取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还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学到的一些经验,都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此让军衔制度更加完善。特别是第三次筹划,考虑更加全面,方案更加细化,为新中国军衔制度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特别的是,在1955年授衔评定过程中,按照评定规定,有3000人左右的老红军无法评上校官。他们都是跟着部队出生入死,历经几个战争时期过来的,功不可没。毛主席、周总理知道后,指示总政治部、总干部部将这些老红军一律授予少校军衔。

文/TLS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01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