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豆瓣评分9.2《何以为家》,其实很多大人,都不懂怎么教孩子

豆瓣评分9.2《何以为家》,其实很多大人,都不懂怎么教孩子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一瞬间,会恨父母生了自己?

如果父母用言语辱骂或暴力虐待教育孩子,逼迫他们必须听话懂事,这样的家庭,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来自黎巴嫩的十二岁男孩赞恩回答了这个问题。

赞恩在他服刑的鲁米耶少年监狱里,向律师提出要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因为父母生下了他,却让他每天都活在地狱里。

他希望所有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们不要再生孩子了。

生男孩,就让他去打工补贴家用,生女孩,只要她长到十一二岁,来了初潮,就把她嫁出去,十几岁的少年犯和新娘,是这些孩子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噩梦。

赞恩的父母是不合格的,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和出气筒,任意把自己人生中的不如意都怪罪到孩子身上,甚至要求孩子做一个听话的人偶,走他们安排好的人生。

他们总有借口为自己开脱,于是无辜的孩子成为他们逃避责任的牺牲品。

“我真后悔生了你...”

一个是养不起孩子的父母,一个是要为父母的选择承担后果的孩子。

家本该是温暖的港湾,孩子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亲子关系本该是这世界上最紧密的关系之一,互相牵挂,彼此包容,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让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说明,我们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克服情感忽视带来的性格缺陷。



一、我们并不是在“足够好的”环境下成长的

武志红说,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1.被剥削的童年和被勒索的一生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要知道,孩子并不是作为一种肉体生命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生命而存在,如果让他在物质、道德和智力的穷困之中长大,那他永远都摆脱不了这些东西对他的束缚。

影片中的赞恩,出场时有多重身份,杂货铺搬运工、家庭保姆、“兑水”曲马多制造者、街边小贩、父母的出气筒等等,唯独少了个符合他年龄的身份——学生,他们一家只是黎巴嫩众多贫困家庭中的一个。

其实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并不要求父母是教育大师,影片中的赞恩之所以离家出走,是因为他意识到他永远不能从父母这里得到一点爱,他的父母把孩子们当做维持生活的工具,他们不关心孩子的想法,所以他们没有发现赞恩身上的变化。

前期的赞恩在家庭中充当“保护者”身份,他关心家里的所有人,把责任这两个字看得很重,他一直听话地为家人付出,保护妹妹、做兼职赚钱,就算父亲不同意他上学,也没有哭闹,他的改变,是从父亲要强行送走妹妹那里开始。

父母的防备,使得他无法带妹妹离开,“保护者”身份失去效用,他成了自大的失败者,在这种情况下,赞恩选择了逃避,这让他成为了家庭的“背叛者”。

赞恩的童年,是在来自父母的暴力、辱骂、殴打中度过的,他的父亲在与他对峙时说。

“没有人告诉该我怎么抚养孩子,我也是这样长大的。”



影片中的父亲,是掌握家中生杀大权的独裁者,面对孩子,他通常是冷漠而暴躁的,他会因为女儿萨哈的死而痛苦,但他释放痛苦的方式是迁怒,他把一切都归咎于他不幸的婚姻、不幸的生活,和让人操心的孩子,他的一生都被家庭套牢,无法脱身,而受他影响的赞恩变得暴躁易怒,最后因冲动,酿成了不可挽回的错果。

在别人家孩子能肆无忌惮对着父母撒娇时,赞恩已经学会不为他失去的童年哭泣,他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叛逆,但他同样的冲动和不理智,因为没有人教过他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家庭。

赞恩也有过阳光的一面,他曾以为自己能成为好人,受人爱戴,但是上帝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仍然活在现实的地狱里。


2.不称职的父母和习以为常的众人

不称职的父母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缺少安全感,他们会紧紧守住内心空虚的秘密,拼尽全力不去依赖别人,即使自己要付出巨大代价。

父母,即父亲和母亲,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的两个个体,就被称作父母。他们是这个新生命的父母,并且永远拥有着父母的身份。

在赞恩的成长过程中,本该在最关键时刻出现的父母,缺席了他所有需要父母的重要场景。

我们从小就会面临很多考试,升学需要考试,面试需要考试,评职称要考试,但可笑的是,成为父母,却不用经过考试,也似乎不需要什么培训,就能直接上岗。

学会如何为人父母,难道不重要吗?

不要依赖,这是赞恩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最有用的一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依赖父母,哪怕他们自己活得就像是寄生虫。

赞恩从小就知道,他不需要向父母分享他的成就、他的失败、困难或需求,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他决定要带妹妹萨哈逃走之前,做了很多准备,攒钱、藏食物,起的比任何人都早,他带着约纳斯独自生活时,懂得如何通过撒谎领救济粮、买曲马多兑水做生意赚钱,在法庭上跟父母对峙时,他做好被质问的准备,用事实说话,让父母无法开口为自己辩解。

我们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



破败的大楼、拥挤的住所、为生计发愁的人们,这种混乱的环境里,处于绝对弱势的孩子们,是整个家庭的大负担,他们从出生起,就担负了减少家庭负担的责任,让孩子去读书是不切实际的,读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增大家庭的开支,减少每天工作可以得到的报酬。

萨哈死在医院的门口,医院以她没有身份证明为理由,拒绝收治,赞恩也没有出生证明,所以被限制出行,赞恩家里的所有孩子都没有出生证明,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医疗保障,也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男孩长大赚钱养家,女孩长大就嫁人,每一对父母都是这样长大的,然后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

法庭对峙时,萨哈的丈夫说,在他的认知中,来了初潮的女人是可以结婚的,并且萨哈的母亲当年也是这个年纪出嫁,他们周围所有人都是这样,这才是悲剧的源头。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在惯性思维作用下,遵循老一辈人留下的经验,不管对错,不假思索地用来指导自己现在的生活,并且对这些经验坚信不疑,这就是盲目相信的后果。



二、你如何对待你的孩子,他就将怎样对待你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影片中赞恩的父母。

我认为作为父母,至少要这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可赞恩的父母不懂,他们对孩子实行的暴力打压教育,并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听话,他们与孩子唯一的情感连接是让孩子害怕的恐惧,他们专制又顽固,从不关注孩子的变化,在孩子表露出一点依赖时,他们会粗暴地打断。

赞恩的叛逆并不是天生的,他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与父母相处,大声质问、拒绝交流,他厌恶跟父母相处,在外面逗留的时间远比在家的时间要多,这给了他极大的自由,也让他感到非常孤独,离家出走是个冒险的决定,但赞恩没有犹豫,也不打算回来。

中国有句俗语叫“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被许多家长奉为圣经,不光身体力行,还大肆宣传,这种以服从为目的的教育,让父母成功地在孩子的精神上种下了恐惧和负罪的种子,在无形中,让孩子们失去了自信和自尊,也让他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最高潮部分是赞恩回家拿身份证明的那一段,母亲质问他为什么不回来,他低着头回答不用她管,被恼怒的母亲一把推到墙上,父亲粗暴的把一堆证明丢到他面前,并且把他推到了门口,警告他,如果想回来,就不要再胡闹,这不是他第一次在全家人面前被打,可他早已麻木。

赞恩始终认为害死自己妹妹的人是杂货铺老板阿萨德,但造成整个悲剧后果的,却不仅仅是个人。



对孩子无休止的责怪和打骂,是赞恩父母为自己排解愤怒和痛苦的方式,对家庭恐惧、因为妹妹萨哈的离去一直负疚的赞恩,把仇恨转移到阿萨德身上,他捅了他,却更怨恨生下了他和妹妹的父母,在听到母亲又一次怀孕,想给孩子取名萨哈时,他说再也不想看到她,还骂了她一句“畜生”,像他们曾经骂他那样。

其实孩子就像是一块小海绵,会吸收父母给予的所有东西,同时,孩子也是一块小镜子,会模仿父母所有的行为举止,他们会思考,也懂得分辨好坏,自私的父母教不出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学不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孩子的处境就永远不会比现在更好。



三、学会释放,而不是报复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因为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我希望大人们能听我说,我希望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我天天活在地狱里受着煎熬,就像我做梦都想吃的鸡肉一样...我本以为,我们会长大,长成个好人,但真主不想让我们变成这样,他要我们被人踩在脚下...”

赞恩在法庭上对着怀孕母亲说了一句。

“你肚子里的孩子会跟我一样。”

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时候,忘记和原谅,意味着假装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坦然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1.直面恐惧,说出真实的需求

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时你能坚守立场,那么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胜利。

影片的最后,赞恩说出了自己一直想要说的话。

他会抱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好,甚至让他觉得生活艰难,但他没有再隐瞒他一直很期待得到渴望许久的父爱和母爱这一事实,他太需要来自父母的肯定,并且迫切的想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对,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

跟父母的这次对峙,使赞恩直面内心巨大的恐惧——他害怕错的是自己,现在他知道,自己渴望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那些东西,以前得不到,以后依然得不到,但他不会再害怕了。


2.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不再用自我惩罚折磨自己

如果不能认清主要的责任方,你就会一辈子把这个重担背负在自己的肩膀上。

赞恩的父母,在他最无助时,将一家人无比糟糕的生活现状不加修饰地丢到他面前,并且告诉他,他们真的很后悔把他生下来。

如果你一直因此而责怪自己,你的内心就会永远充满耻辱和自我憎恶,你就会不停地惩罚自己。

赞恩在父母送走妹妹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消沉,他被迫看着妹妹离开,又被迫把约纳斯送到别人手上,他的负罪感让他一度想要逃离,他又回到了那个折磨他的家,最后在监狱里为他所做的一切赎罪。

家庭是孩子不能选择的,但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应该是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学习的部分,我们不该让这个年纪的孩子过早地,学会承担这些不该让孩子们去承担的责任,替大人们解决他们留下的麻烦。

赞恩是不幸的,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在这场与父母的对峙中,他成为主导,而父母第一次重视了他想说的话,或许他们依然不懂他,可他终于跳出了家庭的束缚,不再用负疚感来折磨自己。


结语:长大成人的我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更难将一些问题联系到父母身上,好父母偶尔也会辜负他们的孩子,完美的家庭也会存在情感忽视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被这些问题所影响,首先,我们不必将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也不必过分内疚,其次,我们要学会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才能从根本解决,最后,我们要学会用健康、平衡的方式来对待我们会产生的情绪,因为它会在这场持久战中,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何时该逃跑,何时该去战斗,什么值得我们去拼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4530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