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成年孩子沉迷玩手机和网络游戏现象,已成为当前教育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孩子因为沉溺网瘾而荒废学业,甚至造成家庭悲剧的事,时有发生。
如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这已经成为当前很多家长和老师无法逃避和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
笔者曾在悟空问答上回答过同样的问题,不少网友看了后,曾发来私信,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
该网友说,自己的孩子已进入初三,本身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近来开始沉迷玩手机。特别是这个因疫情而一再被推迟的“超长寒假”,学校老师为“停课不停学”而进行线上直播教学,孩子以学习为由,使得家长放松了对孩子持有手机的管控。孩子拿了手机,不上网课,经常玩手机到深夜。学习提不起精神,产生逃避学习的思想。家长既焦急又无奈:好声教育,孩子听不进去;强行收缴,又怕孩子出现意想不到的过激行为……
另外,还有一位网友电话笔者,也讲述了自己的苦恼:
孩子高三,马立面临高考。原本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全家望他今年高考能取个象样的大学。不料,近来也开始沉迷玩手机游戏,成天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哪也不去,即使三餐都不出门与父母共餐。至于学习,早已置于脑外。家人说也不听,打骂又不合适。真是束手无策……
其实,象以上两位家长所遇到的难题,还有很多家长也同样“中招”了,只是在程度上可能不一样罢了。
鉴于很多家长在面对和处理孩子“网瘾”问题上的苦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网瘾”的危害、成因及对策方面作个探讨,为家长们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提供一些启示。
一、沉溺于“网瘾”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令人堪忧。
网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
早在2016年,韩国发布了《精神健康综合对策》,其中,首次提出将游戏成瘾,与酒精成瘾、依赖性药品成瘾、互联网成瘾,以及赌博成瘾并列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五大疾病”,引人关注。
对于那些饱受“孩子沉迷网络”之苦的家长或老师而言,并不陌生小Z同学这样的状况:
小Z,某校初三学生。原本很有学习天赋,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承载着家长和老师很大的升学期望。但是,自进入初三以后,因不堪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逐步产生厌学、弃学的想法,开始迷上了网络游戏。
起初,还玩游戏还仅限于休息日,后来逐步发展到不去上学。为此,家长先是对他进行说服教育,无效后,也采取了打骂强制手段。但越强制,他就越抵制:家长拔网线,他便摔电脑;家长收缴他的手机,他就摔手机……
小Z已全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连父母和老师都不认识了:不仅学习上一塌糊涂,而且性格上变得自闭而暴躁,品行上也不如以前那么友好,精神上成天萎靡不振。不能不令人担忧!
总结多起案例,概括起来,沉迷网络可能会造成有以下六大危害:
1.猝死
长时间玩游戏会导致植物精神紊乱,从而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肠胃神经功能病、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视力下降
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盯住电脑会造成眼疲劳,甚至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3.辐射
在电脑面前辐射肯定少不得,长时间玩电脑辐射更加的严重。
4.抵抗力下降
长时间网友导致身体得不到锻炼,身体素质会有大幅度地下降,很容易生病,病了还不容易好。
5.幻想
沉迷网游的人常常在上班或者上课的时候脑子里都在幻想着游戏,甚至模仿游戏的暴力血腥画面。更严重的是常常把自己幻想成主角,整天活在虚拟的世界中。
6.饮食无规律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精神高度集中,伴随着血液加速、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有时在玩的兴头上就连吃饭、睡觉也忘了,致使过度疲劳。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仅给本身及家庭带来严重危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二、不同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也许各不一样,但是其满足“自我需求”的动机是相同的。
人的行为受到两种动机的驱使: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另一种是“自我接纳的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领头人卡
尔·罗杰斯
前文所提到的小Z,其实是笔者的一个学生。通过小Z这个案例,我试图弄清一个问题:
一个原本在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孩子,最终被“网游”改变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通过与小Z几次的交流谈话后,发现:
- 过去的“网游”体验是触发小Z后来沉迷网游的欲望诱因。在初三之前,也时不时有玩手机和游戏,只不过那时老师和家长管得严,不敢多玩。
- 进入初三后,日益严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是导致小Z沉迷网游的直接原因。据小Z讲述,初三后,考试很多,而考前老师会布置很多背记、训练的任务,感觉挺不住了。特别是每次考试后,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老师和父母追问原因,感觉自己升学无望。
- “既然升学无望,学习又有什么意义?不玩游戏,还能干什么?”,小Z的这个反问,恰好点出了玩网游的“内驱力”。
《欲望心理学》曾指出:
当我们无法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不妨从他最隐晦的心理层面入手,分析他最深层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弱点,而他最敏感的、最不为人知却又时刻在左右他行为的弱点,就是那些无法控制的需求。
其实,对于很多沉迷网游的孩子来说,并非他们不清楚沉迷网游的危害。问题是,当他们某些正常的内心需求得不到足够满足时,则会寻找“非正常”的途径来进行弥补。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诱惑驱使”或“欲望驱动”。
三、解决孩子网瘾“大难题”,成败在于父母这些“小细节”。
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沉迷网游”的孩子,注定就会被搞得“鸡犬不宁”:
老师无休止的电话、家访和发泄;家长的吼叫及相互指责;孩子的摔打和发泄……
家长的焦虑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应对和处理方式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1、应对孩子“网瘾”问题,与其“大张旗鼓”,不如“悄无声息”。
当今社会,对于孩子的“网瘾”已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不管你家长是否曾经经历过,但至少孩子已视其为“常事”。
家长的“大惊小怪”,会让孩子感觉家长很“out”而失去“教育”的资格。
另外,家长“小事化大”、到处张扬很容易造成对孩子自尊的伤害。
若想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家长的建议,必须要经过从“尊重孩子→受孩子尊重”的过程。
因此,当家长发觉孩子有“网瘾”后,先保持冷静心态,然后考虑对策。切忌劈头盖脸一通气火。
只有在家长心里被当作“小事”的事,孩子才会对事情的解决有信心。
比如,某家长在被告知孩子有“网瘾”后,他很冷静地找到孩子——
【 第一句话 】“孩子,这没什么!我相信我们能把这件事处理得很好。”
2、通过“细心陪伴”,努力让孩子将家长当成真正的“自己人”。
销售心理学中有句流行语:
要想让自己说的话更有说服力,只要想办法让对方把你视为“自己人”就行。
也许家长会说,孩子是父母生养长大的,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怎么就不将父母当“自己人”呢?
笔者只能说,从生理角度上讲确实如此。但从心理学意义上看,所谓“自己人”,与血缘与亲情并没有直接关系,它最重要的特性是内心的接纳与归宿感。
比如,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叛逆期的孩子时,常常感觉孩子根本听不进父母的教育,甚至与父母对着干。这种情况,往往是亲子间的心没融到一起,孩子对父母有戒心和抵触,感觉与父母不是“同路人”。诚然,孩子就不会视父母为“自己人“。
因此,作为父母,当孩子产生“网瘾”后,首当与孩子多沟通交流,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内心需求,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是与孩子站在一起面对困难的人。
【第二句话】“孩子,让我们一起聊聊或玩玩游戏,怎么样?”
3、挖掘孩子多元化兴趣,淡化孩子对“网瘾”的依赖性,别让孩子感感学习是生活的全部。
笔者通过对身边多个案例分析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与学习有直接关系:
一类是,因不堪学习重负而寻找情绪发泄(主要指原来学习还不错的孩子);
另一类是,因难耐学习无聊而寻找精神寄托(主要指基础差厌学的孩子)。
因此,对已“沉迷网络”的孩子,集中心思跟他们淡学习的重要性,不一定有成效。
家长不如暂且“放下”学习,先让孩子走出“网瘾”才是当务之急!
网瘾,就是孩子对网络产生依赖。让孩子戒除网瘾,实质上就是要逐步帮助孩子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缓解和消除孩子对网络的依赖性,最终让孩子从网络中逃离出来。
要达到这个目标,家长有意挖掘并关注孩子的其他兴趣和爱好点,显得尤其重要。
比如,笔者曾有一成功案例:
为了帮助一学生走出“网瘾”,笔者利用大量课余时间,主动去找该学生聊天,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去找他陪我打篮球;找他去校外散步……大约经历了半个月时间,该学生已基本遗忘了网游。
其实,笔者也曾沉迷过网络象棋游戏,最严重时,连续熬通宵。当时,我也清楚这很不好,影响身体和工作,但就是生活无聊,抵制不住那点诱惑,游戏程序不知卸了多少回,又装上。后来,我强制自己去跟一同事学钓鱼,才算将“网络下象棋”的瘾给戒了。
因此,家长为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应花点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干些学习以外的事,为孩子找到新的生活乐趣。
【第三句话】“孩子,今天想怎么玩?“
总结语
沉迷游戏的危害不在于“游戏”,而来自于“沉迷”。
——摘自《人民日报》文章《防的是沉迷而非网游》
任何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都有着他自身的原因和过程。孩子最终走到这一步,很多情况与我们家长脱不了干系。同样,要帮助孩子走出“网瘾”,关键还需我们家长伸出双手。这双手,伸出去,不是拍打下去,而是拉上来。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