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为什么我们会行为上瘾?深陷其中,明知不好却无法做出改变?

为什么我们会行为上瘾?深陷其中,明知不好却无法做出改变?

一、你是理性人还是感性人

每个人都是由大脑控制的,而我们的大脑是由大象和骑象人共同作用的。大象代表着感性,骑象人代表着理性。大象渴望及时行乐,而骑象人则主张延迟满足。

于是,就会出现明知不好却深陷其中,无法做出改变的窘境。比如说:明知熬夜不好,但很多人依旧会报复性熬夜;明知煎炸食物不健康,但KFC等餐厅里永远人满为患;明明计划要早起,但依旧会赖到不得不起床的那一刻。

因此,根据每个人的行为轨迹,就能判断出此刻的你是理性人还是感性人。大多时候,我们都是感性人,因为控制大象,需要消耗“执行功能”的能量。

执行功能,指大脑所拥有的各种控制和决定方向的功能。

大脑的执行功能包括做各项决定,做计划,甚至是抑制一些行为,感受或想法。自我抑制,即自控,控制大象,就需要自我控制,而这往往就会削弱我们的自控力。基于自控力是有限的,所以面对无法做出改变这一事实时,我们的感性战胜了理性,此刻,我们都是感性人。

但无论我们是理性人,还是感性人,我们都会受困于面对的事实。

二、无论是理性人还是感性人,都会面对的事实

无论是理性战胜感性,还是感性大于理性,我们都会面对3个事实:

01:环境暗示

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身处环境中,受环境暗示作用,我们会依据不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测试,测试内容为:观影的群众什么时候会吃掉更多的爆米花。测试结果发现,吃掉的爆米花的量和具体的人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和爆米花桶的大小有关系。这项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我们是理性人还是感性人,在观影时,我们本身无法决定摄入的爆米花量,唯一能控制我们吃掉爆米花量的方法就是购买小桶的爆米花,这就是环境的暗示对于行为反应的作用。

这个现象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锚定效应

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

爆米花桶比较小,我们摄入的爆米花量就少,爆米花桶比较大,我们摄入的爆米花量就多。此处,爆米花桶的大小就是先入为主的信息,它决定了我们后续会做出何种决策(摄入爆米花的量是多是少)。

因此,无论我们是感性人还是理性人,我们都会受环境暗示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理性或者感性的行为。

02:动力驱使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驱使的,即人们常说的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这里的好处就是支使行为的动力。

一位公司的高管曾经好多次试图告诉公司的董事会,公司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行为。但每次都没有引起重视。直到他从很多渠道收集了424种不同的工作手套堆到董事会成员的桌上时,董事们才意识到,这位高管说的都是真的。于是,董事会对此高度重视,下发了很多措施来杜绝类似这样的浪费行为。

为什么董事会成员前后的反应会有这么大的出入呢?因为他们真切的看到了种类不同的424种工作手套,这是浪费本源,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本能的就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去采取措施,节约成本,杜绝诸如此类的浪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而每一种需求背后就对应着某一类动机/动力。基于动力的驱使,人们做出相应的行为,做出对应的改变。

因此,无论我们是感性人还是理性人,我们都会受到潜在的动机/动力的驱使,从而做出不同的理性或者感性的行为。

03:方向不明

有些人明知不好却深陷其中,无法做出改变,而也有一些人明知不好想做出改变,却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我们需要直面方向不明的事实。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但是身边吸烟的人依然很多。虽然每包香烟的包装上也印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迹,但这依然无法阻挡烟民对于吸烟的热爱。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广告很多,但收效不佳。印象中曾经有一个广告,它是以动态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抽烟的人,随着时间的变化,他们的肺变得越来越黑。这支广告播出后,身边烟民,他们吸烟的频率和数量明显减少了,有些烟瘾不大的人,也慢慢的戒掉了。

由此可见,广告想向烟民传达吸烟有害健康的理念,但因为指向不明,所以收到的效果不佳。广告换了一种方式,让烟民眼睁睁的看着吸烟的人的肺越来越黑,这种可视化的变化直击内心。所以烟民们之所以对戒烟的广告无动于衷,看似是抗拒改变,实则是广告的指向不明确。

因此,无论我们是感性人还是理性人,我们都会因为方向不明而无法做出甚至拒绝做出改变。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很多明知不好的习惯或现状,我们应该适时做出改变。

三、如何结合理性和感性,适时做出改变

由上文可知,我们的行为模式是由感性和理性模式叠加形成的,如何结合理性和感性,根据现状,做出适时的改变呢?我们可以借助《瞬变》一书里提到的方法:

01:营造行为路径

做出改变,对应的就需要做出对应的行为反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营造行为路径来为创建一个“环境情境”,具体做法如下:

① 营造良好的环境,杜绝错误行为的发生,引导行为正确化

环境所发挥的潜在的行为暗示作用不容小觑,邻里效应认为:地方社会环境的特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家长都想孩子进名校,进名校之后都希望孩子能进尖子班,这是因为名校和尖子班的学习氛围很好,有利于孩子提高成绩;还有我们高考报志愿时,都会优先选择名牌大学,因为它代表着顶级的师资力量,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让我们受益不少。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措施,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比如说:

  • 银行设置叫号系统,通过客户的到访时间排号,为客户办理相关的存储业务。这个措施使得银行井然有序
  • 交管部门通过路线/路障的设置,来引导交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可见,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让我们受环境暗示,引导行为正确化。

② 培养好习惯,引导行为正向循环

好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培养好习惯,建立好的行为习惯路径,有助于我们引导行为进行正向循环。《掌控习惯》一书中告诉我们,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好习惯,并消除坏习惯,具体如下:

1)定律1:让它显而易见。我们可以通过确定执行意图来明确并具体化我们的行为实现路径。《型动派》里,健身教练做了一个规定:每个人入座前,都必须做一定数量的固定动作。如:沈梦辰入座前,需做下蹲这个动作20个。这就是典型的执行意图:入座前→下蹲20个。

2)定律2:让它不可抗拒。这个定律需要我们借“喜好绑定原理”,即我们可以把需要做却又有一定难度的低频行为动作,和我们愿意做且期待做的高频行为动作绑定在一起。这一原理,可以改变我们的底层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培养好习惯,且降低好习惯的养成难度。

3)定律3:让它简便易行。大脑是懒惰的,而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即我们总会秉持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价值的行为模式。而我们要想培养好习惯,就必须从人类的这一天性出发,启用“两分钟规则”,来量化好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们想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将其量化分解为:每天阅读一页书,通过低难度短时间来固化这一行为动作,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定律4:让它令人愉悦。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每个好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延迟满足后的量变积累阶段,所以我们可以在习惯养成计划中,添加及时行乐的成分。我们可以借助习惯追踪法(通过追踪习惯使得自己的进步可视化),来强化我们的行为,得到一点即时满足的快感,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营造行为路径,是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做路径设置,如同交规的设置原理一样,目的在于强化情境的积极作用,无论处于感性人状态还是理性人状态,都有利于我们适时做出改变。

02:激励大象

大象代表着感性,控制大象需要消耗自控力,要想做出改变,就需要通过激励的手段,来降低控制大象的难度和耗费的能量。具体做法如下:

① 缩小改变幅度

改变意味着不再维持现状,就像大多数人存在惯性思维一样,行为惯性也存在。一旦养成行为惯性,再想改变就很难,尤其是从及时行乐的状态改变到延迟满足的状态,会更加困难。此时,我们就需要激励大象,通过缩小改变的幅度,将整体的改变进行拆解,划分为阶段性,这样的改变方法类似里程碑的设置方法

里程碑一般是指建立在道路旁边刻有数字的固定标志,通常每隔一段路便设立一个,以展示其位置及与特定目的地的距离。

这里我们可以将改变幅度设置为一个个里程碑,每个里程碑代表着距离整体目标的距离,到达一个里程碑就完成一个改变幅度,以此类推,就将整体的改变难度降低到了每个里程碑的距离难度。

缩小改变幅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广,如马拉松的补给点的设置;游戏通关关卡的设置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客观的缩小改变幅度来激励大象,达成目标的改变。

②建立成长型思维

除去通过客观手段,缩小改变幅度来促使我们改变之外,我们还要重视成长型思维的建设。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才会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的能力,而不会固化成长,原地踏步。

冠军思维模式就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其本质是相信成功可以通过努力获取。

乔丹喜欢打篮球,但是高中时,他被校队淘汰了。为此他很沮丧,但他的母亲告诉他,那就回去好好训练。于是,乔丹开始了刻苦的练习。后来,因为年龄的原因,他的体力和灵活度不如以前,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又进行了对应的训练,来保持最好的状态。

乔丹说:我可以接受失败,但绝对不能接受未奋斗过的自己。

对于乔丹来说,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他都会去尝试,努力拼搏奋斗,他的思维模式正是冠军思维模式,他坚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获得成功。

那么如何树立成长型思维,帮助我们面对困难时,积极的做出改变呢?可以参考《终身成长》给出的建议:

1)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是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的混合体,我们要接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存在,并正式它。

2)观察。我们要知道引发固定思维模式的原因,观察我们的固定思维人格。

3)命名。给我们固定思维人格命名,用它来警醒自己。

4)教育。要学会和固定思维模式沟通,告诉它我们如此做的原因,用成长型思维的方式和它沟通,教育它,久而久之,就能获得它的支持和帮助。

激励大象,需要我们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建立成长型思维的内在,辅助缩小改变幅度的外在加持,就能降低改变的难度,促进我们在需要时,积极的做出改变。

03:指挥骑象人

骑象人代表着理性,如何驾驭理性,让它听从指挥,需要我们做到以下2点:

① 寻找关键点

《瞬变》一书中提到一个这样的案例:1990年,杰里·斯特宁被国际慈善组织派到越南去解决越南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杰里·斯特宁是如何解决这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难题呢?他拿着尺子,对越南一个乡下的儿童们进行了身高的测量,他以穷但健康的孩子为研究标本,跟踪后发现:这些孩子每天吃四顿饭,他们的妈妈会去稻田抓小鱼小虾给孩子吃,还把番薯叶的汁淋在饭上一起蒸。杰里·斯特宁将这个方法推广了出去,6个月后,当地65%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改善。

在解决这个难题时,杰里·斯特宁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年龄一致,个子高的孩子明显营养要好一些,追踪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关键点后,问题解决起来可谓是事半功倍。

《瞬变》一书里,将这种寻找关键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称之为“寻找亮点”。它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一定要将关注点放在负面的问题上,也可以通过“寻找亮点”来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找到突破点。此处,寻找亮点的思路类似逆向思维,即正向思维没有找到突破点,我们可以反向来思考,或许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点,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 明确目标

由前文我们知道,我们在做改变时,有时会因为方向不明,而导致改变的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因为没有方向,导致原地踏步。所以适时做出改变需要明确目标。明确目标的主旨在于让大象知道改变的价值,让骑象人知道改变需要遵循的行为路径。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但凡优秀的人都具备目标导向思维,目标是他们努力的第一驱动力,他们不断深挖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以此来明确方向,达成愿景。

明确目标需要我们对目标进行管理,需要做到以下2点:

1)设立目标。

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难度较大,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近期目标,是较为容易实现的,俗话说,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目标,就可以作为我们的近期目标。

2)分解目标。

无论是长远目标还是近期目标,基于行为惯性和感性因素的存在,为了实现目标,降低完成目标的难度,分解目标都是必要的步骤。将目标分为阶段性的小目标,类似游戏的进度条一样,小目标达成后就会推进进度条,直到完成目标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是感性人和理性人的综合体。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需要适时做出改变以适应,结合理性和感性,通过营造行为路径→激励大象→指挥骑象人这3个步骤,可以让改变变的简单,易操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823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