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育儿经#
你家的宝宝是不是总把东西乱丢乱放,每次都找不到。房间每天就像垃圾堆一样,写作业也不用心,马马虎虎,考试时粗心大意。每当看到孩子这些表现,是不是特别头疼特别苦恼?但有的孩子会把东西放回原处,一天下来都整洁有序,很多家长肯定为此困扰了很久。
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特有的发育敏感期,比如吃饭时每个人都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上;玩具玩完一定要放回原处;穿衣服一定要先穿上衣,在穿裤子,然后袜子,顺序错了就要脱下来重新穿......你的宝宝是不是有这些"不可理喻"的表现?其实,这就是宝宝进入了秩序的敏感期。
1、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基石,失去秩序的世界将会杂乱无章,人们将会如同生活在野蛮社会。
秩序充斥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遵守红绿灯是遵守秩序、购买物品先付钱是遵守秩序、每天按时上班上学是遵守秩序,因此家长们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教会他规矩、秩序,才能让他更适应社会。
而秩序敏感期往往会出现在孩子两岁之后,家长会发现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此之前的孩子往往像父母的小尾巴,追随着爸爸妈妈,并完全听从父母的命令。
但是进入秩序敏感期后,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应该遵守的秩序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因此如果有人打破他的秩序,他也会变得很生气,即便这个人是爸爸妈妈也不例外。
孩子在这一时期有何表现?
变得吹毛求疵,秩序被打破就会哭闹。
因为秩序被打破而做出激烈反应就是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比如穿衣服的顺序不对、看到别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孩子会哭闹着要求秩序恢复,一旦父母满足了他的秩序要求,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
常常说不,为了维护秩序开始拒绝。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常说的就是"不要",父母或许会觉得有些头疼,因为要花更多时间哄孩子。其实孩子是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秩序才拒绝父母的,同时这也象征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强大。
秩序敏感期被破坏的孩子,成长不易
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其实孩子对秩序敏感是件好事,这至少代表了孩子拥有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如果这时候家长觉得厌烦从而阻止孩子的规则,这似乎是在告诉孩子"所有的规则和秩序都不重要",那么大家今后再想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就会难很多。
缺乏安全感,对性格发展有负面影响。
父母打破孩子的秩序感,还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影响,生活在缺乏秩序感的环境中,孩子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正确对待他,那么他也很可能成长为没有规矩、没有道德的孩子。
不过,很多家长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等到孩子长大以后觉得孩子为什么做什么事情都完全没有秩序。
秩序敏感期,父母该怎么做?
理解孩子的行为,满足他的要求。
不指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更不要觉得孩子遵守秩序是吹毛求疵。家长们应该转变观念,把这当作一件好事,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是不听话,而是有些固执而已,这也象征着他将来能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还可以叫孩子做自所能及的家务。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秩序特别敏感,所以家长们也可以多教给孩子一些规则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有的孩子就在秩序敏感期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
秩序敏感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决定了孩子将来会不会遵守规则、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做出破坏孩子秩序感的行为,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并培养他懂规矩更重要。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多锻炼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包办,适当的给孩子锻炼机会,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扫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学习学习绘本,里面主要是针对3-6岁孩子,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
里面包括我国传统的礼仪、思想、自信心等教育方式,孩子天生对图画感兴趣,家长在旁边引导,孩子自然养成了好习惯,也为幼儿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2-8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准备一些认知类、行为习惯类、情绪处理、入园小故事类的绘本,还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在3岁之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做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做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7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