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余华
写于1993年的《活着》是余华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作家网评为“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中国作家”、“中国的狄更斯”。小说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富贵的一生,讲述了在时代洪流下富贵式底层小人物的人生悲苦。不是生活,不是苟且,就是活着。
《活着》简单来说,富贵只是时代洪流下一位很普通的农民,但生活的磨难将他打造成一名斗士,历经无数命运的打击,他依然乐观地活着。
小说以《活着》为主题点,深刻讲述了农村人富贵的悲惨的人生遭遇。那我就以“活着本身”的角度解读《活着》的背后:勇于面对苦难,才是真实“活着“的意义。
01、【活着就是不断隐忍】:解读富贵命途多舛的悲剧人生,是大时代背景所赋予,在压倒一切的背后,是一种对命运的释然。
《活着》里的富贵出生于地主之家,是一个典型的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不仅赌光了祖宗家业,一贫如洗。最后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他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这种面对大悲大难依旧坚强的活着,忍受命运的安排,是那个家庭和大时代所赋予的。
余华说:“‘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富甲一方的富公子,放荡不羁、嗜赌成性,最终沦为佃户,聊以度日。从他家道衰败、气死父亲,悲惨的命运便接踵而来,在以后的时光每隔几年福贵总是经历失去至亲的痛苦与折磨。
气死父亲不说,母亲也相继患病去世,自己的儿子后来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之后不久妻子也因病去世。最后他的女婿、外孙馒头也离他而去。最终,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并不提倡过度的隐忍行为展示给别人看,久而久之会给予一种“什么都可以妥协”以及“人善被人欺”的感觉。这是种很微妙的心理,人在看到别人的性格缺陷,就会在潜意识里做出相对应的针对性行为,比如说顺从、忍受。
小说中的主人公富贵就是这样一直在忍受着命运对他的煎熬,从开始到结尾富贵依旧坚强的活着。
在我们大家看来,福贵的一生横竖都是凄凄惨惨的悲剧式存在。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饱受命运的折磨。但是富贵没有因此而颓废,反而更加的坦然。面对人生的离奇的变故他无可奈何,可依然能够平静地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文坛巨星史铁生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存在吗?”
可以说史铁生的一生大多数都是在于病魔的斗争中度过,提起生病一事,他甚至自嘲:“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有好多次,他都是在鬼门关徘徊。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事迹感动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的确,命运有时难以掌控,无法抗拒,但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平静地接受,以宽广的姿态去面对一切苦难,并勇敢的活下去。
命运我们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可以用坚韧的姿态过好人生的长度。在黑色的世界里隐忍的活着,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自己点亮一盏路灯,即便微弱无光,也要活着。
02、【活着就要懂得珍惜】:活着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者说是“向死而生”。
我们的生命,以出生为起点,死亡为终点。每个人都在一遍遍的重复着这条路,这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方式。
虽然,余华自己也强调过不是有意用死来表达活着。可细细体会,这种悲剧色彩品到尽头却是一种释然,对于富贵而言也是一种修行。
余华说:“在旁人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涩煎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我们看到的福贵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不幸,不断遭受命运的打击,亲人的离去,但福贵在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经历里也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她一开始就娶了漂亮的富家小家家珍,无论他如何落魄,媳妇家珍都是不离不弃,替他侍奉母亲、照顾孩子,和他一起下地干活,任劳任怨。最艰难的日子里彼此依偎取暖,相信那时的富贵肯定是幸福的。
当福贵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活着回来一家人团聚,他的内心无比的温暖,这时他也是幸福的。女儿凤霞因病变成了哑巴,但是聪明懂事,女儿出嫁时他们高兴地合不拢嘴,后来他天天跑到城里看望女儿,那时的他也是幸福的。
富贵说:“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说道:“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边,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给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在我看来,纵观富贵的一生他活的知足又真实,也可以说晚年的福贵活的更加通透,活得平静又豁达。这部小说传达给读者最重要的精神。我们应该活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看法中。富贵的一生艰难困苦,饱受磨难,可富贵还是坚强的活着。富贵告诉大家,他幸福过,他有过最好的老婆,最爱的孩子,给予他们希望的女婿。活着的意义在于经历,在于忍受,在于从平凡苦难的生活流沙中淘出幸福的点点黄金。
2006年上映的电影《剃头匠》的主人公敬大爷,把每一天都当做是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身边的那些老主顾们面对死亡留恋不舍。可是只有他一直真实的活着,真实的面对并且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九十三岁的敬大爷,从始至终孤身一人,每天骑着三轮车去给老主顾们理发,他的顾客也都是老人了,不知道哪一天,当他敲开顾客家的门,却被告知他们已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敬大爷最大的愿望是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他亲手为自己准备了最后一场送别。面对死亡他平静坦然。
敬大爷和富贵一个用坦然平静的心态去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一个用自己的坚强毅力去努力的活着。他们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的生活,只是我们看到了鲜为人知的一面,他们内心的伤痛我们谁也无法真正的去体会。
生活从来都是一个人的独舞,所以未尝他人的人生,就不要轻易揣测他人的生活。所以无论生活多么的暗淡无光,总会有一缕阳光,一丝温暖,它足以照亮你前行的路。
03、【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凯鲁亚克说过:“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
- 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 福贵说:“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对于福贵来说活着最好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当一个人尝尽人间一切苦难后,依旧可以坦然乐观地活下去,说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就像余华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与尊重。至于命运,如果你使劲浑身解数依旧无法战胜、超越它,那就选择接受它,接受它带给你的一切不完美。“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便是作者余华笔下最真实的《活着》。
活着真好,活着就是一切。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迅速席卷全球,并且夺走了太多无辜的鲜活生命。疫情之下,焉有完卵,在这次疫情战疫中,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生命的流逝,无论是谁,在灾难面前生命总会显得不堪一击。
就在昨天我们再一次听到了噩耗,山东援鄂医疗队护士张静静在返回隔离期间因突发疾病突然去世,而永远的倒下了,今天早上她曾支援的定点疫区黄冈医院也为她举办了最后一场追思会,可即便如此他再也看不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她和很多的英雄一样再也无法亲眼目睹樱花飞舞的武汉。
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能够活着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如果世事无常,希望大家能够平安的活着。你看,春天马上就要来了,不是吗?历时77天,就在今天,武汉终于解封重启!我们熟悉的热干面回来了。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相信经此一役,这座英雄的城市,这些英雄的人民也会越来越好。让我们珍惜眼前,好好活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58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