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并无好坏之分,全看我们怎样去想。
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低自尊很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严重的情绪困扰。有时,哪怕我们的处境没那么糟糕,只要我们以一种消极的、自己折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感到相当痛苦。世事上,每当我们感到愤怒、内疚、焦虑、羞耻、受挫、怨恨或者忧郁,都是我们的认知使然——是我们关于某个情况的想法和观念使我们产生这种感受。
Sarah Edelman博士在《思维改变生活》中说:要想拥有健康的自尊,关键在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马修·迈凯伊和帕特里克·范宁的著作《自尊》中,描述了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之实质。 人生而有价值,你是天地万物中了不起的奇迹。你试图好好生活,这就使你跟其他人一样有价值。不论你是一个揭示癌症疗法的科研人员,还是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你都体会到了希望与恐惧,亲情与丧失,向往与失望。你观察了这个世界并且试图明白其中的奥妙。你处理了自己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你还经受了各种痛苦。这么多年以来,你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对付痛苦、改善心情,有的方法有用,有的方法却没用。这没关系,你只是在尝试好的生活。无论生活有多困难,你都在尝试好好生活。这就是你的价值,这就是你做为一个人的资格。
20岁的你也许会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30岁的时候你已经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40岁的时候你终于慢慢开始发现一个真相:原来他们的眼里根本没有你。很多时候,我们坚持改变自己,是因为希望成为别人;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是没有勇气成为更真实的自己;我们希望做自己的主人,是因为我们希望压抑展现真我的渴望以及渴望未被满足的苦闷。
几个世纪以前,一批哲学家(包括亚洲人、希腊人、罗马人等)发明了自我接纳方法。他们说,你可以建设性地选择永远拥有所谓的"无条件自我接纳"(USA),其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坚定地无条件接纳自己,并且保持这种接纳。
我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刚毕业上班的第一年,我的人生完全陷入低谷,甚至连我自己都相信我什么都做不好。事情是这样的,毕业的前半年我抽出来一个月去已经签好合同的单位实习,可能自学能力比较差,实习了一个月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正式上班之后,我们间接领导让所有实习的新人都做一个汇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我属于技术部门,一方面写的东西不好,另一方面写出来别人也看不懂。所以总体下来成绩很低,当时我们的间接领导在会上说了我几句。大概意思就是同样的时间别人进步都挺大,就我基本上没有啥变化,以后要更加努力了,否则让人看笑话之类的。
我的师父是科长,事后也说了我几句。当时的我好伤心,下班一个人在操场哭了一个多小时。感觉从实习到上班自己什么都不是,别人都有进步,都慢慢进入工作状态,就我自己一问三不知。后来我科长说在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负责一部分工作的同时又增加了另一个模块的工作。当时我拼了命的学习,争取做好每一个细节,半年之后我终于获得了直接和间接领导的认可,每个月的绩效在我们部门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到现在,八九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自卑到尘埃里的人变成了女强人。我不在唯唯诺诺,在意别人的看法,怕别人看不起,说我不行。不怕别人刁难,因为我专业、自信,各种问题都可以用我的知识储备去解决。遇到问题我有自己的应对策略,不受别人的干扰。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用这些年夜以继日的工作换来的——拼了命的学习,和专业有关的东西我都记下来,不懂的随时向老前辈请教。现在周围的同事,对我都是敬畏的,论专业,谁都没有我懂,我也自信自己可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看完思维改变生活之后,我无条件接纳所有的结果,不怨天也不尤人,不自责不指责,只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巨人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重要实践,以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接受我自己、我的存在、我的生命以及我的不完美。这很令人遗憾,不过,我仍然很好。认为自己状况不佳、没有价值的做法是愚蠢的,那会让人更容易犯错误。我很好,因为我认为自己很好。更准确地说,我是一个拥有许多优点和缺点的人,我应该对这些优缺点本身进行评价,而不是评价我这个人。
当我们不再批判和拒绝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再次遇见那个已经被忽略很久的真我,才能和自己的内在发生连接,才能获得最自然而不竭的生长动力。此时,改变的动机不再是对自身的不满和批判,而是为生活的热情寻找更好的出口,为天赋和价值寻求更好的实现。因为爱自己你希望做得更好,也因为爱自己你能享受成长的每一步,而不是以功利的目标实现作为开始爱自己的条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