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你的"意识木偶",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家长先学会尊重
经常会听到家长责怪孩子不听话,抱怨孩子这事那事没干好,指责孩子学习成绩没考好,等等。
通常孩子会有三种表现:有的孩子会压抑自己,表面上去服从,是众人心目中的"乖孩子";有的孩子会公开反抗,叛逆,人们心目中的"坏孩子";还有一部分孩子,内心真正有成长的动力,会和父母心灵相通,彼此有商量,有尊重,没有间隙,他们是具有理性思考光辉的孩子。
有些家长说,"孩子要是听话就好了""孩子总是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不知道我们是为了他好"!
像这样的抱怨声真的是太多了,也许这就是你,或者就是你身边的人,甚至是我,都会有这样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一些家长想要控制孩子呢?
1.家长总是想当然的"为你好"
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父母的控制欲和那句为你好。有个答案说道过,其实不止父母,几乎每个人都有控制欲,他说的是对的,我自己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都想来替你决定自己的未来,剥夺你的选择权,替你做决策。这其实本不是正常的,但在一个大家都不正常的社会,不正常也就成了正常。为什么不正常,因为这种状态没有达到心智成熟,没有真正独立,没有自我人格。
2.家长不承认自己的控制欲
几乎所有人都不敢承认,甚至只要一谈起就特别抵触,和当年谈性色变一样,中国人99%都有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或者说心理疾病。之前那本本禁的书《巨婴国》说道过,中国人、中国这个民族的心理年龄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特别低的阶段。这是对的,因为全中国有多少人会去看心理医生大家都清楚,群体的压力下,没有人敢承认自己心里有问题,怕遭人侧目,中国父母更是不重视,说的是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
网上看到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一个出柜的孩子,被父母阻止,逼迫自己的孩子交钱,要六七十万,才肯放手,答应不去孩子公司闹事。
这是个特别极端的例子,也恰巧更能反映客观事实。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孩子往往生活压力更大,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畏首畏尾,容易缺乏创造力,更难有所成就。
那么家长的控制欲对孩子有什么坏处呢?
1.过度自我批判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为孩子定制过高的标准,「望子成龙」给孩子带来的则是巨大的压力。家长们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追求卓越」,但孩子发展的结果却是「避免失败」。新加坡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从小受控制过度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虑、抑郁的风险。
2.无法对自己负责
父母以爱的名义一味地反对孩子自治,认为自己的要求和指导是为孩子提供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长期在家长的控制下成长的孩子,会很难发展出自治。从小到大一直是遵从父母的要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也很难有决断力。
3.性格变得胆小怕事,性格孤僻。
在意见和行为上不敢逾越妈妈管辖之外的雷池。以后面对新的交际,也不敢于表达自我,压抑久了的话,容易产生极端性格。而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突然地情绪暴躁,突然地因为小事而大哭大闹,必然是要受批评的。因为情绪控制不好,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至少是对一个人自由发展十分有害的。
那么我们如何教育,才能对孩子有利?
罗森塔尔效应证明,对孩子进行赞扬式教育更容易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他们往往比别的孩子更加自信,更有主见,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1.放下包袱
父母试着放下自己的包袱,放弃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 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大胆地试,不要因为他们做不好、易出错误就越殂代疱,更不能因为他们一个天真的想法犯了错就横加指责、直接干预。
只要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就应该允许并鼓励他们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培养起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自信,并拥有更强大的内心。
2.给孩子自由
让孩子自己选择他喜欢做的事情,后果让孩子来承担,当然前提是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
孩子的错误分两类: 一种是原则性错误,孩子无力承担后果的,父母必须立即纠正的,要帮助孩子守住道德和安全底线;另一种则是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的,如:如何适应环境、应对困难等,对于这类,父母应该给孩子勇气去尝试、体验并克服。
3.多鼓励,才能让孩子更强大
孩子考了好成绩的时候,得了奖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表扬呢?
因为孩子的行为符合了我们的预期,让我们觉得省心,带来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们觉得很开心。
可是一旦孩子没有符合我们的预期,便会责备,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为了不受到批评,会一直避开自己不擅长或者不会的事情,被父母的表扬绑架,或者输不起,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无法面对困难。
而如果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我们能对他们说:谢谢你让我觉得很开心,我觉得你过去一个月真的很努力,有努力就有收获,继续加油哦~
控制孩子或任何他人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你无法真正掌控一个人。作为家长,同时也是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第一,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第二,帮助孩子锻炼所需的能力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带着这样的认知,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名理性兼具智慧的家长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