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中,与孩子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家长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爱,但是结果就是孩子不需要,家长白操心。
孩子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家长同样需要在了解孩子需求之上对他们进行教育,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超越需求,成为更好的人。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也是他们一辈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马虎更不能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就一股脑的全部都给孩子。父母的教育和养育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家长不能站在家庭伦理的制高点上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样就是在曲解教育的含义。也就谈不上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了。
家长要关爱孩子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不要让孩子年纪越大对家长的心门关闭的越紧。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并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精神上的培养缺失。家长有的时候自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但其实仔细看来,了解孩子的需求其实是一件需要非常用心的事情。
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现在的00后和10后与十年前也已经大不相同,现代的孩子就是带着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居住环境和家庭独生子的身份让他们从小就没有分享的概念。
现在的孩子从很小就能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这是很多年前不曾有过的现象,教育面临的问题就是家长要首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提到后续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现在的孩子背负的情感负担也比过去要多出很多,当家庭中孩子是独子的时候,他们从小就是被投入了过多关注长大的,看起来孩子是很幸福的,但其实孩子同时也承担了家里所有家长的期待。
家长没有必要负责孩子一生的幸福,同时孩子也不需要承担让家长幸福的责任,每个人都是个体,只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这样才能让孩子肩上的责任感降低一些,情感负担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现在的孩子有着从前没有过的学业压力,学生有的时候比家长还要忙,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加上父母的焦虑,其实会让孩子整天处在精神紧张之中。每天可能和家长沟通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的首要任务自然是学习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同时也要兼顾到一些其他的方面。
家长也要学着不要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系在孩子身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毫无保留的全部发泄到孩子身上去。这样才能避免无形中给孩子制造很多心理压力的可能。
而且当今孩子对话语权的要求也比从前要高,家长们小的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但是现在的孩子却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一开始谈话的对象就是家长和其他的大人,所以他们要求的是平等和尊重,而不是毫无道理的“讲规矩”。
如果家长还用过去的一套去教育孩子,不给他们话语权,不让孩子表达自己,那么孩子就会用其他的方式“发声”,比如说捣乱或者是做“键盘侠”随意在网络上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而孩子们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了新的观念和想法,教育当然也不能够总是停留在十几年前。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能懂孩子,才能找到适应他们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当今孩子的知识面有的时候比大人还宽广,有赖于网络的普及,孩子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深度比大人要强,这对于家长来说其实是一种挑战,因为曾经被孩子看做万事通的家长,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被打败,家长的权威性在一步步降低。
孩子未必只有去学校才能学习知识,只要有一部手机,随时都能够了解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同样的,老师的权威性也在开始降低。
父母首先要承认孩子比自己懂得多,也要理解孩子对自己尊重和仰视的感觉每天都在消失,为了能够跟上孩子的脚步,需要家长也不断“更新”自己,顺应时代的变化,多努力学习和了解新鲜的知识和资讯,这样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现在不是孩子跟着家长,而是家长要跟上孩子的脚步。
网络的发达引发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今孩子的现实感都很弱,孩子从小到大接触的现实很多时候都被网络所替代,家长也总是限制孩子去多接触现实,重点全部都放在学习上了。
孩子在虚拟的世界体会现实感,在真实的世界体会虚拟感,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沉迷手游,就是因为在那里他们才能够体会到快乐和暂时逃离现实。
所以因为现实感很弱就会引发很多后续的问题,家长要加强孩子与现实的连接,多和他们聊天游戏,多带孩子出门感受大自然。
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与以前的从众心态不同的是,孩子越来越有个性,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表达。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家庭都渴望孩子是成功者,但是家长不能只允许孩子成功不接受他们失败,成功者都有“输得起”的心态,这是成功必备的品质,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真正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配合他们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45019.html