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一部近代兵法,成为国共双方的教材

"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一部近代兵法,成为国共双方的教材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百姓流离,国家残破。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起来奔走呼号,上下求索,以求国家复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清末蔡锷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他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写下了《曾胡治兵语录》一书,其中提到“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一,蔡锷其人

蔡锷,湖南宝庆人(今邵阳)。1882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裁缝之家,后来考中秀才, 维新变法时,少年的他在长沙时务学堂受到梁启超的教导,后来去日本学习商业,最后看到列强的欺压,跟鲁迅一样,换了专业,改学军事,以剑卫国,回国后在各省的军校里做教官。1911年春,蔡锷被云贵总督李经羲调到昆明做协统(旅长),期间编写了这部《曾胡治兵语录》。因为师生之谊,后来梁启超还给这书作了序。

辛亥革命中,云南的新军也响应,蔡锷作为新军协统,成为这次起义的总指挥,出于对李经羲知遇之恩的报答,他保证了李经羲的安全。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以后,调蔡锷进京,后来蔡锷秘密南下,在袁世凯称帝时发起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成为护国元勋,可惜蔡锷得了重病,在护国战争胜利后去日本冶疗,同年病逝,年仅34岁。

二,《曾胡治兵语录》其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十二章,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可以看得出来,除了最后两章是具体用兵之法,前面十章都是治军之法。

曾胡二人,即近代的曾国藩,胡林翼二人,两人是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将领,被称为中兴名臣,对于治军作战,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蔡锷从两人的书信,文件,奏折中选录了大量的精彩内容,并且在每章后面,根据当时的形势,做了自己的点评和发挥。

三,《曾胡治兵语录》的经典名言

兵易募而将难求。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材不外智勇二字。(将材)

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古之治兵,先求将而后选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并不择将。譬之振衣者,不提其领而挚其纲,是棼之也,将自毙矣。(用人)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蔡按:右列各节,语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节之不振也。今日时局之危殆,祸机之剧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尚志)

悬军深入而无后继,是用兵大忌。

蔡按:曾、胡之论兵,极主主客之说。(兵机)

用兵以渡水为最难。不特渡长江大河为难,即偶渡渐车之水,丈二之沟,亦须再三审慎,恐其半渡而击。背水无归,败兵争舟,人马践溺,种种皆兵家所忌。(战守)

四,《曾胡治兵语录》的传播

1917年,在蔡锷逝世的第二年,梁启超将《曾胡治兵语录》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梁启超在序言中高度赞扬了蔡锷本人的精神和功业,并指出从这本书可以看出蔡锷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松坡既死于国事,越一年,国人刊其遗著《曾胡治兵语录》行于世。世知松坡之事功,读此书,可以知其事功所由来矣。自古圣贤豪杰,初未尝求见事功于当世也。惟其精神积于中,著于外,世人见之,以为事功耳。阅世以后,事功或已磨灭,而精神不敝。传之后世,遭际时会,此精神复现为事功焉。

1924年,蒋介石在办黄埔军校时,选用了《曾胡治兵语录》作为教材,并且亲自写了序言,还增加了一章《治心》,又加了一些左宗棠的语录。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出版。这本书对当时国共双方的将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的人们读来,也是不无启发与收获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142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