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玲玲在学校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画画特别漂亮,她也想报个兴趣班学一学,然而妈妈却说:“学这些没用的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些钱报个奥数班呢!”
可玲玲还是非常想学,自己私底下开始临摹别人的画,痴迷得连手机都不玩了,妈妈看她不死心,很是生气,大声地说:“我这是为了你好!别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快去预习明天的课程!”听妈妈这么一说,玲玲非常难过,再也没敢画画,只好眼巴巴看着好朋友越画越漂亮,当了宣传委员。
玲玲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即便不能接受、无法理解,也要按着妈妈的想法来做。但妈妈的这种做法也暴露了中国式家长的通病——对孩子有强烈的控制欲。
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宋倩就是一个具有控制欲性格的家长,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其相关的话题也频频被送上热搜,也向全国的家长提了一个醒,若是过度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是不会幸福的,就好像剧中乔英子一样,长大后想到的不是孝顺父母,而是要逃离自己的妈妈。
当然,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显得略微夸张,比如,宋倩会安装透明玻璃来监控乔英子的学习,给女儿制定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但剧中的情节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宋倩的做法可能让许多电视机前的孩子感到“扎心”,似乎在角色身上找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而在现实生活中,控制欲强的家长,一般都有以下这些表现。
一、控制欲强的父母,都有这些表现
1、时刻将“都是为你好!”挂在嘴边
这句话堪称是家长们控制孩子的极佳法宝。殊不知,当家长们说出这句话之后,却暴露了其潜意识中的一种不安与不信任。经常这样做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因为他们是不成熟的,让他们做决定不可靠。实际上却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爱”变成了“束缚”——孩子愿不愿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样的家长只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2、孩子不能犯错,一犯错就严厉责备
孩子成长哪能不犯错呢?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建立在一幢幢错误和失败之上的,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不应该一味责骂、批评孩子,而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所在,避免孩子再次犯错。当孩子因犯错而哭泣、落泪时,家长更不宜控制性地命令孩子“不准哭”,而应该引导孩子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3、家长要求的事情孩子必须做到
控制欲强的家长,对于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会非常关注,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存在问题,只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确保事情的进展会落实到正确的轨道上,甚至某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吃完家长给盛的饭才算是吃饱了,听上去有些荒唐可笑,但却是生活中的一个掠影。
家长们打着“都是为你好!”“怎么会害你呢?”的招牌,夸大了自己在孩子成长之路上所起到的作用。带有明显功利化的爱,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家长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在家长行为的影响下,长期在家长掌控下长大的孩子,却是容易形成以下三种性格。
二、长期在父母掌控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三种性格。
1、孩子缺乏做事情的信心。
家长对孩子无时无刻地操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懒得思考,认为反正我去思考了,去想问题了,都没有意义,最后都得听家长的,自己没有做主的余地。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怎么能有强烈做事情的信心和恒心呢?
2、孩子会内心怯弱而自卑。
在公众场合,家长的一些强制性行为,是很伤孩子的自尊心的,比如,当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上学时,家长却手伸得过长,不断地指挥孩子在学校内干这干那,还可能会批评学校的某些制度,这样做,会使孩子很没面子,不利于形成孩子强大的内心,容易因缺乏自尊而变得自卑。
3、孩子做事情变得消极不主动。
当孩子进入到社会中就会发现,许多事情不是将结果非常明显地摆在面前的,需要通过主动努力才能获得成果,而长久在家长控制下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被动的行事习惯,不主动思考问题,不积极采取行动,怎么能够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需求呢?真的是会延误孩子一生的。
家长爱孩子的出发点毋庸置疑,而往往因为行动有所偏离,而造成了行为与出发点相矛盾的场面。家长若不能很快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多方面的控制其实是对孩子自由成长的抑制,那么,吃后悔药的,不仅仅是孩子本身了,家长若是想要爱孩子、疼孩子,还需在这三个方面适当放手。
三、想要爱孩子,在这三个方面家长适当放手。
1、尊重孩子的个人愿望。
当孩子过了三岁之后,其自主意识就较为强烈了,此刻的他们,急于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想突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虽然有些稚嫩,但家长却是不能将其抹杀,对于孩子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要引导孩子去学习提升,对于孩子的个人愿望,家长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不妨适度采纳,也是能够提升孩子的积极主动性的。
2、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孩子有了做事情的主动性之后,家长就要适度放手了,让孩子独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独立承担试错后的后果,独立拥有更多的自我空间,让孩子学会尺度的把握,孩子只有更多地自己去尝试,才能获得更宝贵的生活经验。
3、建立合理规则。
在家长适度放手的过程中,也是要确立规则的,不能听之任之,让孩子在无约束的情况下成长,只有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内才更有效,家长不妨视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应对规则,让孩子更加顺利地长大。
由此可见,“合理的放养”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家长不妨敞开胸怀,让孩子在家长真正的关怀下成长,获得更为明显的性格优势。
四、“合理放养”下长大的孩子,优势很明显。
1、遇事从容淡定。
孩子从小独立,遇事有主见,长大后也是会保持这种习惯的,遇到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困难,不是退缩或求助,而是先分析问题,从容淡定地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2、对人有包容心。
因为小时候经历了多种尝试,所以,孩子对于一些事情也有了自己的见识,面临挑战,就更容易产生包容心,更为佛系,易于保持更为乐观的处世态度。
3、有更高的事业追求。
内心轻松宽广了,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前卫的话题,做更深度的探索,孩子的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心态平和,没有杂念,往往便于形成更高的事业追求。
都说家长的爱是无私的,但也不能让无私的爱变为了束缚孩子的枷锁,家长不妨适应时代要求,放平心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那些带有控制行为的话语和行动,已经被时代的进步所摒弃,家长也要与时俱进,带给孩子更快乐的童年。
今日话题互动:各位家长,您会对孩子实施一些带有控制性的事情吗?您和孩子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欢迎您写下自己的故事,与其他家长们共同进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5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