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考研早知道,多点干货少点套路,诸君早上岸。
今天是2020年4月14日,四月中旬的第4天;也是4月中旬的第2个工作日。按照之前教育部通知的4月中旬公布国家线,或许意味着,这周内就要出国家线了。网传的近些天教育部高层开会,虽然没有官方证实,但也是合情合理。
但是就在昨天教育部发了一则名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暂停恢复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的通知》,不过分解读的话可以理解成各类院校的春季运动会取消,但是如果我们大胆的预测——是不是意味着,线下复试的彻底的"凉凉";更有甚者"复试的取消"。
这是主观的臆测,自然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参考。笔者昨天发的文章《继续"难产"的国家线,消耗的不仅仅是考生的耐心》在网上也算有些互动;几方面的声音,我都可以理解。
焦急的等待着国家线的一类"一个在电脑上可以运作的分数,有这么难吗?折磨人。""在煎熬中等待。""有这么难吗?"
也有希望复试取消"支持取消复试""你就不能取消复试吗?""赶紧出,不行就取消"。
还有一类理性的朋友"考的好,排名靠前没啥必要等复试;等国家线的基本都是在等调剂。"
最后一类朋友就是家长朋友"早点出国家线吧,让孩子们,该读书的读书,分不够的就好好找工作,孩子和家长都煎熬""我跟孩子上火,国家线迟迟不出,刚出分数的时候兴奋了几天,学习,准备复试,这几天开始玩了,不学习,生气""希望闺女今年考研成功"。
不同的评论的背后,都有一颗不同的心情。但是,好像焦虑和烦躁占据了上风,我们考研或者说孩子考研,还没有成功现在有不好的心情;也许会引起不好的结果。
考研党怎么和家长和解?小编给出几个建议:
第一、正确的认识
我们的家长对于我们以前、现在和将来的生活都将有极大的影响力。考研的人大多数已然成年,但是我们依然受到家长的影响,这个影响全面而深远,包括生活、学习等等诸多的方面的影响。
一定意义上,我们时常有一种渴望,从内心我们渴望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种渴望来自于"内在小孩"——他仿佛眼巴巴的看着父亲,急切的渴望他的鼓励。
可在现实的生活里;考研人也许收到了太多的打击,本就遍体鳞伤,父母给的更多的是期待和要求。他们希望我们成长、独立;优秀、甚至完美。
矛盾就这样产生,产生之后呢?我们需要理解,正确的认知这样的一种矛盾。只有知道了这样的一种矛盾机理,我们才可以有下一步的解决方法。
第二、自我关怀
我们是谁?我们是20出头的年轻人,我们第一次成年,我们第一次当别人的儿子,我们活的也许并不容易。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内心接受自己,我们可以和我们内心沟通。我们渴望的鼓励,渴望的关怀,我们首先要自己给自己。
我们学会接受我们的情绪,无论是难过、悲伤、愧疚、愤怒,都选择接受,我们允许他们在我们的身体里流淌,找一个空旷的草地,或者趴在床上;深呼吸或者想哭就哭。
第三、学会宽恕
宽恕或者理解对方,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你的父母;去想想他们的立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呢?
我们也许理解不了,因为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在的环境都不一样;他们也不一定可以理解我们。想起网络上的一句俗语:所有的设身处地,都是骗人的,没有人可以真正的理解别人的痛苦。
这句话有它的道理,我们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情,我们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可以做的是一种宽恕,不去生气。
当然,也并不能说他们错了,生活中的题目并不是考试,几乎没有对错;只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和解的方式而已。
最后一点、沟通
可以试着去谈一谈,但是谈的前提是;彼此都做好了上述的三点,第一认识到自己和父母的矛盾机制、第二自己的情绪发泄的差不多了、大三就是相互理解。
如果没有做好前面三点,或者说只有一人做好了前面三点,这样的沟通对于在彼此上火的父子或者母子和解帮助不大。
考研人可以选择和父母分享这样的一篇小文章,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好好沟通。
生活还在继续,考研的国家线还没有落地;我们还是需要继续准备。
你若花开,蝴蝶自来。
题外话:小编希望所有的考生都能上岸,所有的考生都可以没有焦虑;考研辛苦,准备考研复试更加的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备更是痛苦。但是,我们选择相信自己;我们选择,努力就够了,剩下的交给天意。
家长朋友,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给我极大的鼓励;也希望你们能给孩子充分的理解,疫情之下、生活不易。
考研党,愿星月不负前行的路人。
编辑:cc小宋学长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cc注会,有任何问题欢迎评论。原创不易,点个赞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