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萌妈妈
作为家长,我们不会教孩子去欺负别人,但是有没有能力欺负人,是否欺负这是态度问题。在孩子6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性格品质培养的重要阶段,性格可以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有一个14分钟的演讲刷爆朋友圈,说的是关于孩子6岁之前,家长最该管什么?她的讲述是我看过最好的解答。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育儿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马后炮”
在心理学范畴的定义里,孩子在18岁之前会分为几个关键的时期:0-1岁时期:是乳儿期;2-3岁时期:是婴儿期;4-5岁时期:是幼儿期;6-11岁时期:是学龄初期;12-15岁时期:是少年期;16-18岁时期:是青年初期。
而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孩子12岁之前的时候,也被叫做“依恋期”。这个时期中1-6岁是最为关键的。每当我们在新闻报纸中看到关于未成年的犯罪新闻时,都是既心痛又遗憾,其实这一事件就说明了案件中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存在滞后的。
许许多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孩子的犯罪心理都和小时候的心理创伤或者某一时间造成的阴影有关。如果当时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他们就不会仅用自己微薄的意志力去支撑了,也不会导致后来的惨痛教训了。
孩子的性格品质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是在烦躁和欲望的背景下,更多注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生活质量,这就是在家庭教育里严重的偏差。
在一个人成年以后,看这个人是否有更长远的发展,往往都和学历没有太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所以家庭早起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有利于他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训斥他甚至羞辱他,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他对比。家长应该细心的观察了解孩子,找打他们身上的特长,并且帮助他们培养这优于别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总,父母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那么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应该管什么?
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对孩子的性格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会很难控制。6岁之前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帮助孩子:不能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忍耐、不能自私、要经历挫折。
- 首先对孩子的任性说“NO”
请家长在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学会说“不”。如果孩子和你提出无理的要求时,记住这4点:
1. 不要骂孩子,骂他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观念;
2. 不要打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3. 不要进行说教,因为这个时候说什么对孩子来说都等同于没说;
4. 不要走开。
孩子要闹,你就让他闹,家长在一旁看着,等他哭够了、闹够了,帮他擦干眼泪,告诉他你并不是妥协了,而是要让他知道哭闹这招是没用的。
- 不要让孩子心情压抑
孩子哭闹之后,家长要做的是耐心的交流,不要让孩子心情压抑,只要耐心的沟通交流之后,父母可以适当的满足一次要求,不要每次都满足,让孩子知道遇到事情要先选择沟通。
- 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哭闹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表达,要让孩子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平时生活中,比如3颗糖,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一块,三天之后会再给,如果一起都吃掉了,以后就没有了。如果孩子做到了,家长也要在3天后兑现承诺,这样孩子会有很大的满足感。一个自控能力好的孩子,以后的成长会很顺利。
- 让孩子经历挫折
以前经常看到某高校的学生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新闻,这就是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让孩子克服自私、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造成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让他们吃点苦,只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正面的经历了挫折,以后面对的时候才不会显得脆弱不堪一击。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并不是轻松的,父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很多家长都是初为人父人母,很多情况也都是摸索前行,这个时候不妨借助书籍的力量。
推荐你们不妨看看这个几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正面管教》、《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好性格让孩子受益终生》、《好父母不吼不叫》。
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几本贴近生活案例的书籍,是具有20年家庭教育的专家总结出版的,可以帮助家长巧妙地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母婴好物推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