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很多父母由于时间本身的拉长和家庭时间的整体呈块状,也确实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多了很多可以进行系统思考的机会。之前成人们大多只能奔波于生活的世界中,很少有心情或者时间来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但这个假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可以宅在家里去自由地在思想精神世界里放任遨游。
很高兴看到的是不光成人们可以主动地进入到思考的状态,就连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够在完成作业,玩耍累了之后静静地坐在那里开始“胡思乱想”了,比如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状态等。从教育角度讲,其实孩子们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是真的需要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的。不过还有很多已经上了高中的孩子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甚至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重要问题,这是比较可惜的。不过只要在高考前夕能够想清楚也是可以弥补遗憾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孩子适当的年龄引导其树立理想呢?
我们先不从理论层面来论述这个问题,而是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感受下没有理想支撑的孩子到底会面对什么吧。我们知道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四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认知、性格、活动等是存在很大本质上的不同的。但这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特别连贯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中某个方面发展的缺失都会导致后续成长中有极大可能出现相应的问题。
但事实上大部分父母的水平只能应付简单的学业方面的问题,至于其它涉及面较广的但又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要完成的成长目标是无法系统执行的。而且即使在学业方面很多父母也都因自身教育背景而止步于中学前夕,除了那些父母本身就是中学科任老师或者曾经就有学霸级别的学历背景的父母是能够在孩子一路的学业上持续发力的,但也毕竟是少数,那么能够全方位对于孩子的教育产生一个影响作用的父母就更是稀有了。
在这种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多重营养的情况下,事实上又无法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到时,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就开始显现了,比如对于学习的兴趣丧失,对于未来的迷茫,对于当下生活的不满意情绪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供与需的巨大不对等父母们是无法及时认知到的,但作为孩子本身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波动的。除了学习本身,他们的小脑袋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想象着很多其它的事情,比如未来是什么样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未来自己会做什么,现在看到的世界会一直持续吗,战争还会发生吗等等,简直是天马行空,无所不涉。
那么我们担心的问题就来了,当孩子们大脑中出现了很多不由自主的想法时,父母是否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并且探寻到他们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又如何对于这些想法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呢?很多父母会反驳说,孩子的那些就是在胡思乱想,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其实不然。因为很多研究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情绪相对压抑的家庭时,胡思乱想的成分中更多的是偏向于行恶的内容的,而在重复的胡思乱想之后有可能形成意识指引下的重复性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真正表现出那些恶的行为,但到了那个时候一切也都晚了。
所以我们希望父母们能够更关注于孩子的内部世界和不同年龄段大脑中的那些胡思乱想,而不止是单单能看到孩子外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内容,那么那些从小就能走进孩子内心,并且经常性地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思想上的深度沟通的父母其实已经站在了一定的教育高度,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孩子后续有可能偏离人生正确轨道的危险系数。
那么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小引导孩子树立理想,唤起梦想。没有什么是比一开始就为个体生命注入健康向上的新鲜活水来得更直接更有效果了,而如果想要再给已经被污染的容器里换净水却是非常困难的,伟大的理想,健康的梦想就是这样的净水活水。
在引导孩子树立理想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最迟什么时候就必须要正式和孩子讨论关于理想的问题?
虽然说对于幼儿期的孩子们,父母会通过与其共读绘本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但根据个体大脑发育的规律,大部分孩子们要到9、10岁左右才能从具象思维为主而转化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理想本身就属于抽象意义词语的范畴,所以最迟我们需要在这个年龄和孩子深入地探讨下关于理想的话题,也需要同步明确他们的理想具体是什么。
那么对于那些已经错过了这个年龄段还没有树立理想的孩子们,最好是能够在高考之前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从高考以及报专业、报学校整个一个系统来思考的话,个体对于理想的认知和想象是会很大程度上帮到孩子的,无论是从学习的动力,努力的方向程度等高考前夕的具体问题,还是后期对于专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都会避免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迷茫无助和大脑思维的概念缺乏。
2、父母需要知道孩子们具体的理想内容是会发生阶段性变化的
有些父母会有这样的思想:自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过早去播这样的种子,而且因为孩子的心性不定又会变来变去,所以等孩子大点儿再说吧,这种猜测的自以为是的想法是要不得的。就好比说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习惯养成、礼貌用语等反正进入学校以后也会被老师系统地教会,那何必要在家庭中依赖父母过早地引导孩子呢是一个道理。因为除了知识传授以外的其它内容想要孩子习得真的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更不能单纯地认为可以完全依靠学校教育体系来完成,这简直是最大的教育骗局。
那关于理想进入小学后也会作为主题来进行学习,但我们是无法保证孩子们能够通过一两次课、一两次活动就认知清楚、深入内心的。所以我们一直建议父母不能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教育,不能把孩子是否能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品学兼优、知书达理的合格社会人的美好愿望全部寄托在学校身上。一方面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承担起全面教育的事实执行,另一方面即使校方做不到,家庭也没办法进行追责和补救。所以我们再次提醒父母,孩子的教育一定一定不能完全依靠学校,主动权应该把握在家庭自己手里。
所以即使我们知道有些内容学校教育会涉猎,即使我们知道很多事物是在持续变化中的,但还是希望我们的父母能够作为孩子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力量发挥应有的关键作用。没有任何人能够像父母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人能够比得上父母的无私付出。
当孩子还在幼龄,我们已经可以从绘本的大量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汉字中引导孩子了解世界的善恶美丑;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带孩子亲眼看到这个世界,了解人类以及职业问题;当孩子进入到中学阶段,在他们拥有了一定复杂思维和基础知识之后,我们也同样可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这个社会,一个国家,某些群体了。
在这三个了解的过程中,就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借用各种媒介来对于我们人类自身、这个世界和整个社会有个逐步提升的认知和思考。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才有可能生发出足量的积极情感、积极思想、积极力量,也才会在不断变化的理想树立中最终找到那个想要终其一生为之拼搏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是个漫长求知探索纠偏的过程,但一定是从儿时童话故事中的善恶演变来的。
3、对于孩子的理想,父母的态度要适当注意
其实我们发现在孩子6岁前大部分都表达过自己的理想或者梦想,比如想要成为看过的某部动画电影中的英雄,比如想要得到绘本故事中某件具有超级能力的物件,还比如出于爱的本能受不了小动物们受伤,父母受伤痛苦等想要发明个什么东西等等。这些就是他们最初的理想,无论他们的理想具体是什么内容,只要背后透露着他们的善良、可爱、同情心等正面的情感和心理,父母就不应该瞧不上、笑话、开玩笑等,因为伟大的理想都植根于个体心灵中那颗善良充满爱的种子的发芽壮大。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们的想法不切实际,或者在现在看来是无法实现的就让孩子闭嘴,停止想象,停止表达,或者表示出不屑的神情,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到孩子的积极情感。所以只要是正向的就一定要给予肯定、鼓励和绝对的信任。
父母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将理想最终变成现实呢?
这个问题的难度要比帮助孩子寻找理想的难度大多了,也更为复杂。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理想是孩子的,实施主体也应该是孩子,父母或者其他成人的角色只限于启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而已。比如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对于终极理想可能需要分阶段努力,那么为了保证最后能够实现,就需要分阶段制定目标,当把大的内容通过分割切块的方式变成小的就会相对比较容易实施。所以先帮助孩子尽可能分成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目标。在孩子看来理想会变得更为具象、实际、可操作,感觉上难度也会降低不少,也就有更多的信心了。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启发孩子了解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来为自己的目标实现提供更多便利,这个也仅限于讨论,具体执行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做的,父母一定不能替代,而且这项能力其实在未来的人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在执行层面的方法上,父母也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方法使用,尽可能参与到他们的试错和复盘中来,以便能够发现他们的卡壳之处,方便对其进行点拨。
结语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父母能够在卡壳处给出适时的点拨,在孩子们受到挫折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这已经足够了,与此同时,父母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如何放手。不论是像理想这样抽象的精神内核的建立,还是其它外显的能力构成要件,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时刻处于主体地位、自发状态,这样才是最好的成长状态,如果一切都要依靠外部力量的生拉硬拽,那么亲子双方都会失去生命中本来该有的丰富色彩和精彩时刻,也会产生更多的情感矛盾等。其实当父母自己能够处于一种追求生命绽放、内在圆融的状态时,孩子的一切也会随之朝着向善、向美、向真的方向去成长的,伟大的理想也会自然产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6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