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河南农民供养日本伤兵47年,待其回国后,日本怎样回报这家人?

河南农民供养日本伤兵47年,待其回国后,日本怎样回报这家人?

引言

《三国志》中记载着:“飨赐之日......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而且也有俗语讲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在中国,报恩是古代的先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虽然感恩这个词语是个舶来词,但是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含义却在我国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01

在春秋末年时期,晋国大权被一些势力较大的朝臣们所掌握,于是为了掌握很多的权力,大臣们之间经常相互争斗。晋国原本势力最大的智氏却被以赵襄子为首的三家势力合作而击败。因此智氏家族的宗主智伯瑶被残忍杀害了,赵襄子还十分血腥地将其头颅制成了酒器。智伯瑶他并没有子嗣传宗接代,因此他只能让他所赏识并重用的家臣豫让替他复仇。而豫让也很坚定地答应了智伯瑶。

日军士兵

然后他就开始谋划如何报仇。甚至他为了刺杀赵襄子,不惜更名改姓,改变自己的模样与形象。但豫让还是以失败告终。朋友劝说他放弃替智伯瑶复仇,可是他却告诉对方,士为知己者死,他愿意为报智伯瑶的大恩而牺牲。后来豫让在最后一次刺杀失败后拔剑自刎了。他这是为了报答智伯瑶的知遇之恩而选择杀身成仁。


因此在古代的“投桃报李”中有感恩之心,在“结草衔环”中有感恩之意;在“反哺跪乳”中就有着感恩之行。所以在经过别人的恩德与帮助后,感恩他人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品德。所以河南的农民一家供养了日本伤兵47年,而待其被接回国后,日本方面想尽各种办法来回报这家人,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日本伤兵他们是如怎样回报这家人的吧?

02

在激烈的抗日战争局面下,中日双方都有着巨大的损失。于是故事的主人公石田东四郎在一次战争中受了很严重的伤被生性善良的孙邦俊所救,孙邦俊将石田东四郎藏匿在山洞里,并且没有告诉任何人。后来孙邦俊将这件事告诉给其它的村民,却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但是他还会凭借一己之力说服了全村的人。通过孙邦俊老人的努力下,石田东四郎就在孙邦俊老人家里住了下来。后来老人在去世前,向自己的孩子嘱咐道一定要好好照顾石田东四郎,并且还要帮助他回到日本。孩子十分坚定地答应了孙邦俊临终之前的遗言。

于是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谨遵父亲的遗训,并且也实现着在临终前答应父亲的承诺。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石田东四郎的情况,但是最终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是由于当时中日还未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这个事实也逼迫着他将回到日本的想法暂时搁置。


  • 直到1972年,中日双方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石田又重新将回到日本的想法再度提上心头。此时孙保杰为了石田东四郎的这个想法竭尽全力。后来有日本考察团会前来河南考察的消息传来,孙保杰就开始计划要带着石田去见来自日本的使团,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机会帮助石田东四郎回国。

然而巧合的是,考察团的一位成员和石田东四郎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两人见面后十分感慨,还抱头痛哭起来。石田东四郎将自己受伤以后的事情讲给了自己的那位好友和日本考察团。他们对于石田东四郎的幸存表示十分地激动,同时也很感谢孙邦俊老人一家给石田东四郎提供的帮助。并且考察团还计划帮助石田东四郎回国,将孙邦俊老人的善举在日本广为传播。

于是考察团回到日本后,日本就立刻报道了这件事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而石田也寻找到了家人,石田东四郎的家人也十分高兴。于是石田东四郎终于在孙保杰和弟弟石田小十郎的陪伴下回到了日本。后来孙保杰要返回中国时,石田也十分不舍,因为两人在一起生活了47年,两人之间已经有了亲人的情感。所以他们很是不舍。

在石田回到日本后,就大力地将孙邦俊一家的善举宣传出去;并且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河南“家乡”的建设。后来在孙邦俊的家乡南召县建了“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用于帮助南召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日本各界还投资8万元修建了梁沟小学和中日友好小学,帮助南召县提升教育质量;他们为留学日本的年轻人减免了学费,帮助培养了一批有为的青年。

  • 之后,孙家和石田家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和深厚的友谊。两家人让这段持续了多年的佳话延续了下来。

结语

孙邦俊老人有着跨越国界的大爱,帮助素昧平生的日本军人,这份做人的道义这种善意和善举,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565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