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朝统治时期很多地方的百姓穷困潦倒,尤其是清朝末年统治没落,西方列强不断蚕食,在我泱泱华夏建立殖民地。几次大战将清政府击溃,无能统治者割地赔款,百姓生活更加艰难。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是令无数的国民失望、唾骂。
罗芳伯
很多人以为中国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败落,实际上18世纪后期中国就已经陷入了危机。百姓为了生存开始下南洋谋生,尤其是临近沿海的广东、福建的等省份,纷纷下海经商从事贸易发展,罗芳伯就是其中一人。当时他只是人潮中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他却靠着自己的满腔热血步步壮大,甚至在海外建立兰芳共和国,兰芳国面积可不小,足足有台湾的二十倍。
一、谋求发展、远渡南洋
罗芳伯家境并不好,世代务农为生,不过在劳作之余却酷爱读书增长见识。只不过在那个年代能考中功名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手,几次考试未中,罗芳伯内心忧虑。加上天灾人祸收成并不好,为了维持生计只能跟随大队人马下南洋讨生活,然而这次下海改变了他的一生。
走出国门哪有那么容易,清朝实行海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私自出海者会遭到重大惩罚。这是一条看不到未来的艰难路程,为此罗方伯几经辗转托人带着自己到访西婆罗洲。让他惊喜的是当地的民众虽然生活也不富裕,可是远离战乱,足以自给自足。罗芳伯犹如发现了天堂,只不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这里又有大大小小的势力划分。
罗芳伯自信自己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想要将当地的华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建立兰芳公司,他把当地的华人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兰芳公司成立之后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华人加入让兰芳公司成了的当地的中国城,甚至很多原著居民也来寻求兰芳公司庇护。
兰芳共和国
当时从事贸易事业并不太平,欧洲人经常骚扰,为此华人组建团练担任安保,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罗芳伯的兰芳公司。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帮助,罗方伯干脆在海外成立了兰芳共和国,并且统一国家制服,占地面积更是台湾的20倍之多,不过在成立之初坚持向清朝纳贡,寻求清朝庇护,鼎盛时期兰芳共和国控制着南洋大部分商船往来。
二、不忘根基、渴望回国
罗芳伯一直都以清朝子民自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基。兰芳共和国按照中国的传统以1770年为元年,同时吸收西方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国之大事皆众咨议”,大小事务民众都有权参与。
兰芳共和国先后经历十几位领导人,他们帮助当地民族改进生产,吸纳各国下海贸易人群,使得领土版图不断扩大。有了一定基础之后,罗芳伯曾多次向清政府表达归顺思想。然而在清朝统治者眼中,他们都是叛逃者,已经被大清遗弃,因此并不同意。
兰芳共和国
后来随着清政府日渐衰落,更加没有精力来管辖兰芳共和国。至于为何坚持向清政府称臣,是因为在国内罗芳伯深受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大清子民,虽然如今成了一方霸主,如果是自立为王无异于背叛国家。难免会引来清政府追责,因此不敢称王。出人意料的是在封建思想的荼毒下,兰芳共和国却借助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制定了完整的行政、立法制度,要比腐朽的清政府更为先进。
三、实力不济、被迫灭国
1884年,荷兰侵略者入侵兰芳共和国,双方实力差距实在太大,荷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全面占领了兰芳,然而考虑到清政府会出面,并没有对外公布。直到清政府灭亡之后,荷兰人才公开表示全面占领兰芳。
兰芳共和国昙花一现,仅有百年历史,然而从这个小国身上却看见了比晚清政府更为先进的统治手段。18世纪就开始推行共和体制比美国还要早,不过由于史料缺乏,并不能直接表明国内推行自由平等。兰芳共和国灭亡之后,领土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瓜分。在下南洋的热潮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华人团体,除了兰芳共和国以外,还有各种各这样的王国,只不过他们都在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下灭亡罢了。
参考资料:
《义和团档案史料》
《清史编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9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